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低段音乐趣味律动教学的创新路径

作者

黄熠颖

惠州市第十一小学方直分校  516007

前言

随着《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实施,我国小学音乐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新课标》强调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应获得情感体验、审美体验、艺术创作的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技巧的培养。尤其是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趣味律动教学被视为培养学生感知音乐、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校和教师对趣味律动的实施仍存在一定的困惑,导致教学效果未能达到最佳。因此,探索新课标下小学低段音乐趣味律动教学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趣

创设情境,指的是教师基于特定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特征,精心打造与其学习需求相匹配的环境,旨在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索欲望。与此并行,教师在营造教学环境时,应依据学生课堂互动的实时表现进行持续性的优化与适应,旨在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持久维持。不容忽视的是,尽管小学生普遍展现出对音乐的兴趣,然而,教学情境的构建往往未能充分契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亦或是缺乏针对课堂互动与反馈的动态调整机制,这直接导致了音乐课堂氛围的沉寂与内容呈现的一维化。以歌唱活动为例,教师在实施音乐教育目标时,通常会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合唱,这一做法往往导致学生仅限于机械跟唱,无法展现个人歌唱风格,也未能表达独特的音乐见解。此外,教师在歌唱教学过程中缺乏情境营造,使得学生的参与热情难以激发,从而影响其学习积极性与兴趣的培养。

二、针对引入,加深体验

在小学音乐课本教材的构建中,所选取的曲目呈现出高度的多样性,旨在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些学生不仅在音乐喜好上展现出广泛的偏好——从古典乐到流行音乐,从民族音乐到世界音乐,各有千秋,而且在个性特质、学习兴趣乃至情感体验方面也各具特色。这一多元化的选材策略旨在全面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促进他们个性化的发展,并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其审美能力、情感表达和文化认同感。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持续优化其教学哲学与实践策略,精心融入生活实例、充分考量学生的个性差异及课本内容,旨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实施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以具体实例分析,课堂上表现出高度积极性的学生群体相对有限,即使教师采用的是被认为“乏味”的教学方法,这部分活跃学生仍能发掘出学习中的独特兴趣点与兴奋源,从而展现出超乎寻常的学习热情与参与度,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学习体验感。然而,尽管课堂氛围活跃且内容丰富,仍有部分学生倾向于置身事外,表现为沉默寡言的状态。通过实施这种个性化且具趣味性的教学策略,确保趣味教学不仅惠及全体学生,还能显著增强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参与度与体验感,从而在音乐课堂上共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三、通过音乐律动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小学音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歌词教学时,会通过大量的时间帮助学生记忆歌词,若教师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便只能让学生被动记忆歌词,无法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会降低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而且从长远来看,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所以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将音乐律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能够使学生通过律动理解并记住歌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将音乐与表演相融合,并且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山谷回声真好听》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山谷回声真好听》歌曲,并结合歌曲的音乐元素所编创的律动动作,对歌词进行具象的展示,随后再分句带领学生进行演唱,确保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之后,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设计歌曲的律动环节,通过击鼓传花等方式让学生熟悉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的演唱,确保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记住歌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一朵道具花朵,学生需要依次传递花朵,教师要背对学生敲击乐器,学生在听到音乐后就要将花朵传递给下一个学生,当教师的声音停止,这时拿到花的学生就要进行表演。这种趣味性的小游戏能够体会出音乐律动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通过击鼓传花这种趣味性的小游戏,一方面能够发挥出学生的律动潜能,使学生自主加入到歌曲的学习当中,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对歌词进行记忆,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无伴奏演唱,训练歌唱能力

柯达伊认为:“人声是最好的教学工具。”这也是柯达伊的主要教学理念,他将这一理念融入自己的音乐教学,主张“唱歌无伴奏”,提出了无伴奏的歌唱教学。许多音乐教师往往是借助乐器进行教学,认为钢琴等乐器的旋律节奏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歌曲,因此,教师离开钢琴就不教歌曲,学生也是无伴奏不唱歌。

柯达伊的无伴奏教学给教师以启迪,歌唱本来是人声的一种表现形式,学习歌唱应当从纯粹干净的人声学起,如果一味地依赖乐器伴奏,岂不是将学生带偏了。因此,教师在歌唱教学之初,应当尽量采用清唱的方法,让学生聆听感受纯净的人声,而不要掺杂其他乐音。当然,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加强训练,拥有良好的歌唱素质,能给学生正确的示范引领,通过无伴奏演唱,训练学生歌唱能力,让学生没有伴奏也能唱歌。例如,在教学《郊游》一课时,播放了《春天在哪里》的视频,营造了春天的气息,在自然导出课题后,结合律动,引导学生对歌曲中的特殊节奏进行听辨,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节奏练习、学习歌曲,范唱时采用了清唱,让学生感受自然的声音。接着,仍然采用无伴奏方法分句教唱歌曲,直到学生学完整首歌曲后,才加上电子琴伴奏,将歌曲和歌词融合起来,让学生跟琴演唱歌曲。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律动的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降低音乐学习的难度,将无形的音乐具体化,另一方面能够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自我听辨音乐的能力。教师应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精心营造情境,精准地导入音乐元素,并适时地进行拓展深化,旨在激发学生的音乐天赋,进而推动其音乐鉴赏能力与审美修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春卫.谈如何开展趣味化的小学音乐教学 [J].情感读本,2019(17):5

[2] 张彩燕.小学音乐节奏教学中的趣味化教学探索 [J].好家长,20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