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数”山有路趣为径

作者

梁秀香

新兴县新城镇枫洞小学  527400

孩子的“勤奋”大多来自对的事情,快乐的人生经历是动力的来源。兴趣是儿童认识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这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观念,日益受到所有教师的重视。怎样做才能够让小学数学教材充满“活力”,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呢?通过实践与研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落实。

一、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

愉快教学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它要求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在一种融洽的教学环境中,使每个学生掌握好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老师是整个课堂执行过程中的最高管理者,是整个课堂流程中的主要参与者、指挥者和参与者。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性格,充分相信学生,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愿意和老师合作,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友好、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自主探究,是学生努力学习主动发展的催化剂,从而激起学生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在活动中感受到亲自探究所知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要重视教学情节的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设计情境教学时,教师要把情境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要让学生在情境中思维,在活动中思考,使游戏活动不是停留在形式,而是赋予其数学意义。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在教法的处理上作了大胆的改进和尝试。首先,教师们精心创设了情境,用一个《猫妈妈分鱼》的童话故事来作为教学内容的部分方块,让原本单调的数字问题变成了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就这样有效的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有趣的引导方法,让小朋友们在美丽的画面、活泼的音乐声中思索出现的问题,把心理,情感和科普知识结合在了一起。其次,注重学具操作。讲解“平均分”这一概念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操作独立摆方块,寻找出多种多样的分法,并用实物投影仪将“平均分”的过程表现出来,并由此提出了平均值的定义。操作活动中,将抽象的理论系统化,使学习者明白“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的,从而建立数学思想。再次,注重联系生活。对小学生而言,从生活中寻找概念的原型,既是建立表像的需要,也是理解概念真正意义的需要。在“平均分”的概念形成后,我让学生说说生活曾遇到的“平均分”的情况,生活经验与知识的融洽,我没有像以往的教法,必须一个一个地分,而是让学生随意分,只要结果中的每份同样多,就叫“同样多”,为学生减轻了障碍。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和谐、融洽、民主、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参与了新知的构建过程,从而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现代数学的教育思想认为:现代数学教育应该是对数理过程的正确教育。所以,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立足引导,努力创造活动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平台,都能最大程度、自主学习地参与课堂的全过程。同时我们也要诚心诚意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在课堂上以学生的环境为基础,努力地为学生设置活动计划、设计活动方式、创设活动环境,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自觉地发现了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律,从而获得了教学知识,并使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到:自己所了解的数学知识并不是被老师所强加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积极思考与合作、自己探索所获得的。在《 9 的乘法口诀》一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表内乘法有更深刻的认识,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概念得以真正内化。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发展,我设计了三个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学习环节。

改写算式,自编口诀。我将准备题的每次加 9 填得数变成了口算 9 的连加法,这样得到了几个 9 相加的得数,为编口诀作好了准备,又让学生再一次感受了乘法的意义,加深了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口算中我还注意教学生用巧妙的方法进行计算,培养了学生的口算能力。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再改写成乘法算式。从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由于有之前的知识作基础,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时再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自己编口诀,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里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编口诀的任务,要求学生既要编出口诀,还要比一比哪组编得又对又快又好。学生们在动手、动脑、动口等不同感官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不仅编出了口诀,还体会到了自主获规律,并逐渐牢记了口诀。

三、重视教学的创新。

课堂教学是双边活动。课堂教学的改革,就必须涉及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教法的改革。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开展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重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科学知识中,了解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而生活与数学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正是这样培养了学生对掌握数学的兴趣。同时教师们也要关注学生主体,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学习方法,以锻炼学生的初步创新能力。而教师们则通过让学生自己再看一下、摸一摸、数一数、想想看、量一量、算一算等一些感观参与的活动,让学生更加独立地参与了意识形成的全过程,进而锻炼了学生自主掌握意识的能力。

要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的“乐于教学”是关键。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要热爱数学,对数学有饱满的热情,以带动和感染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让学生轻松地在“数学”这座高山上找出适合自己前进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