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

作者

王利萍

达拉特旗委编办综合保障中心 内蒙古鄂尔多斯 014300

引言

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关乎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与服务水平,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其影响进行深刻分析,研究解决路径对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保证公共服务的高水平供给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

1. 预算管理方面的影响

(1)预算编制要求的精细化

改革后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要求更加精确、科学和超前。原来的预算编制相对粗放,对复杂多变的业务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在新体制下,事业单位要切实分析业务活动,细化预算项目,结合过去与未来的发展情况,设计出更加精细的预算方案。例如在科研事业单位中,科研项目的预算要将设备购置费、人员经费、实验材料费等费用进行细划分,预算结合实际的科研经费,避免资金过剩或不足的问题。

(2)预算执行的严格性增强

财税改革使得预算的执行具有了刚性约束,事业单位预算必须按期执行,不能过度调整预算。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加大对预算的执行力度,对预算的执行偏差要进行及时的改正,如果预算的执行进度缓慢或是预算超支等现象,要及时地查找原因,进行必要的纠正和改正。例如,有的学校事业单位中,设立了预算执行的预警系统,一旦一个费用达到预算的上线,就会自动发出警报,提示相关部门,严格控制开支,严格执行预算。

2. 资产管理方面的影响

(1)资产配置的规范化

改革强调资产合理、科学的配置,强调事业单位必须根据需要和资产存量,合理分配资产,不能盲目购买,重复建设,资产配置必须按照严格的审批程序,实现资产的合理、公开、透明配置。如行政事业单位办公设备的采购,必须经过资产清查,了解资产的使用情况,根据工作需求需要作出采购申请,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才能购买,防止资产的闲置浪费。

(2)资产使用效率的提升要求

在新体制下,事业单位更要重视资产的利用率,可通过资产的利用流程改造、资产的维修养护等措施,提高资产的利用率。例如事业单位资产的共享平台建设,对闲散的文化设施设备进行资产的共享,在提高资产利用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单位的收入。对资产进行日常的维护保养,延长资产的生命周期,减少资产的利用成本。

3. 财务监督方面的影响

(1)监督主体与方式的多元化

改革要求财务监督主体从单一内部监督向多元化发展,事业单位内部不仅有财务部门、审计部门,还有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等外部部门,监督形式有定期检查、专项审计、考评等多方面监督形式,如:财政部门对事业预算完成情况实行年度检查,对事业经费使用、资产管理等进行监督检查,审计部门对重大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找出违规财务现象,进行纠正。

(2)监督范围的拓展

在新的体制下,财务监督不仅仅体现在财务收支方面,而且还体现在事业单位整个的经济活动中,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等各个环节,需要事业单位建立全面的内控制度,加强经济活动的全流程风险控制。例如,在事业单位项目建设中,监督部门不仅仅要监督项目的资金使用,还需要监督项目建设的立项、招投标、施工管理等内容,确保项目的合法性以及效益性。

二、事业单位应对财税体制改革的财务管理策略

1. 优化预算管理

(1)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事业单位应当重视预算编制工作,设置专门的预算编制小组,由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等组成预算小组参与预算编制,并且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调研活动,在掌握业务活动的实际需求、结合单位发展目标和战略,进行预算项目、预算金额的明确。同时,运用科学的预算编制工作办法,如,零基预算法、滚动预算法等,打破增量预算模式的局限,使预算编制贴合实际,如在科研项目的预算上,采用零基预算法,对各科研项目的各费用,进行重新测算、分析评估。

(2)强化预算执行的监控与分析

建立健全预算执行控制制度,加强预算执行跟踪监控,运用信息化手段,及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发现偏差及时预警,及时修正。定期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预算执行偏差的成因,为以后预算修编提供参考,例如,月度分析统计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存在差异的原因,对进度快的或慢的,分析原因,采取措施。

2. 强化资产管理

(1)科学合理配置资产

规范资产配置管理,制定完善资产配置管理制度,明确资产配置的范围、方式,规范资产配置的权限、程序,在资产配置前做好论证和评估工作,根据各单位工作需要、资产状况等因素制定资产配置计划。加强对资产配置计划预算管理,将资产配置纳入预算,严格执行资产配置计划,防止随意采购、重复购置现象。如对需要购置的设备设施进行专家论证,分析设备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效益回报等因素,科学合理配置资产。

(2)规范资产处置流程

严格执行资产处置审批制度,资产处置必须要经过审批,没有审批不得处置资产;在资产处置过程中按照规定对资产进行评估,以评估方式体现资产价值;选择公开、公平、公正的资产处置办法,公开拍卖、招投标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抓好资产处置中的收入管理,确保收入及时足额交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如:处置国有房产时,委托有资质的专业评估机构对房产进行评估作价,采取公开拍卖的方式进行,交易过程由财政、审计等部门全程参与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 完善财务监督机制

(1)健全内部监督体系

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和权威,使得内部审计工作能够独立开展,配置专门负责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完善内部监督制度,完善内审工作流程,加强财务、内控等方面的审计监督,加强内审结果运用,将内部审计结果与绩效考评、责任追究等方面挂钩,使得内部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如:设置独立的内审部门,直接对单位领导负责,对单位财务收支情况和经济活动进行定期的审计,并且结果作为部门和个人考评依据。

(2)加强外部监督的协同合作

建立健全外部监督检查体制,加强财政、审计、纪检部门等相互沟通联系,相互借鉴,达到监督信息资源共享、监督标准统一,监督部门要分清责任,形成合力,避免交叉重复和监督盲区;加强指导和服务事业单位,使其规范财务管理行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结语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今后事业单位也要加强预算管理创新、内控管理体系的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事业单位才能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下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孙孝奇 . 新财税体制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J].投资与创业 , 2024(8).

[2] 刘学伟 . 新财税体制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强化对策 [J]. 中国招标 ,2024(11):181-183.

[3] 贾振廷 . 新财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J]. 纳税 , 2023(31):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