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关于公共厕所改造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任丽 

包头市昆都仑区环境卫生综合服务中心

摘要:城市公厕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关键构成,其服务水平直接映射城市的文明程度与综合实力。伴随城市的高速发展以及民众对生活品质要求的逐步提升,既有城市公厕在功能、环境、人性化设计等层面暴露出诸多问题,改造升级迫在眉睫。本文以包头市为例,深入剖析城市公厕现存问题,从功能布局优化、人性化设计强化、绿色环保理念践行、地域文化融合等维度探究改造设计策略,并对改造效果展开评估,期望为其他城市公厕改造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城市公厕;改造设计;人性化;绿色环保;地域文化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城市公厕作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市民和游客日常使用的重要设施。优质的公厕服务能够为民众带来便利与舒适,而落后的公厕条件则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体验。良好的公厕形象有助于塑造城市的良好形象,吸引投资与游客,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密度增加,现有公厕在数量、质量和布局上的不足日益凸显,改造城市公厕以适应新需求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城市公厕设计方面起步较早,注重人性化、智能化和生态化。例如,日本的公厕在智能设施应用和无障碍设计上较为领先,很多公厕配备了智能马桶、自动感应设备等,为使用者提供舒适便捷的体验;欧洲一些国家则强调公厕与城市环境的融合以及文化特色的体现,部分公厕建筑本身成为城市的景观之一。国内对城市公厕的研究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逐渐深入,近年来在公厕设计规范完善、人性化设计推广、绿色环保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地域文化与公厕设计的深度融合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上仍有提升空间。

二、城市公厕现状问题分析——以包头市为例

2.1 功能布局不合理

在包头的许多老旧公厕中,功能分区混乱,男女厕位比例失调现象普遍。例如,在一些商业中心和旅游景点周边的公厕,女厕排队现象严重,而男厕却有较多空余厕位,按照国家标准,男女厕位比例宜为 1:1.5 - 2,实际很多公厕远未达到这一标准。同时,部分公厕缺乏必要的功能区域,如没有设置专门的母婴室、第三卫生间,无法满足特殊群体的需求。

2.2 卫生状况不佳

通风和排水系统不完善是导致公厕卫生状况差的重要原因。许多公厕通风不畅,异味浓重,细菌容易滋生。排水管道老化、管径过小,经常出现堵塞现象,地面积水严重。清洁维护不到位,清洁频率低,清洁工具和清洁剂使用不当,使得便池污垢堆积、墙面污渍斑斑。在一些背街小巷的公厕,卫生状况更是堪忧,使用者苦不堪言。

三、城市公厕改造设计策略

3.1 优化功能布局

根据不同场所的人流量和使用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男女厕位比例,在人员密集区域适当增加女厕厕位数。例如,在商场、车站等场所,男女厕位比例可调整为 1:2。合理划分功能区域,设置独立的洗手区、蹲便区、坐便区,保持通道畅通。增设第三卫生间,面积宜在 6 - 8 平方米,配备成人和儿童坐便器、洗手盆、安全扶手、婴儿护理台等设施,满足特殊人群需求。在人流量较大的公园、景区等公共场所,设置母婴室,面积约 8 - 10 平方米,内部配备舒适的座椅、婴儿护理台、洗手池、热水供应等设施,为哺乳期母亲提供私密、舒适的空间。

3.2 强化人性化设计

完善无障碍设施,设置无障碍通道,通道宽度不小于 1.2 米,坡度不大于 1:12;在蹲便器和坐便器旁安装安全扶手,高度为 0.7 - 0.8 米,方便老年人和残疾人使用。提升设施舒适性,选择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的坐便器和洗手盆,坐便器高度以 0.4 - 0.45 米为宜,洗手盆高度以 0.8 - 0.85 米为宜。在公厕内增加挂钩和置物架数量,每个厕位至少设置 2 个挂钩,洗手区设置置物架。提供干手设备,如干手器或擦手纸,满足使用者干手需求。

3.3 践行绿色环保理念

采用节水节能设备,安装感应式水龙头,根据使用者的手部动作自动出水,避免长流水现象;选用节水型便器,如两档式冲水马桶,小便器采用自动感应冲水装置,可有效节约用水。推广太阳能热水器,为洗手提供热水,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为照明和部分设备供电,降低能源消耗。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合理设计建筑布局和开窗方式,设置通风井、百叶窗等通风设施,加强空气流通;增大窗户面积,采用透光性好的玻璃,引入自然光线,减少人工照明使用。选用环保材料,如地面采用可回收的再生地砖,墙面使用环保涂料,隔断采用环保板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包头市典型公厕改造案例分析

4.1 案例一:步行街公厕改造

4.1.1 改造前情况

该公厕位于包头市的一个商业中心,周边人流量大。改造前,男女厕位比例为 1:1,女厕经常出现排队现象。卫生状况差,通风不畅,异味严重。内部设施陈旧,缺乏无障碍设施和人性化设施,没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4.1.2 改造设计方案

功能布局方面,将男女厕位比例调整为 1:2,增设第三卫生间。优化洗手区和厕位布局,使空间利用更加合理。人性化设计上,安装无障碍通道和安全扶手,选用舒适的坐便器和洗手盆,增加挂钩和置物架,配备干手器。绿色环保措施包括采用感应式水龙头和节水型便器,安装太阳能板为照明供电,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

4.1.3 改造效果

改造后,女厕排队现象明显缓解,特殊群体能够方便使用。卫生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异味基本消除。使用者对设施的舒适性和便利性给予高度评价。独特的地域文化设计使公厕成为商业中心的一个亮点,提升了商业中心的整体形象。经统计,改造后该公厕的满意度从原来的不足 30%提升到 80%以上。

4.2 案例二:广场公厕改造

4.2.1 改造前情况

此公厕位于一个旅游景区,原有的公厕设施简陋,功能单一,无法满足游客需求。卫生条件差,与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不协调。缺乏文化特色,不能体现景区的文化内涵。

4.2.2 改造设计方案

功能布局上,合理增加厕位数量,设置母婴室和第三卫生间。人性化设计方面,提供舒适的休息座椅、充足的照明和良好的通风。绿色环保方面,采用雨水收集系统用于冲厕,安装节能灯具,利用自然通风降低能耗。地域文化融入方面,外观设计模仿景区内的传统建筑风格,以木质结构和自然石材为主,内部装饰展示景区的自然风光摄影作品和当地民俗文化介绍。

4.2.3 改造效果

改造后的公厕与景区环境融为一体,成为景区的一个新景观。游客的使用体验得到极大提升,对公厕的满意度达到 90%。绿色环保措施的实施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同时地域文化的展示增强了游客对景区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

五、城市公厕改造设计的实施与管理建议

5.1 加强规划与设计管理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城市公厕改造的规划指导,根据城市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人流量,合理确定公厕的数量、布局和规模。在设计阶段,组织专家对设计方案进行严格评审,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功能需求、人性化设计标准、绿色环保要求和地域文化特色。

5.2 保障资金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城市公厕改造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确保改造工程的顺利实施。同时,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厕改造和运营,通过公私合营(PPP)等模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高公厕建设和管理水平。

5.3 强化施工质量监管

建立严格的施工质量监管制度,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检查。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六、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包头市城市公厕改造设计的研究,我们认识到城市公厕改造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优化功能布局、强化人性化设计、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和融入地域文化特色等改造策略,可以有效解决现有公厕存在的问题,打造出功能完善、舒适便捷、绿色环保、富有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公厕。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城市公厕改造应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持续创新设计理念和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公厕的服务水平和文化内涵,为城市居民和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