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歌舞剧《郑律成》研究
郑运红
延边大学 133002
一、引言
《郑律成》首演于 2021 年 4 月 28 日在延吉市阿里郎剧场举行,得到了省州市有关领导、社会各界人士、文化艺术界专家代表以及延边各族群众的高度评价。该剧将音乐、舞蹈、戏剧和舞美新技术完美结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难得的爱国主义视听盛宴,首演令人震撼。本文将从作品特征、时代价值等方面,深入分析《郑律成》对促进民族团结、保护红色文化、提升国家认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民族歌舞剧《郑律成》作品特征
(一)民族团结的体现
民族歌舞剧《郑律成》通过展现郑律成与不同民族背景的艺术家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强调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间的相互尊重与团结协作。剧中不仅展现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艺术家的友谊,还通过共同创作的艺术作品,传达了民族团结的重要信息[1]。例如,剧中展示了郑律成与朝鲜族艺术家的合作,共同创作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剧目的艺术表现,也加深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友谊。特别是作曲家禹永一在创作中巧妙地运用了朝鲜族音乐元素,尤其是在郑律成与母亲告别的场景中,这种安排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情感深度,也象征着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此外,剧中还展示了郑律成与丁雪松的爱情故事,两人在革命中相识相知,革命友谊孕育着坚贞爱情,这段跨国绝恋进一步体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
(二)历史使命感和国家复兴
该剧以郑律成的生活和创作为线索,展示了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艺术家如何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国家的独立与复兴贡献力量。剧中多次出现的革命歌曲,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当下国家发展的鼓舞。
《郑律成》中的《延水谣》等作品都是在郑律成的创作下诞生的,这些歌曲不仅激励了当时的人民军队,也成为今天激励全国人民奋发向前的精神动力 [3]。全剧以表达“信念深扎民族根,旋律融铸中国魂”为主线,深刻地揭示了“革命战争培养和造就了艺术家、艺术家也只有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成就革命艺术家”的深刻内涵[4]。这些歌曲在剧中多次出现,通过音乐与剧情的紧密结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奋斗,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的精神风貌。
(三)传统文化的融合
在《郑律成》中,不仅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民歌、戏曲等,还通过现代化的编排手法,使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继承和发展,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弘扬 [5]。作曲禹永一教授表示,《郑律成》的音乐创作除了采用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原作或原作素材外,其他音乐都是以全新的艺术形式进行了再创作。例如,剧中使用了陕北民歌的音乐素材,这些素材不仅保留了传统音乐的韵味,还通过现代音乐语言进行了重新诠释,使之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6]。此外剧中的舞蹈编排也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既有民族舞蹈的特色,又不乏现代舞蹈的创新。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音乐和舞蹈的双重作用下,其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三、民族歌舞剧《郑律成》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时代价值
(一)文化层面:保护红色文化、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大格局
1. 红色文化的传承
《郑律成》以郑律成的生平和创作经历为背景,展现了他在革命年代的奋斗历程。通过《延安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等经典作品的再现,唤起了观众对红色文化的记忆,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剧中不仅详细描绘了郑律成在延安时期的生活和创作环境,还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和情节,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革命氛围[7]。例如,序幕以倒叙的方式,从现代军人吹响军歌号角入手,引导观众随着乐声追溯郑律成创作革命歌曲的年代。在气势磅礴的“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音乐中开启,将观众迅速带入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剧中多次出现的《延安颂》等经典作品不仅展现了郑律成的艺术成就,也传递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这些歌曲不仅激励了当时的人民军队,也成为今天激励全国人民奋发向前的精神动力 [8]。通过郑律成与丁雪松的爱情故事,剧中展现了革命年代的浪漫与坚贞,丁雪松的不离不弃更加坚定了郑律成为抗战创作的愿望和决心。这些情感线索不仅丰富了剧目的内容,也深化了观众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2. 传统文化的创新
《郑律成》的音乐创作不仅采用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原作或原作素材,还进行了大量的再创作,使音乐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例如,剧中使用了陕北民歌的音乐素材,这些素材不仅保留了传统音乐的韵味,还通过现代音乐语言进行了重新诠释,使之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9]。作曲禹永一在创作中巧妙地运用了传统音乐元素,如陕北民歌的音乐素材,这些素材不仅保留了传统音乐的韵味,还通过现代音乐语言进行了重新诠释 [10]。此外,剧中的舞蹈编排也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既有民族舞蹈的特色,又不乏现代舞蹈的创新。例如在第二幕中,舞台上舞者们比较日常化生活动态的群舞动作,呈现出“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一片祥和景象,通过音乐、舞蹈、舞美的结合,共同推进了郑律成创作《延安颂》的故事情节发展。
(二)民族层面:促进各民族团结
《郑律成》通过对民族团结的强调,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剧中不仅展现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艺术家的友谊,还通过共同创作的艺术作品,传达了民族团结的重要信息。
1. 民族团结的展现
剧中展示了郑律成与朝鲜族艺术家的合作,共同创作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剧目的艺术表现,也加深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如第三幕中身穿八路军装的抗大女学生边歌边舞,展现了“巾帼何岂让须眉”的战斗模态 [11]。剧中通过这些合作和融合,不仅展示了不同民族艺术家之间的友谊和合作,还通过具体的艺术作品传达了民族团结的重要信息。例如,剧中有一段特别的舞蹈场景,朝鲜族艺术家与汉族艺术家共同演绎了一首融合了朝鲜族和汉族音乐元素的歌曲,舞蹈动作既保留了朝鲜族的传统舞蹈特点又融入了汉族舞蹈的优美姿态,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 高校的艺术使命
