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双维融合的高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作者

侯慧慧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 050000

1. 引言:融合育人的时代诉求

在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总体框架下,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已成为高职数学改革的两大支点。前者聚焦数学抽象、逻辑推理与模型构建等关键能力,后者致力于价值观塑造与职业精神培育。二者并非平行线:数学原理中的辩证思维奠定科学世界观,数学建模过程彰显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数学史中的创新故事点燃家国情怀。然而,当前教学仍面临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两张皮”、思政元素“贴标签”等现实困境。湖南安全技术职院首创“三育融合”(德育·智育·创育)模式,通过“素养为基、思政为魂”的教学设计,将价值引领自然嵌入能力培养全过程,实现德育浸润、智育提升与创育激发的有机统一。本研究基于该实践案例,构建“能力 - 价值”双螺旋教学模型,为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可复制的实施路径。

2. 理论基础与融合框架

2.1 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的内在关联

高职数学核心素养涵盖数学抽象(如从实际问题提炼函数关系)、逻辑推理(如极限证明)、数学建模(如导数在工程优化中的应用)等六大维度。这些能力与课程思政存在天然耦合点:

数学思维的德育价值:极限思想中“无限趋近”的哲学观,呼应“持之以恒”的人生态度;函数连续性蕴含“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则,批判“揠苗助长”的浮躁心态。

模型应用的思政载体:通过碳排放预测模型融入绿色发展观,通过桥梁承重计算渗透工程伦理数学史中的文化自信:祖冲之圆周率、刘徽割圆术等成就,成为激发民族自豪感的鲜活素材。

2.2 “三阶五维”融合设计模型

基于湖南安职院“三育融”理念与江西交通职院“五维八进”框架,构建双维融合教学模型:

目标层(三育导向):以“智育”夯实核心素养(如导数计算能力),以“德育”渗透家国情怀(如数学家的科学精神),以“创育”联结专业创新(如优化算法解决机械故障)

内容层(五维渗透):

文化维度:融入数学史(如笛卡尔坐标系与哲学思想);

原理维度:揭示数学思想中的辩证关系(如特殊与一般、有限与无限);

应用维度:对接专业案例(如曲柄连杆机构中的三角函数建模);

技术维度:用GeoGebra 等工具可视化抽象概念;

价值维度:引申人生哲理(如函数极值与人生顺逆境的类比);

实施层(双向反馈):通过“素养表现评价量表”与“思政内化观察表”动态调整教学。

表:核心素养指标与思政元素的对应设计示例

3. 教学实践案例:函数极值与人生哲理的融合

以“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为例,实施 五阶递进教学流程:

3.1 课前探学(素养铺垫·价值感知)

素养驱动·思政浸润的数学实践任务:

直观想象:拍摄延安地貌曲线,标注峰谷特征,培养空间感知与几何直观数据分析:采集新冠疫情传播曲线,解析拐点变化规律,强化数据解读能力

价值引领:通过疫情曲线中“极值点”的下降趋势,引入“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团结精神。

3.2 课中研学(素养深化·价值内化)

环节一:创境导思——从自然到数学

展示学生拍摄的延安山体曲线与新冠病例曲线,提问:“曲线中的‘山峰’‘山谷’在数学中如何定义?”(引出极值概念)

融诗于教: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对应函数增减性,引申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环节二:探究建模——从原理到应用

小组用 GeoGebra 绘制函数图像,探究极值判定条件(数学运算 + 技术应用);专业案例:空军飞行表演的轨迹优化问题

任务:给定飞机位置函数 $\$ 123,456$ ,求最佳观赏时刻(极大值点);

思政点:播放航天攻关纪录片,渗透“航空报国”精神。

环节三:思辨升华——从知识到人生

讨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与函数曲线的关联。

教师引导:“人生如连续曲线,顺境(极大值)需防骄躁,逆境(极小值)积蓄力量”,结合华为芯片研发案例说明技术突破需厚积薄发。

3.3 课后拓学(素养迁移·价值践行)

个人任务:手绘“我的成长曲线”,用导数符号标注关键转折点;

创新项目:为社区公园设计坡度极值 ⩽30 的无障碍坡道(模型构建 + 社会服务)。

4. 实施成效与反思

4.1 多维成效验证

素养提升:江西交通职院实施类似模型后,学生数学建模获奖增长 40% ,专业问题解决能力显著增强;

思政内化:延安职院学生绘制的人生曲线中, 82% 呈现“低谷中奋进”的积极价值观;

教学创新:湖南安职院建成“数学文化库 + 原理库 + 应用库”三库资源,支撑跨专业跨课程教学创新。

4.2 关键突破点

资源重构:开发“专业关联案例集”(如机电专业用曲柄连杆机构讲三角函数);

师资协同:数学教师、专业教师、思政教师组成“三师团队”,共建机电专业“定积分在零件重心计算中的应用”等教学模块;

评价革新:东营科技职院采用“成长曲线增值评价”,追踪学生素养与价值观动态评价。

4.3 实践反思

避免“贴标签”:导数应用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需通过真实加工误差分析案例自然引出,而非强行说教;

差异化设计:工科专业侧重模型构建(如桥梁承载力优化),经管专业侧重数据分析(如成本最小化模型);

技术赋能:利用MATLAB 仿真疫情传播模型,使抽象的极值概念转化为可干预的防控决策点。

5. 结语

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本质是知识逻辑与价值逻辑的辩证统一。通过“三阶五维”模型,将数学原理转化为思维训练载体,将专业问题转化为价值观试炼场,使课堂既培养技术技能,又塑造精神品格。未来深化路径应聚焦:

动态资源库建设:运用 AI 技术开发“素养 - 思政”双目标自适应案例库,实现资源智能推送与实时更新;

跨界教师共同体:建立数学教师与专业课、思政课教师的协同教研机制,定期开展跨学科联合备课与课堂观摩;

评价科学化:构建包含建模能力、辩证思维、职业伦理等维度的量化观测指标,形成可测量、可追踪的融合评价体系;

正如函数曲线在极值点实现转折,高职数学教育也将在能力与价值的深度融合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培养德技并修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敏 . 五年制高职数学课程思政案例设计 [J]. 卷宗,2024(11).

[2] 刘淑贞 . 高职数学“四三共构”课程育人模式 [EB]. 中国教育报,2025.

[3] 陈金山 . 五维八进高数课改革 [EB]. 大江网,2024.

[4] 秦娟. 诗情画意的高职数学思政教学[J]. 科学咨询,2024(2).

[5] 郭晓芳. 课程育人“密码”《人民教育》2023(11).

作者简介:侯慧慧(1986.5—),女,汉,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通识与人文教育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数学- 非线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