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人工智能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

朱广华

西安邮电大学 710121

一、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概念

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要结合点。人工智能(AI)指模拟人类智能的计算机系统,具备学习、推理和自适应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则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教育模式。二者融合形成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通过数据驱动优化教学过程,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动态教学资源匹配及实时学习反馈。这一结合突破传统 CAI 的固定程序局限,借助机器学习分析学习行为,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实现人机交互,依托计算机视觉捕捉学习状态,推动教育从“标准化传授”向“个性化培养”转型,为解决教育资源不均、教学效率差异等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现状与挑战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经过数十年发展已实现规模化应用,当前教育场景中多媒体课件、在线学习平台、虚拟仿真实验等工具普及率显著提升,尤其在疫情期间推动了远程教学模式的快速落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新常态。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持续扩容,涵盖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学段内容,AI 驱动的智能题库、自动批改系统等工具也开始渗透到日常教学环节,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重复性工作负担。然而,CAI 的深度应用仍面临多重挑战: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存在“断层”,多数学校仍停留在工具层面的简单使用,未能实现基于数据的教学决策优化;个性化学习落地困难,现有系统多采用“标准化内容推送”模式,难以精准匹配不同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习节奏;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问题突出,优质数字化资源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面临硬件设施不足、教师数字素养欠缺等困境;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风险显现,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的采集与应用缺乏明确规范;传统教学观念的路径依赖、教师技术应用能力不足以及校企协同研发机制缺失,也制约着 CAI 向智能化、生态化方向发展。这些挑战的破解需要技术创新、教学改革与制度保障的多维度协同。

三、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一)深度学习与认知学理论

深度学习通过多层神经网络模拟人脑神经元连接模式,实现对复杂数据的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其分布式表征能力与认知学中的“知识结构化存储”理论高度契合。认知学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个体通过“同化-顺应”机制实现知识更新,而深度学习模型可通过动态调整网络权重模拟这一认知过程。

(二)机器学习算法

监督学习通过标注数据训练预测模型,在智能测评领域应用广泛,如逻辑回归算法可分析学生答题数据预测知识掌握度,支持向量机(SVM)能对作文进行情感倾向分类。无监督学习则适用于发现隐藏的学习行为模式,聚类算法可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学习风格群体,关联规则挖掘能识别“知识点 - 错误类型”的潜在关联。强化学习通过“试错 - 反馈”机制动态优化教学策略,如 Q-learning 算法可根据学生实时答题情况调整题目难度,使学习路径趋近最优解。集成学习方法通过融合多模型预测结果,提升学习风险预警的准确性。

(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其核心技术包括词向量表示、语义理解及生成式对话系统,这些技术使计算机能深度解析教学文本、理解学生问题意图并生成自然语言反馈。在智能辅导系统中,NLP 通过意图识别将学生的模糊提问转化为结构化查询,如将“怎么理解微积分中的极限概念”解析为“知识点查询 + 概念解释”需求;情感分析技术可从学习笔记、论坛发帖中提取情绪特征,识别焦虑、困惑等负面状态并触发干预机制。在语言教学领域,语音识别与评测技术实现发音实时纠错,机器翻译模型支持多语种教学资源互转,而知识图谱与 NLP 的结合则构建了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库,使教学问答从“关键词匹配”升级为“语义关联推理”,大幅提升了智能教学系统的交互自然度与知识服务深度。

(四)计算机视觉技术

通过摄像头采集的图像数据,结合目标检测、行为识别等技术,系统可追踪学生的头部姿态、视线方向及肢体动作,判断其专注度与参与度,当检测到持续分心行为时自动触发提醒机制。表情识别技术能量化学生的情绪变化,如通过微表情分析区分“困惑皱眉”与“思考专注”,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干预依据。在实践教学场景中,手势识别技术支持虚拟实验操作,学生可通过肢体动作与 3D 教学模型交互;AR 标注技术则能实时识别教材插图并叠加多媒体解释,增强知识可视化效果。计算机视觉在特殊教育中具有独特价值,如通过手语识别帮助听障学生“阅读”教师指令,通过唇语识别辅助语言障碍者学习发音,推动教育公平向技术赋能的精准化方向发展。

四、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智能推荐系统在教学资源中的应用

该系统基于协同过滤、内容推荐与深度学习模型,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与知识图谱,构建多维度用户画像,实现教学资源的精准匹配在 MOOC 平台中,系统可根据学习者的专业背景和学习进度,动态推送适配的微课视频、文献资料和拓展习题,解决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资源供给问题。序列推荐算法能捕捉学习路径的时序特征,预测潜在学习需求,如在学生完成“机器学习基础”课程后,自动推荐进阶内容“深度学习框架应用”。智能推荐系统还能优化资源发现效率,通过关联规则挖掘揭示“知识点 - 资源类型”的隐藏关联,帮助教师识别优质教学素材,推动教育资源的高效流转与复用,但其应用需平衡推荐精准度与内容多样性,避免“信息茧房”效应影响知识广度构建。

(二)智能评估系统在学习效果评估中的应用

基于项目反应理论(IRT)和认知诊断模型(CDM)的智能测评系统,能从答题数据中反推学生的能力参数,生成精细化的知识掌握图谱,如识别“一元二次方程”模块中“配方解法”的薄弱环节。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赋能主观题自动批改,通过 BERT 等预训练模型实现作文、论述题的语义理解与评分,结合关键词提取与逻辑连贯性分析,使评估结果接近人工水平。在过程性评估层面,系统通过采集课堂互动数据、实验操作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运用行为分析算法评估高阶思维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学习风险预警功能通过时序预测模型分析历史数据,提前识别学业困难学生,为教师干预提供决策支持,但评估系统的公平性仍需关注,需防范算法偏见对特殊群体的误判。