《郑律成》项目选题取材于郑律成的经典作品,艺术学院充分发挥在音乐与舞蹈等方面的优势,以歌舞剧的形式来歌颂时代楷模,践行高校艺术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通过艺术的形式该剧展现了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精神风貌,增强不同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12]。艺术学院在创作过程中,不仅注重艺术质量,还强调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功能。剧中的舞蹈编排、服装设计和舞台布景都充分考虑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力求真实、生动地展现多民族团结奋斗的历史画卷。通过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弘扬了郑律成的爱国主义精神还传递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时代精神。
(三)国家层面:提升国家认同
《郑律成》通过展现郑律成等一代人的家国情怀,激发了观众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人们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国家的长期稳定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1. 家国情怀的展现
全剧以表达“信念深扎民族根,旋律融铸中国魂”为主线,深刻地揭示了“革命战争培养和造就了艺术家、艺术家也只有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成就革命艺术家”的深刻内涵[13]。通过这种主线的设定,该剧不仅展示了郑律成个人的成长历程,也反映了整个国家和民族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奋斗与牺牲。剧中通过郑律成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展现了他在革命年代的奋斗历程 [14]。例如,第一幕《告别故乡,投身抗战》中郑律成怀着家仇国恨,离开家乡远赴上海;第二幕《奔赴延安,激流放歌》中郑律成来到延安真切感受到革命圣地延安绽放的革命激情;第三幕《延水情长,跨国绝恋》中郑律成与夫人丁雪松的爱情故事,不仅展现了革命中的浪漫与坚贞,也突显了丁雪松对郑律成创作的支持与鼓励。这些情节不仅丰富了郑律成的人物形象,也深刻揭示了他在革命战争中成长的过程,以及他如何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 [15]。通过这些生动的场景和情节,全剧深刻地展现了郑律成的家国情怀,以及他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 国家认同的提升
《郑律成》在创作过程中通过聚焦人物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情感矛盾交锋不仅展现了郑律成的艺术成就,也传递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这些歌曲在剧中多次出现,通过音乐与剧情的紧密结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奋斗,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的精神风貌。剧中通过郑律成与丁雪松的爱情故事,展现了革命中的浪漫与坚贞,同时也突显了郑律成在革命中的成长和转变。例如,第四幕《浴火太行,热血旋律》中,郑律成随军奔赴战场,被抗日将士保家卫国前仆后继的精神深深震撼,创作出不朽的名作《八路军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这些歌曲不仅激励了当时的人民军队,也成为今天激励全国人民奋发向前的精神动力。通过这些作品的再现,剧中的音乐和舞蹈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还深刻地传递了郑律成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增强了观众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全剧通过这些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展现了郑律成个人的成长历程,也反映了整个国家和民族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奋斗与牺牲,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国家认同和情感共鸣。
四、结语
民族歌舞剧《郑律成》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部承载着深厚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文化瑰宝。它通过艺术的形式,生动展现了郑律成及其同时代艺术家们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与热爱。该剧不仅加深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与尊重,促进了民族团结,而且通过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强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郑律成》的成功上演不仅是对一位伟大艺术家的致敬,也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次深刻诠释。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关于信念、勇气、爱与和平的故事,永远值得被铭记和传唱。
参考文献:
[1] 姜渊中 . 原创民族歌舞剧《郑律成》的音乐符号学诠释 [J]. 文艺争鸣 , 2024(1):192-196.
[2] 张听雨 , 费斌 . 让郑律成精神在当代赓续——评原创民族歌舞剧《郑律成》[J]. 歌剧 ,2023(2):28-35.
[3] 崔花 , 王天行 . 原创民族歌舞剧《郑律成》的音乐互文性探索 [J]. 文艺争鸣 ,2024(1):197-201.
[4] 王天行 . 民族歌舞剧《郑律成》第四幕中的音乐叙事探微 [J]. 黄河之声 , 2022(16):71-73.
[5] 孙雯新 . 歌舞剧《郑律成》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J]. 大观:论坛 , 2023(2):36-38.
[6] 任文惠 . 两种现代性 :”民族舞剧”与”中国舞剧”的创作实践及观念争鸣 [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 2022(1):17-24.
[7] 董丽 . 追寻 , 七月的光—— 民族舞剧《秀水泱泱》的创新表达 [J]. 艺术评论 ,2021(11):72-80.
[8] 王慧开 . 大型民族舞剧《大禹》的演出接受 [J]. 语言与文化论坛 , 2021(1):279-28
[9] 潘力维 .”多元一体”格局下我国少数民族舞剧的文化认同[J]. 2021.
[10] 张辉 . 挽歌与礼赞——民族舞剧《红楼梦》观后 [J]. 读书 , 2023(12):49-54.
[11] 刘璐 . 修辞叙事学视角下的民族舞剧《石榴花开》[J]. 戏剧文学 , 2023(3):84-8
[12] 刘欠欠 . 民族文化中的精神光芒——评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J]. 今古文创 ,2023(30):79-81.
[13] 刘国刚 .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舞剧语言的系统建构路径 [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3(2):67-70.
[14] 沙薇 . 中国芭蕾舞剧中音乐与舞蹈的民族性融合发展策略[J]. 2021
[15] 郭铎. 民族歌剧《沂蒙山》中林生人物形象塑造及演唱实践[D]. 南宁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