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智能的非遗文化短视频制作路径分析
李艳 黄亚星 陈雪梅
河北美术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700
随着移动互联网深入生活各个角落,各类社交平台也在快速发展,短视频这种传播形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获取文化信息的主要渠道。值得关注的是,传统非遗文化借助这种新型传播方式,不仅找到了更生动的呈现舞台,还吸引到更多不同背景的人群参与互动。当前阶段,人工智能在图像处理、语言交互、视频剪辑等具体领域取得技术突破,为非遗短视频从内容构思到传播推广的完整流程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一、人工智能高效驱动多元信息收集
短视频创作初始阶段往往需要海量素材支撑,但传统素材收集存在碎片化、归档困难等现实瓶颈。借助智能技术,图像识别和方言解析技术能够批量处理图片、语音及文字资料。比如通过智能学习模型,从地方博物馆数字库抓取文物图像,再匹配当地方言口述的传承故事,让图文素材形成对应关系。
针对动态影像采集,多机位同步录制系统在传统舞蹈表演时可捕捉肢体细节,算法还能构建三维动态模型,完整记录技艺精髓 [1]。这套智能化采集方案既明显降低人力投入,又为后期创作储备充足素材,特别是解决传统元素影像资料缺失的难题。系统持续优化的自学习功能,使得新增非遗项目能快速生成专属素材包,旧有资料也能实时更新版本,形成动态循环的素材供给体系,充分保障创作环节的素材新鲜度。各类平台上,几秒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短视频被推出,能够吸引眼球,获得关注的短视频定是掌握了流量密码,能够引发话题的作品。目前短视频平台设计了很多“玩法”吸引大众参与话题,关注非遗内容。比如抖音打造的“走近非遗”话题,以短视频结合直播的形式,邀请非遗传承人线上开讲、连线教学,展示非遗内容,发动广大用户秀出身边的非遗故事。
二、人工智能赋能多样表达方式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长期的历史文化结晶,与其他文化的不同在于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传统性。长久以来,大部分非遗项目都是通过“口传身教”的方式进行传承和发展。短视频的到来打破了非遗的地域性限制,传承人和保护者通过大众传播这种方式了解和传承非遗。当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如何把零散资料变成完整有吸引力的短视频,就成了打动观众的关键。现阶段技术手段展现出独特优势:文本解析功能可以自动整理口述记录和历史资料,将庞杂信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解说词;图像处理算法能把敦煌壁画上的莲花纹样,自然融合到三维动画场景里,这种传统元素与现代视觉的碰撞常能引发观众惊叹。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原本静态的剪纸过程可以转化成可互动的立体场景,用户能亲手体验裁纸刀划过红纸的触感反馈。这些创新应用降低了制作难度,现在很多 90 后 UP 主和独立设计师都在尝试将皮影戏元素与流行音乐混剪,探索艺术跨界的新玩法 [2]。在实际操作中,制作团队会先确定作品基调,技术系统则根据前期调研的观众偏好,自动匹配背景音乐节奏和色彩明暗参数,让成品更贴近不同群体的喜好。整个过程里,创作者始终把控核心价值表达,AI 更多承担基础性工作,这种分工模式既保留了人文温度,又提升了制作效率,最终找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恰当结合点。
三、人工智能驱动个性化分发模式变革
短视频创作完成后,如何实现精准推送并维持观众黏性,成为影响传播效果的核心环节。现在各大视频平台基本都用上了智能推荐系统,这些系统会通过分析观看记录和停留时长,自动匹配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年轻人喜欢看有趣解说或带流行元素的视频,系统就会优先推送结合互动游戏设计的作品;而专业研究者更关注文化背景,平台则侧重推荐详细解析传统技艺发展脉络的内容。这套机制还具备动态优化功能,通过随时关注用户点击和评论的变化,持续调整推送方案来提升内容曝光效果。
在互动运营方面,平台会通过弹幕和留言分析观众情绪,及时调整运营策略——当某个传统戏曲表演片段引发热议时,运营团队可以迅速跟进发布排练花絮或邀请传承人直播讲解,让观众更有参与感。更有意思的是,系统还能安排虚拟助手用真人语气邀请粉丝参加互动问答、创意投稿等活动,把原本的单向传播转化为双向交流,甚至能激发用户主动参与内容再创作。这种智能分发模式突破地理限制,为不同人群提供定制化服务,使得原本关注度不高的非遗项目逐渐被更多人所了解,通过持续的内容浸润慢慢积累起社会影响力 [3]。
结 语
综上所述,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撑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经历着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转折。通过系统梳理可见,从基础素材收集整理、创意内容生成到个性化传播推广,整个制作传播链条都呈现出智能化升级态势。这种覆盖全流程的智能系统不仅有效提升了行业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传统技艺以更适应时代需求的方式获得新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推进过程中要避免算法推荐导致的模式化倾向,始终把文化本真性作为创作核心,同时加强多领域专业协作,充分利用当前有利政策环境。只要持续优化技术应用与人文内涵的融合方式,相信未来完全有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持续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通 . 中华非遗文化短视频传播的价值、困局与纾解 [J]. 民族大家庭 ,2025,(02):92-100.
[2] 吴忌 . 非遗类题材短视频创作中的文化表达研究 [J]. 今古文创 ,2025,(12):79-81.
[3] 宋菲 , 易倩文 . 非遗短视频传播的瓶颈与策略研究 [J]. 采写编 ,2025,(03):58-59.
课题:校级科研培育项目,项目类别:青年项目,项目编号:24XJPYQN16,项目名称《人工智能与非遗文化短视频的融合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