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文言文课堂的应用效果研究

作者

成金苗

宝鸡市麟游县中学 721500

引言

文言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语言智慧,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高中文言文课堂普遍存在“教师逐字翻译、学生被动记录”的现象,学生对“之乎者也”的语言形式感到枯燥,对文本背后的文化意蕴理解浅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以问题为纽带、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对话、探究、合作等形式构建师生协同学习的课堂,恰好契合这一理念。研究互动式教学在高中文言文课堂的应用效果,对破解文言文教学困境、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文言文课堂互动式教学的必要性

激发学习主动性:互动式教学通过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例如,在《荆轲刺秦王》教学中,组织“荆轲是否值得歌颂”的辩论,学生为论证观点主动研读文本,查找论据,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深化文本理解:互动中的思维碰撞能帮助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如分析《屈原列传》中屈原的“怀石投江”,学生通过讨论既能理解其“宁死不屈”的气节,也能辩证思考“是否有其他救国途径”,提升理解的深度。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文言文课堂的应用策略

(一)情境互动:搭建古今对话桥梁

创设贴近文本的情境,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文言文的语境和情感。

生活情境:学习《庖丁解牛》时,播放厨师切菜视频,引导学生类比“庖丁解牛”的“以无厚入有间”,讨论“如何在学习中做到‘游刃有余’”,将“顺应规律”的道理与现实生活结合。

影视情境:选取《史记》相关影视片段(如“鸿门宴”场景),让学生对比文本与影视的差异,分析“樊哙披帷西向立”的动作描写在塑造人物中的作用,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精炼性。

(二)问题链互动:引导深度思维

设计阶梯式问题链,以问题驱动互动,推动文本解读层层深入。以《赤壁赋》为例:

基础问题:“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什么时间?苏轼与友人夜游赤壁时的心情如何?(落实文言知识,把握基本情感)

中层问题:客人为何“愀然”?他引用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目的是什么?(分析文本矛盾,理解人生感慨)

高层问题:苏轼用“水与月”的比喻阐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这对当代青年有何启示?(联系现实,升华主题)

通过问题链的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从“读懂字面”走向“理解内涵”。

(三)小组合作探究:实现思维互补

将学生分成4 - 6 人小组,围绕探究任务开展协作学习,发挥集体智慧。

任务设计:学习《鸿门宴》时,布置“分析刘邦、项羽在宴会上的性格特点”任务,小组分工:一人负责梳理刘邦在宴会上的言行,一人分析项羽的表现,一人总结两人性格差异,最后共同完成一份分析报告。

成果展示:小组代表通过板书、PPT 等形式展示探究成果,其他小组补充质疑,如“项羽不杀刘邦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在讨论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互评反馈:小组间互评探究成果,评价标准包括“文本分析的准确性”“观点的创新性”“合作的协调性”,促进互动的有效性。

(四)跨媒介互动:拓展学习维度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互动形式,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

微课预习互动:课前推送“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微课,学生在线完成相关练习,教师根据反馈在课堂上针对共性问题(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组织讨论,提高互动的针对性。

可视化互动:用思维导图梳理《史记》中人物的关系(如“项羽与刘邦的恩怨脉络”),小组间通过对比思维导图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完善对文本结构的

理解。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

(一)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升

通过对某高中两个平行班的对比实验(实验班采用互动式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一学期后的数据显示:

实验班课堂主动发言人数占比从25% 提升至 78% ,对照班维持在 30% 左右;

实验班85% 的学生表示“喜欢上文言文课”,对照班这一比例为42% ;

课后自主阅读文言文拓展材料(如《世说新语》)的学生,实验班是对照班的3 倍。

(二)文言文理解能力明显增强

文言知识掌握:实验班在实词、虚词、句式的测试平均分(82 分)高于对照班(71 分),尤其在“结合语境推断词义”题型上优势显著,说明互动中的语境分析有助于知识迁移。

文本分析深度:在《过秦论》的主题理解题中,实验班 70% 的学生能从“攻守之势异也”延伸到“治国需仁政”的现实启示,对照班仅 45% 的学生能做到这一点,体现互动对思维深度的促进。

(三)思维品质与文化素养得到发展

批判性思维:在“对《孔雀东南飞》中焦母形象的评价”任务中,实验班学生既能指出焦母的“专横”,也能结合汉代礼教背景分析其行为的时代因素,展现辩证思维;对照班多单一否定焦母,缺乏深度思考。

文化认同: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班学生对“文言文承载的传统文化”的认同度(92%)高于对照班( 68% ),且能列举“从文言文中学到的文化观念”(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比例显著更高。

结语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文言文课堂的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兴趣低迷、理解浅薄”的问题,通过情境互动、问题链互动、小组合作等策略,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理解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但实践中也需注意:互动要避免形式化(如无意义的热闹讨论),需紧扣文本核心;要平衡互动与知识落实,避免因追求互动而忽视基础积累;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度,确保全员受益。

参考文献:

[1] 基于文体分类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D]. 许翠翠 . 华中师范大学 ,2017

[2]“少教多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D]. 庄月芳 .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3]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和谐互动法研究[D]. 刘晶晶. 信阳师范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