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阅读策略与方法指导
卢倩雯
兴化市戴南中心小学 江苏省泰州市 225500
在当今教育体系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要性凸显,随着社会发展和知识更新,学生需良好阅读能力适应未来。但当前教学面临诸多挑战,部分教师重知识灌输、轻阅读策略方法培养,导致学生阅读效率低、难理解文本内涵;学生自身也缺乏正确阅读习惯和方法,面对阅读材料无从下手。因此,探讨有效阅读策略和方法指导对提升教学质量有迫切现实意义。接下来,将详细阐述具体策略和方法,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 精选阅读材料
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兴趣的阅读材料是激发阅读兴趣的第一步。教师应依学生认知和兴趣选生动、贴近生活的材料,如童话、寓言、科普文章等,吸引学生、激发阅读欲。比如,低年级选《白雪公主》《小红帽》等经典童话,让学生感受乐趣;中年级读《伊索寓言》,满足好奇、启发思维;高年级读《昆虫记》等科普文,培养科学兴趣。此外,教师还可结合热门话题和流行文化选环保绘本、动画改编故事书等,增强吸引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创设阅读情境
通过创设丰富的阅读情境,如角色扮演、故事讲述、情景模拟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阅读的乐趣。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阅读的快乐。例如,教授《西门豹治邺》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西门豹、老大爷、巫婆等,模仿人物语言和动作展现课文内容,使学生深入理解情节和人物形象,体会阅读趣味。讲解古诗词时,教师可用故事讲述创设情境,如讲《赠汪伦》时先讲李白与汪伦的友情故事,再引导学生读诗,激发其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情景模拟也是创设阅读情境的好方法,学习描写自然景色的课文时,教师在教室布置相关场景,如用卡纸做树木、皱纹纸做河流,让学生在场景中阅读,感受景色,提高阅读积极性。[1]
二、教授阅读策略
1. 提问与解答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提问,如“这个故事讲了什么?”“这个人物为什么这样做?”等,以问题为导向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同时,教师应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他们消除阅读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积极地提问,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导。例如,在课堂上设置提问奖励机制,对于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予小奖品或表扬,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还可以开展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多、最有深度。教师解答学生疑问时,要注重方法。不能只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引导他们自己思考,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当学生问“这个人物为什么这样做”时,教师可以反问学生“你觉得这个人物当时可能有什么样的想法呢”,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2. 总结与归纳
教会学生总结文章大意、归纳段落主旨、提炼关键信息,这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培养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总结与归纳能力:首先,教学生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明确逻辑关系,如记叙文按事情发展、说明文按说明对象方面划分,以《赵州桥》为例,能让学生更好把握结构;其次,引导学生找出段落关键语句,如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等,像《富饶的西沙群岛》的中心句可概括特点,让学生标记可快速抓住主旨;再者,指导学生用简洁语言概括文章大意和段落主旨,可采用提取关键词、合并同类项等方法,如概括《将相和》用关键词串联,同时让学生自己提炼总结,避免摘抄原文。
三、培养阅读习惯
1. 定时定量阅读
鼓励学生定时定量阅读,如每天读半小时或每周读一本书,长期坚持以培养阅读习惯。教师与家长协作助学生执行计划。教师在班级建立阅读打卡制度,让学生记录阅读时间与内容,每周总结评比,表扬奖励坚持好的学生。家长在家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设置书房或阅读角,摆放合适书籍,减少干扰。此外,根据学生年级和阅读能力调整阅读量与难度,低年级从绘本开始,每天读 15 -20 分钟,随能力提升增加;中年级选稍长故事书或文学作品,每天读 30 分钟左右;高年级读经典名著,每周一本,鼓励深度阅读与分析。[2]
2. 做读书笔记
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如摘录好词好句、记录阅读感受、总结文章要点,这有助于巩固阅读成果、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准备专门笔记本,阅读时摘抄优美词语、生动句子,如描写景色语句、体现人物性格对话,注明词句出处。同时,让学生记录阅读感受,如读完《夏洛的网》,记录对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友谊的感动及对友情和生命意义的领悟。总结文章要点时,教师指导学生梳理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先概括情节,再提炼核心观点,篇幅长的文章可列出结构框架,明确各部分内容及关系。
3. 多元化阅读
鼓励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类型阅读材料,如文学、科普、历史类等,以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养。不同类型阅读材料能带来不同知识和体验。文学类作品可培养情感认知与审美能力,如《骆驼祥子》《简·爱》,让学生感受不同时代社会风貌与人物命运,体会人性复杂美好;科普类读物能激发科学兴趣与探索精神,如《时间简史》《万物简史》,助学生了解各领域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与理性精神;历史类书籍让学生了解过去事件与发展,从《史记》到《全球通史》,使学生见证历史兴衰,汲取经验教训,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
四、家校合作,共同促进
1. 家长参与
积极鼓励家长深入参与到孩子的阅读生活中去,具体可以通过与孩子共同阅读同一本书籍、互相分享各自的阅读感受和心得体会等多种形式进行。这种亲子共读的互动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亲子关系的紧密程度,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领悟能力。通过这样的亲子共读活动,家长和孩子共同营造一个充满书香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
2. 家校沟通
教师应当定期与家长进行深入的沟通,详细交流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具体表现和进展情况,共同关注并追踪学生的阅读成长轨迹。通过家校双方的紧密合作与协同努力,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积极、充满书香氛围的阅读环境,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全面提升。
3. 社区资源整合
充分且有效地利用社区内丰富的图书馆资源、各类书店以及其他相关阅读资源,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到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中去,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有效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使他们在广泛涉猎各类书籍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知识和信息,从而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文化底蕴。
五、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实践有效的阅读策略与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为学生的终身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希望本文能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参考文献:
[1] 薛桂兰 , 陈泉德 . 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J]. 学周刊 ,2021,486(30):13-14.
[2] 张 正 梅 . 论 小 学 语 文 阅 读 教 学 的 有 效 策 略 [J]. 学 周刊 ,2022,514(22):139-141.
[3] 王一涵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问题分析与思考 [J]. 科教文汇 ( 中旬刊 ),2020,512(11):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