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农作物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长期影响

作者

张明玉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架玛吐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 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029331

   

1、引言

全球人口持续增长且粮食需求不断攀升使得农业生产强度逐步增大,进而导致土壤退化这一问题愈发严重,而科学合理的种植模式被视作缓解该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在农业生产当中,像单一作物连作和多样化轮作、间作这样的种植方式在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方面有着很大差别,这些差别不但影响当季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而且在长时段里改变土壤肥力水平和生态功能。所以,深入探究种植模式和土壤肥力的关系对优化农业管理措施、提高土壤健康水平、达成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2、农作物种植模式的类型及特征

2.1 单一种植模式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的单一种植模式常指一块土地长期连续种同一种作物,短期内该模式因操作方便、管理集中可能有经济效益,但长远看,单一作物会一直吸收土壤里某种养分从而使某些关键元素被过度消耗,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并且由于缺乏多种植物残体还田,有机质积累受限进而使土壤肥力水平下降。另外,单一种植模式易让病虫害累积和杂草竞争压力加大,这些生物因素也会影响土壤生态系统,使土壤结构慢慢退化,最终影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2.2 间作种植模式

间作种植模式它于同一块田地之上同时或者交错种两种乃至多种作物,使作物之间产生互补效应,能有效利用光、温、水、气这些自然资源,并且不同作物根系分泌物以及残茬分解可改善土壤结构,让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促使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活性提高,而且间作模式能减少单一作物种植时病虫害累积的情况,降低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的次数,进而减轻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破坏,给土壤肥力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2.4 套作种植模式

套作种植其关键之处在于不同种植模式会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特性并对土壤肥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像单一作物连作模式常使土壤养分失衡,某些特定养分因不断被吸收而快速减少且可能让土传病害积累更严重,导致土壤整体肥力水平下降。而轮作或者间作模式不同,多样化作物的根系分泌物和残茬归还能改善土壤结构、促使养分循环并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还能维持甚至提高土壤肥力,套作模式作为高效种植方式。在作物种类和空间布局合理配置时,不但能充分使用光热水资源,而且不同作物间的互补作用可优化土壤环境、减轻对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依靠,让土壤肥力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中的多样化种植模式生态适应性强且对环境友好,给土壤健康管理提供了重要实践途径。

3、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机制

3.1 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单一作物连续栽种常使土壤养分失调,尤其是氮、磷、钾这类重要元素被过度消耗或者固定,从而削弱土壤肥力。轮作或者间作模式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多种植物对养分的需求存在差别,这样就能平衡利用土壤养分。而且,有些作物生长时会排出特定的根系分泌物或者残渣,这些东西分解后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还能加快养分循环和转化速度,进一步让土壤化学环境变好。另外,科学安排豆科植物的种植模式,借助生物固氮作用给土壤补充氮素,这也能提高土壤肥力整体水平,为可持续农业发展打下根基。

3.2 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不同的种植模式会直接作用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是通过改变土壤环境条件实现的,像连作模式可能使特定病原菌积累,进而抑制有益微生物活性。而轮作或者间作能提升微生物多样性,增强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且种植模式还会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转化过程。由于作物种类不同,根系分泌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差异,而这些物质给土壤微生物提供丰富碳源和能源,从而调控微生物代谢活动和群落组成。另外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也有重要影响,合适的种植方式可提高脲酶、磷酸酶等关键酶的活性,加快养分循环效率,改善土壤肥力水平,不合理的种植安排却可能削弱这些生物化学过程,致使土壤质量下降。

4、长期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评估

4.1 土壤养分平衡状况

农作物种植模式在土壤养分平衡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因为不同作物种类以及轮作、间作或者连作方式会大幅改变土壤里氮、磷、钾等主要养分的动态变化过程,像豆科作物靠固氮能增加土壤氮素含量,而耗肥量大的作物连续种可能使土壤养分失衡,特别是会导致氮素和磷素过度消耗,并且不同作物根系深度和分布特性也会影响土壤养分的垂直迁移与利用效率。由于浅根作物常吸表层养分,所以深根作物有助于活化深层土壤里的潜在养分资源,而且长期单一的种植模式易使某些特定养分持续流失,从而让土壤肥力下降风险进一步加剧,因此合理选作物组合并优化种植模式对维持土壤养分平衡很重要,这既关乎农业生产可持续,又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稳定。

4.2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单一作物连续栽种时特定土壤微生物种群常常过度繁衍会使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有益微生物数量会减少并且病原菌和有害微生物也许会占据主要地位,这会让土壤养分供应能力与生态调节功能进一步变弱。而多样化轮作或者间作模式由于作物根系分泌物存在差别且残茬分解特性不一样,能给土壤微生物提供更多样的碳源和氮源促使微生物多样性得以提升,从而使土壤酶活性和有机质分解效率得到加强并且使土壤结构变得更好、养分循环能力也有所提高,种植模式的不同不但表现在微生物群落组成方面。在土壤肥力有关指标的长期变化趋向中也有体现,像有机质含量、氮磷钾有效态水平以及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等具体表现都包含在内。

4.3 作物产量和品质变化

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养分动态变化与作物生长需求相互作用的情况,在长期种单一作物时土壤特定养分可能被不断吸收而慢慢耗尽从而使土壤肥力降低,进而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轮作或者间作等多样化种植模式不一样,由于不同作物对养分需求具有互补性,能有效减轻土壤养分失衡状况并且促使有机质积累、让微生物群落更丰富从而维持土壤肥力水平甚至使之提高,而且合理种植模式还能改善土壤物理结构以增强保水保肥能力,给作物生长创造更稳定的环境条件,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5、结论

单一作物连作时土壤养分常失衡,某些特定元素被过度消耗的同时其他元素可能堆积过剩,并且连作容易使土传病害累积,进而让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变差。轮作和间作模式不一样,由于多种植物根系分泌物输入且残茬分解存在差异,所以能促进土壤有机质形成并提高养分循环效率。合理的间作配置不但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通气性和保水能力,而且能让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得到更理想的生存环境。选择种植模式要综合考虑区域气候、土壤类型和作物需求等因素才能达成可持续农业的目标。在长期实践里,科学优化种植模式既能维持土壤肥力水平,又能减少对外源化肥的依赖,从而降低农业生产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梁文卫;毕影东; 李炜; 樊超; 邸树峰; 刘建新; 刘淼; 杨光; 来永才;王明洁 ;. 大豆—玉米轮作模式下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肥力及大豆产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24(16):116-122.

[2] 杨蕊嘉 ;温萌萌 ; 刘洋 ; 杨彩迪 ; 王俊 ;. 绿肥填闲种植和施氮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氮组分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4(09):5-15.

[3] 姜立新 ;吴岐山 ; 黄德强 ;. 农作物轮作制度对土壤健康和生产力的长期影响 [J]. 河北农机 ,2024(15):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