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乡村规划中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研究

作者

刘宏勋

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为了提升乡村生态保护和修复效果,本文主要对乡村规划中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进行研究,文中先分析了乡村规划中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性,之后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有效措施,希望可以为有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规划;生态保护;修复措施

乡村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生态环境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生物多样性降低、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等。因此,在乡村规划中应该重视及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采取合理的措施,保护及修复生态环境,促进乡村健康发展。

1、乡村规划中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性

在乡村规划中,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方面(如图1所示)。

第一,有利于乡村全面振兴。首先,可以加强生态承载力。在乡村规划中加强生态保护及修复工作,可以优化生态环境,重新建立乡村空间格局,为三个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环境承载力,利用价值传导机制,重新构建治理格局,形成生态安全、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系统支撑。其次,绿色发展要求。生态资源转化基于制度与科技创新,平衡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缓解及解决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促进乡村经济发展[1]。第二,可以确保乡村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首先,修复及稳定生态系统。在乡村规划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基于实施一体化修复,能够对生态系统进行优化,逐渐恢复其自我调节功能,提升环境韧性。其次,可以应对传统发展模式中的问题。过去在农业及工业生产中存在粗放化的问题,使得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基于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采取有效的措施,能够改变现状,减轻生态退化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第三,可以推动经济和生态协同增效。首先,可以培育绿色产业。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及修复工作,能够形成优质资源,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如生态农业以及乡村旅游等,将生态价值转变成经济价值。其次,可以促进城乡融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基于采取多样化的措施,如优化及健全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等,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流到乡村,减少乡村和城市间的差距[2]。

2、乡村规划中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原则

为了提升生态保护和修复效果,在规划工作中需要遵循相关原则(如图2所示)。

第一,生态优先原则。在规划工作中,应该先考虑生态系统的保护,确保乡村的生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第二,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3]。第三,公众参与原则。鼓励公众参与到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中来,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加强环保意识,积极地参与到工作中。第四,科学规划原则。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深度研究乡村生态环境,制定可行的规划方案。

3、乡村生态现状分析

3.1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乡村土地利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如过度耕作、土地荒漠化等,使得土地退化严重。一些乡村地区未能做好规划和管理工作,使得农田被过度开垦,影响了土壤肥力,无法提高农作物种植产量。除此之外,因为没有采取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部分地区产生了严重的土地荒漠化现象,土地变得贫瘠,与耕种要求不符。这些问题会影响农民的收入,不利于乡村发展[4]。

3.2水资源状况

乡村水资源短缺,且污染问题较为严重,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很多乡村的水利设施不够完善,水资源管理工作不到位,经常出现干旱、水资源短缺问题。另外,因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导致乡村河流、湖泊与地下水受到污染,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还会威胁村民身体健康。

3.3生物多样性状况

乡村虽然有大量的生物,类型较多,但是受到人类活动影响,部分物种数量不断减少,生态系统结构单一。乡村具有丰富的资源,但是因为外来物种入侵、森林砍伐、农业开发等因素影响,导致很多种的栖息地受到破坏,物种数量减少。如部分珍稀鸟类和哺乳动物因为失去栖息地,食物链受到破坏,威胁着其生存。除此之外,单一的生态系统结构导致乡村自然环境变得脆弱,无法更好的抵御气候变化及自然灾害。对于这些问题,需要采取合理的保护及修复措施。

4、乡村规划中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策略

4.1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

在乡村规划中,生态保护与修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促进相关措施有效落实,需要结合乡村情况,制定具体、可行的规划方案。清楚规定工作目标,如减少水土流失、恢复退化土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还要清楚列出工作任务,如清理污染源、植树造林、建立生态监测点等。要想促进任务完成,方案中需要制定合理的措施,如设立生态保护区、推广可持续农业技术、开展环境教育等[5]。将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长效化。

4.2土地利用规划

这是乡村规划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为了提升规划水平,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第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这就需要合理地安排各类用地,如农业、林业、畜牧业用地,保证比例协调,防止产生过度开发问题,以免影响生态环境平衡。如基于科学地实施规划,可以将部分低效的农业用地转变为林地或草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加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问题。第二,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生态农业对农业生产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在生产中减少对化学肥料及农药的应用,利用有机肥料,采取生物防治法防治病虫害,确保农产品质量,减少对土壤的影响[6]。比如基于种植绿肥作物,采取轮作机制,可以优化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最后,加强土地整治,优化土地退化现象。土地退化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等,会影响土地生产力以及周边环境,对此,需要制定合理的措施,如水土保持工程、植树造林、恢复湿地等,逐渐恢复土地生态功能。

4.3水资源保护与修复

这是乡村生态保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建立水资源保护区,保障水源安全。基于构建水资源保护区,能够约束周围开发活动,减少对水资源的影响。如在河流上游划定保护区,严禁工业排污、过度捕捞行为,保证水质清洁。其次,加强水体污染治理工作,优化水质[7]。水体污染源来自不同的方面,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其具有严重的危害,要想改变现状,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如构建污水处理设施、推广生态农业、加强环境监管等。如构建污水处理厂和人工湿地,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逐渐恢复水体自净能力。最后,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基于推广及运用节水灌溉技术,能够减少浪费问题。比如安装滴灌系统后,能够直接将水输送到作物根部,减少水分蒸发及浪费,减少病虫害,增加作物产量。

