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历史观塑造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联

作者

曹青梅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四中学  甘肃民勤 733399

引言

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 - 人生观 - 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在这一阶段高中生面临学业压力 - 人际关系 - 自我认同等多重挑战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历史观作为个体认知历史理解现实展望未来的思维框架不仅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结构更深刻地塑造着其精神品格与心理素质。正确的历史观能够为高中生提供精神寄托与价值指引帮助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心理平衡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探讨历史观塑造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关联对于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历史观塑造与高中生心理健康关联的理论基础

历史观作为个体认知框架的核心构成要素,与心理健康发展呈现出深层次的双向互动机制。从认知心理学视角审视历史观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个体认知结构重组与价值体系构建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轨迹与人格塑造。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表明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机制不断调整内在认知结构历史观的塑造正是这种认知建构过程在历史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高中生在接受历史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历史人物的感悟与历史规律的把握逐步建立起稳定的价值判断标准与行为准则这种内在的价值支撑系统为其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认知基础与精神动力[1]。

二、历史观塑造过程中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历史观塑造作为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关键环节其过程中暴露的心理健康问题亟需深入剖析 [2]。

高中生在历史观塑造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高中生历史观形成过程中面临多重心理健康挑战(表 1)。认知层面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时出现认知失调难以协调教材叙述与现实复杂性对历史人物评价标准摇摆对发展规律理解碎片化。情感层面,传统价值观与多元文化观念冲撞产生价值冲突部分学生质疑历史学习意义引发学习焦虑和情感疏离行为表现上内在冲突转化为对历史课程的消极态度实践活动参与不足课堂讨论时沉默或过度批判。某中学红色教育实施初期发现学生普遍对革命历史存在情感距离感,直接影响教育效果这种多层次问题需要教育者采用针对性策略。

 表1 高中生在历史观形成过程中心理健康问题分布表

(二)历史观塑造中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层成因分析

上述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在于历史观塑造的复杂性与高中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青少年正值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其价值体系尚处于动态建构状态面对历史知识的多元诠释与价值判断的复杂性时容易产生认知超载与价值迷茫。传统历史教育模式过度依赖知识传输忽视了情感体验与实践参与的重要性导致学生难以在历史学习中获得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念的并存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困境学生在接受系统化历史教育时必然面临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价值张力。某中学通过“悟革命精神”等体验式教育的成功实践证明教育方式的创新变革对于化解这些深层矛盾具有显著效应体验式学习能够有效弥合认知与情感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三、优化历史观塑造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实践路径

基于前述分析,如何有效整合历史观塑造与心理健康教育,构建适合高中生特点的实践模式成为亟需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从具体路径层面进行深入阐述[3]。

(一)构建多元化体验式历史教育模式

体验式教育是化解历史观塑造中心理健康问题的核心路径。传统的“填鸭式”历史教学模式无法满足高中生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的需求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体验式教育模式。某中学的“八个一”红色育人模式为此提供了成功范例通过“学红色历史 - 看红色影视 - 读红色经典 - 唱红色歌曲 - 讲红色故事 - 当红色导游 - 悟革命精神 - 选红色接班人”等丰富形式让学生在多感官参与中深化对历史的理解与情感共鸣。

具体实施策略应包括:建立沉浸式历史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历史剧表演等方式让学生“走进”历史,开展实地考察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历史遗迹等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感受历史的厚重,设计互动式讨论课堂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同时增强价值判断能力这种多元化的体验式教育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缓解因认知失调而产生的心理困扰。

(二)建立历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机制

融合机制以布鲁纳叙事认知理论为基础,深度整合历史叙事与心理发展规律。某中学在“讲红色故事”环节运用叙事治疗技术引导学生重构历史人物心路历程促进积极自我认同建构。

教学设计遵循“认知 - 情感 - 行为”三位一体原则:在“读红色经典”活动中运用文献疗法通过经典文本深度解读有效缓解学习焦虑,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慰藉与精神力量在“选红色接班人”实践中学生通过角色体验与价值思辨提升自我效能感强化内在价值认同,构建稳定的心理支撑体系。这种融合机制有效化解了青春期价值迷茫问题使历史教育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历史叙事的情感渗透与价值引领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同步完成心理建构实现知识学习与心理成长的有机统一。

(三)营造积极的历史文化育人环境

育人环境构建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形成多层次文化场域的协同效应。某中学通过“环境暗示 - 文化浸润 - 行为塑造”递进式环境设计在校园物理空间中嵌入红色文化符号激活学生的历史记忆。学校建立“看红色影视”专题影院运用视觉叙事技术强化历史认同,设立“学红色历史”文化长廊通过视觉化展示形成持续的认知强化。家校社协同机制中社区革命遗址成为实践基地学生在真实历史场景中完成价值内化形成从认知输入到情感共鸣再到行为外化的完整发展链条。

结语

历史观塑造与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联。科学的历史观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认知世界的思维工具更成为其精神成长的重要支撑通过系统的历史教育与实践体验高中生能够在学习历史中汲取智慧在感悟历史中坚定信念在传承历史中塑造品格。教育实践表明将历史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采用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的教育实践应进一步深化历史观教育的内涵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 王伟芸 . 用心呵护,为高中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N]. 科学导报 ,2025-06-27(B04).

[2] 崔海波 . 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之三重意蕴 [J].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5,(03):4-8.

[3] 濮丹 .“一人一故事即兴戏剧”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J]. 中国教师 ,2025,(06):47-49.

案 例 来 源 :http://wmxn.xnnews.com.cn/wcnr/202405/t20240508_3573569.shtml?use_xbridge 3=1 rue&loader_name=forest&need_sec_link=1&sec_link_scene=im&theme=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