(三)智能交互系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助教系统能理解学生的自然语言提问,通过知识图谱检索与逻辑推理生成精准解答,支持多轮对话式教学,如在编程学习中,系统可根据学生输入的错误代码片段,定位语法错误并提供修改建议。情感交互技术通过摄像头捕捉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特征,结合情感分类模型识别学生的困惑、焦虑等情绪状态,触发适应性教学策略,如当检测到持续困惑时,自动切换讲解方式或提供可视化示例。虚拟仿真教师则通过动作捕捉与3D 建模技术,模拟真实教师的肢体语言与面部微表情,增强远程教学的情感连接,尤其在语言教学中,通过唇形同步与发音对比,提升口语练习的交互性。智能交互系统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随时随地”的个性化辅导,但其交互自然度仍受限于当前技术瓶颈,复杂逻辑推理与情感共情能力有待提升。

(四)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创新中的应用

在实验教学领域,VR 虚拟实验室允许学生进行高危、高成本实验操作,如化学爆炸模拟、核反应原理演示,通过触觉反馈设备感知实验过程中的力、温度等物理参数,提升操作体验的真实性。在历史、地理等文科教学中,VR 技术可复现历史场景、模拟地理现象,使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化体验,增强学生的时空感知能力。医学教育中的 VR 解剖系统通过三维建模呈现人体器官结构,支持多角度观察与虚拟解剖操作,解决传统标本稀缺与伦理限制问题。VR 技术促进协作式学习,通过多用户同步交互功能,实现远程学生共同参与虚拟项目研讨,如建筑专业学生在线协作设计三维模型。然而,VR 教学内容的开发成本较高,需平衡技术呈现与认知负荷,避免过度沉浸导致学习目标偏离,同时设备普及度差异可能加剧教育资源不平等。

五、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建立知识库与专家模块

知识库建设需整合领域本体论与知识图谱技术,以学科核心概念为节点,通过语义关系链接知识点、教学案例、习题资源等多模态数据,形成结构化知识网络。例如,数学学科知识库可将“函数”概念与相关定理、典型例题、可视化模型关联,支持智能检索与推理。专家模块则需吸纳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领域专家经验,将其转化为可计算的规则库,如特级教师的解题思路可通过产生式规则表示,用于指导智能辅导系统生成解题步骤。同时,需建立知识更新机制,通过爬虫技术同步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教师反馈动态调整知识权重,确保内容时效性与准确性。该模块的实施需解决知识表示歧义、跨学科知识融合难题,可采用本体对齐技术与众包协作模式提升知识库的完备性与权威性。

(二)打造个性化学习系统

打造个性化学习系统需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闭环。系统首先通过多源数据采集层获取学生的静态特征与动态行为,利用聚类算法与贝叶斯网络构建动态用户画像。基于画像结果,采用强化学习算法实时优化学习路径,例如对视觉型学习者优先推送图解类资源,对反思型学习者增加概念辨析题比重。学习内容生成模块需结合知识图谱与自然语言生成技术,自动适配难度层级,如将“微积分”知识点拆解为基础公式应用、综合题型解析、拓展建模问题三个梯度。系统还需嵌入元认知支持功能,通过学习行为序列分析识别策略缺陷,如检测到学生频繁跳过步骤时,触发“分步解题引导”机制。个性化系统的落地需平衡算法效率与隐私保护,可采用联邦学习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同时提供人工干预接口,允许教师调整算法参数以避免机械推荐。

(三)优化智能教学辅助工具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课件生成工具可根据教学目标自动整合知识点、设计互动环节,并支持多模态素材一键插入,同时通过知识图谱校验内容逻辑完整性。课堂互动工具需融合计算机视觉与情感计算技术,如智能白板可识别教师手势指令实现动态标注,情绪感知系统通过摄像头分析学生表情,当困惑情绪占比超过阈值时自动提示教师调整讲解节奏。课后辅导工具的优化重点在于反馈精准度,如编程教学中的智能纠错系统需超越语法检查,通过代码语义分析定位逻辑错误,并生成“错误原因 + 修正思路”的个性化反馈,而非简单提示正确答案。工具迭代需建立用户体验评估体系,通过 A/B 测试比较不同功能设计的教学效果,优先保留能显著提升教学效率的技术模块。

(四)开发与推广智能化教学资源

资源开发应采用“AI 生成 + 人工审核”的混合模式,利用生成式对抗网络(GANs)批量创作虚拟仿真实验,通过文本生成模型自动编写多版本习题,但需经学科教师审核确保科学性。针对特殊教育场景,需开发适配性资源,如为视障学生设计的触觉反馈化学分子模型,为听障学生开发的手语动画课程。资源推广需突破地域壁垒,采用“云端共享 + 边缘计算”架构,将优质资源部署在区域教育云平台,同时为网络条件有限地区提供本地化缓存方案。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知识产权确权与收益分配,激励教师上传原创资源。推广过程中需开展分层培训,对骨干教师侧重资源开发能力培养,对普通教师强化资源应用技巧指导,同时建立资源使用效果评估指标,通过学习 analytics 数据反馈优化资源质量,形成“开发- 应用- 迭代”的良性循环。

结 语

人工智能技术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带来了范式革新,通过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理论基础的支撑,智能推荐、评估、交互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有效优化了教学资源配置、提升了学习效果评估的精准度,并增强了教学过程的沉浸感与个性化。未来,需持续加强多维度协同创新,破解传统教学观念束缚与技术应用瓶颈,最终实现教育公平与教学质量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 凌杰 , 张丽丽 , 陈鸿光 , 金彪 , 林铭炜 .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J]. 计算机教育 ,2025,(05):28-32.

[2] 顾燕 . 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5,54(01):23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