4.4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修复

首先,划定生态保护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基于划定保护区,能够为各种物种提供安全的栖息地,减少及避免人类活动影响。基于建立自然保护区,能够更好的保护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为动植物提供生存地方。其次,构建生态廊道,促进生态系统连通性。生态廊道建设具有积极影响,能够连接孤立的自然区域,为野生动植物迁移以及扩散提供支持,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抗干扰能力。比如基于构建绿色桥梁和生态通道,能够连接城市绿地与郊区自然保护区,形成贯通的生态网络。最后,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通过开展生态修复工程,能够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基于人工干预的方式,帮助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功能。如植树造林、湿地恢复项目,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化水质条件,调节气候,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4.5结合地方情况,开展修复工作

各地方需要结合实际开展修复工作。比如湖南邵阳白水洞村规划建设生态农村,以顺应自然,顺势而为的治山和治水理念,培育具有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复合型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在保护好现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绿化、美化、彩化和香化的绿化造景手法建设丰富多彩的农村原生态生境;充分保留白水洞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挖掘和传承花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生态的花瑶文化。白水洞村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第一,梯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修复了500亩富硒水稻梯田,保留传统耕作方式,结合现代生态农业技术,如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减少面源污染问题。同时高低错落的白水洞梯田景区,能够为游客的休闲娱乐提供场所。第二,传统村落风貌修复。在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的主导下,有计划性地改造民居,在改造时加入了一些传统元素,如花瑶木结构、明黄墙体等,形成“花瑶风情一条街”。在设计房屋时,学院不仅考虑传了统村落的协调因素,还结合了村民自家产业,通过这种方式优化乡村风貌,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因为保留了原有生态肌理,同时采用本土材料,可以减少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多学科协同,借助高校资源进行技术指导和设计,不仅可以实现生态修复目标,还能传承传统文化。另外,构建社区参与机制。成立旅游协会、民俗表演队,引导村民参与到生态保护与文旅服务中,可以加强内生动力。

4.6林草生态工作措施

在工作中需要提升森林覆盖率以及草原植被盖度,采取多样化的综合措施保护已有森林,促进水源涵养和草原承载力的提升。对山林区中有严重水土流失的地方、空地、河流两岸适合栽种树木的地方,要用人工的方式进行造林,退耕还林,基于多样化的措施,让草场植被可以得到优化,提升修复的效果,控制住退化的情况,还要对草原放牧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升草原自然恢复功能。

4.7加强政策支持

为了促进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有序开展,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为工作实践提供支持。首先,政策支持。政府需要制定激励政策,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绿色信贷等,引导企业及个人参与到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中。其次,资金支持。可以设置专项基金,为有利于优化乡村生态环境的项目提供支持。除此之外,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法规,针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需要严肃地处罚,提升法律约束力。

4.8促进科技创新

为了提升工作的高效性,在工作中需要加强科技手段的应用,如借助遥感技术,能够持续监测森林覆盖变化、土地利用情况以及水体污染状况,为生态保护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能够分析及管理地理空间数据,便于规划者准确地理解生态问题,有目的性地制定应对方案。除此之外,可以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合理地预测生态变化趋势。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提升生态修复方案水平。可见,借助先进的技术,能够更好地管理及治理乡村生态环境,提升工作的高效性及准确性。

4.9加强宣传教育

要想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让其参与到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中,需要加强宣传工作。对此,应该组织多种宣传活动,如环保知识讲座、生态旅游、绿色生活倡议等,让人们意识到生态保护的作用。学校及社区应发挥自身作用,积极地宣传环保理念,通过课程教育以及社区活动途径,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还要发挥媒体和网络平台优势,报道生态保护成功案例和经验,让人们参与到环保工作中。只有让全社会参与进来,才能更好地保护及修复生态环境。

4.10构建长效机制

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任务,为了促进工作可持续开展,需要构建长效机制,如构建生态补偿机制,针对为生态保护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需要及时地提供奖励。还可以设置生态监测站,持续监测及了解生态变化情况,有目的性的制定保护级修复措施。除此之外,需要构建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机制,定期评价修复工作开展成效,及时找出工作中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不断提升工作质量,促进工作目标的达成。

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生态保护及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各方参与进来。基于科学地进行规划,制定合理的实施路径,将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落实到实处中,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祝晋琴.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土地整治的优化路径研究 [J]. 山西农经, 2025, (04): 160-162.

[2]翟紫含,张成鹏,周旭,等.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的有关思考 [J]. 中国土地, 2024, (10): 24-27.

[3]杨阳,冯建喜. 生态保护修复下乡村分类与土地综合整治研究[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人民城市,规划赋能——202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乡村规划).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23: 1398-1409.

[4]吕晶,张虹,马晓萱,等. 乡村地区生态保护规划路径及实施机制[C]//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师》编辑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路径探讨.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规划七院;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2022: 209-220.

[5]欧东勤,刘谐静. 全域规划 综合治理 助推乡村振兴——以巴马瑶族自治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例 [J]. 南方国土资源, 2020, (08): 16-19.

[6]蒋兴国,金铭,谢继忠. 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调查研究之四——以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为契机推动张掖民族地区长效脱贫 [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8, (08): 29-30.

[7]郑庆国. 乡村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以麻沙镇麻阳溪安全生态水系建设为例 [J]. 建筑知识, 2017, 37 (10): 120-121.

作者简介:刘宏勋(1994.05)男,汉族,湖南长沙,本科,工程师,从事城乡规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