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种植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李金凤
海东市乐都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 青海省海东市 810799
蔬菜作为人类日常膳食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分,其生产过程中农药残留物的积累与迁移现象已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食品安全隐患焦点问题。全球范围内蔬菜种植业的集约化发展趋势持续强化化学农药的应用强度,这种依赖化学防治的产业惯性源于对短期经济效益的追逐与虫害暴发应急管理的现实需求。然而传统有机磷类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植株组织内的吸附代谢特性,加之部分土壤环境下的缓释降解特征,导致其在采收期后仍保持显著生物活性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农药流失造成的非靶标效应正同步破坏农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传粉昆虫种群衰退、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紊乱以及水源污染等次生环境危机,正倒逼农业生产体系进行创新转型,这要求我们必须突破单纯依赖检测标准提升的被动治理逻辑,转而构筑覆盖产前投入品管理、产中精准施药控制与产后流通追溯的全链条治理新模式。
一、蔬菜种植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分析
(一)化学农药依赖性与用量超标
当前蔬菜生产体系存在明显的化学农药依赖惯性。为追求病虫害速效控制及短期增产效果,部分种植区域单位面积化学合成农药施用量长期高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建议阈值,尤其在设施大棚等封闭环境下多种农药的叠加使用现象较为普遍。相关从业人员在选择农药品类时更倾向于广谱性化学制剂,而忽视不同类型蔬菜作物的代谢差异特性,导致部分瓜果类蔬菜因表皮渗透性强而出现有效成分异常蓄积[1]。
(二)施药操作不够规范
田间实际施药过程中暴露出显著的作业规范缺失问题,具体表现为背负式喷雾器械雾化效果不佳导致药液局部沉积过量,以及不同农药混配时忽视化学相容性的盲目勾兑操作,致使药剂有效成分发生不可预测的化学反应产生毒性更强的衍生物。部分从业人员在配药过程中未按规定比例稀释原药液,防护装备缺失致使人体暴露在农药悬浮环境中,选择施药时间时忽视光照强度与风速变化对药剂飘移率的影响。
(三)生物农药替代技术应用障碍
尽管生物源农药在理论层面具备环境友好特性,其在蔬菜产区的实际推广仍面临多重现实阻力。微生物制剂产品受限于菌种活性保持困难导致田间实际防效波动明显,植物源农药的销售价格较高压缩了农户使用意愿,信息素类产品因投放技术要求高而超出小规模种植主体的操作能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中缺乏对替代产品的系统性培训指导,农药经销商基于销售利润导向持续强化化学农药营销力度,加上生物农药见效周期与化学药剂存在天然时差导致在突发性虫害爆发时丧失防控窗口期,相关因素共同阻碍农药结构优化进程。
(四)质量监测与追溯机制缺陷
现有蔬菜农药残留监控体系存在源头管控与过程监督的双重薄弱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受限于设备配置水平与样本通量无法实现全品类覆盖检测,常规检测方法对某些新型农药代谢物的识别灵敏度不足导致风险低估。分散化生产模式下的小农户缺乏农事操作书面记录意识,投入品采购凭证保存不完整切断了供应链追溯路径,产地准出证明开具过程中存在检测报告时效性与实际采收期错位问题。
二、蔬菜种植中农药残留问题的干预策略
(一)构建精准用药技术体系
推进农药使用电子档案系统在蔬菜产区的全面覆盖实施,要求执行主体完整记录农药采购来源、施用药剂名称、稀释比例以及具体操作时间等关键参数,结合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温湿度与病虫害发生基数数据构建动态施药决策模型。设计针对不同蔬菜品种表皮渗透特性的差异化合剂吸附系数对照表,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渠道分发至各类种植主体指导合理剂量选择,开发农药半衰期临界值与采收安全间隔期的双参数预警程序嵌入移动终端应用,重点针对新烟碱类等长残留农药建立用药红线阈值管理机制,同步在设施大棚内推广高压气流对冲式喷头替代传统背负式喷雾器以达成药液均匀沉积效果。
(二)强化施药操作规范执行
建立覆盖农药配制、器械操作与防护装备使用的标准化作业流程视频教材库,在蔬菜主产区设立操作规范实训基地开展周期性技能认证考核,强制要求执行人员混配农药前核查化学物质相容性数据库以避免毒性衍生物产生。将施药器械清洗规程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审查项目,推广双槽式洗消设备物理隔离不同作业阶段器械污染风险,制定基于不同风力等级与光照强度的动态施药时间窗口参照表强制张贴于作业现场,推进喷雾器械智能化改造工程以芯片记录装置自动生成药液使用路径与剂量分布图谱,消除人为操作因素导致的污染路径不可追溯问题。
(三)优化生物农药应用生态
联合农业科研机构开发耐环境胁迫的微生物农药菌种包埋技术以稳定田间防效表现,对植物源农药原料种植主体实施税收减免政策降低终端产品成本价格,设计小型化智能信息素缓释装置适配小规模种植单元操作水平。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增设生物农药替代专项服务岗位开展点对点技术指导,整合供销系统与农资经销渠道建立绿色农药采购补贴名录制度,构建针对突发性虫害的化学—生物农药应急协同响应预案以保证防控窗口期需求,在县域层面创建农药结构优化示范园区展示各类替代技术的集成应用场景 [2]。
(四)完善全链条监管机制
升级农产品质检机构多残留同步检测设备配置提升新型农药代谢物识别能力,将小农户纳入云平台农事操作记录系统并提供简易扫码录入终端设备,建立投入品购销信息区块链存证机制确保供应链追溯连续性。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检测时效承诺制度协调采样周期与采收期匹配问题,在批发市场快检环节引入自适应抽样算法提高农药分布不均样本的代表性,开发覆盖生产基地到零售终端的农残风险传导路径可视化监管平台,通过移动检测车机动覆盖检测网络薄弱区域形成动态监控网格,最终构建覆盖生产全周期的闭环风险管理架构。
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产业链全流程视角提出的精准用药技术体系构建、标准化操作规范强化、生物农药应用生态优化与全链条监管机制完善四项干预策略,是建立从投入品选择到终端消费的农残风险传导阻断机制。未来研究需着重探索农药在蔬菜作物中的代谢动力学模型与降解途径量化关系,突破现有防治技术对化学农药的路径依赖框架,尤其需要深入解析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规律如何影响农残消解速率;同时应发展融合遥感监测与生物传感器的人机协同农残预警平台,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风险动态画像;治理模式层面亟需创新小农户生产单元与现代供应链体系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残责任保险制度与第三方监管服务外包模式,最终形成市场激励与法规约束协同驱动的农药减量长效机制,为全球可持续蔬菜生产提供兼具科技含量与制度创新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志成 . 蔬菜农药残留的风险分析与全程防控研究 [J]. 食品安全导刊 ,2025,(10):172-175.
[2] 周淑香 . 蔬菜种植中农药残留问题分析 [J]. 河北农业 ,2024,(06):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