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军事训练中热射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分析

作者

赵燕秀  周芳

广西桂林象山区凯风路90 号95795 部队卫生队  广西桂林 541003

引言:

军事训练的开展需要服从战争需求,通过战争实践的表现形态,实现对战争发展阶段客观规律及历史演变情况的呈现,直接影响战争活动以及作战样式[1]。而在军事训练中,热射病会造成患者出现先兆及轻症等中暑情况,在时间推移后变为重症中暑,属于高危疾病之一,会对患者的多器官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威胁,导致人体温度高于 40.5C ,具有高病死率。为确保士兵的人身安全,需针对热射病的发病机制,提出有效防治措施,以展现军事训练中热射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的实践意义。

一、军事训练中热射病的发病机制

(一)体温失衡

在军事训练中,士兵在肌肉剧烈运动后,会提高代谢率,高出基础代谢的10 倍 -20 倍,但若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会对士兵自身的散热功能造成影响,因辐射、对流以及传导等散热的效率下降,则会造成汗液无法顺利排出,导致体温出现失衡的情况。而在士兵体温调节失控后,则会造成下丘脑无法顺利反应,增加在人体散热以及产热调控过程中的阻碍,使核心体温会在短时间内出现骤升的情况,而引发全身的炎症。

(二)病理及生理连锁反应

在军事训练中,高温会产生对人体细胞的直接损伤,若在士兵核心温度高于 40℃时,则会出现病理反应,造成机体内的结构蛋白、酶类出现变性情况,导致细胞膜的实际流动效果较差,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将容易造成细胞功能性的障碍,严重会发生坏死情况。在炎症因子持续释放后,会激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对士兵的凝血能力造成直接影响,使血管内皮的屏障发生破坏,蛋白质也会向着组织的间隙进行渗透,造成肺水肿,脑水肿等全身水肿。而在生理条件下,热射病的发病是借助热传导热对流热蒸发以及热辐射等。生理机制,对士兵的散热以及产热平衡有直接影响,若在其出现核心温度无法保持稳定,高于 40.5C 情况时,容易出现热射病。

二、军事训练中热射病的防治措施

(一)合理预防

军队人员在日常军事训练和军事行动中可能面对着大量的热暴露。预防EHS 的措施主要包括天气、个体及组织三个方面 [2]。

1. 天气因素

主要需注意季节交替、气温和环境湿度,应做到在气温开始升高前 1 个月开始热习服训练,避免在气温陡升 5℃以上时安排高强度训练,避开日光强烈、气温较高、环境湿度过高时段开展训练,避免在极端天气情况下安排体能考核等。

2. 个体因素

需加强教育,增加官兵对中暑的认识,确保人人会中暑的评估和基本救护,循序渐进开展热习服训练,逐步增强自身温度调节能力及心血管耐力,提高身体对热环境的适应。

3. 组训因素

主要应当在训练开展前,依据热指数合理安排训练时段及训练强度,训练过程中合理编组,按体质强弱相搭配、新兵老兵相配合开展训练,同时注意观察参训人员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处置、报告.

(二)尽早诊治

目前对热射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做出诊断。

1. 预防寒颤发生

2019 年我国的热射病指南中建议当核心温度降至 38.5C 时即停止降温措施或降低降温强度,维持直肠温度在 37.0C~38.5C ,以免体温过低,甚至出现意外低体温。应通过直肠、膀胱、食道或肺动脉导管监测核心体温。外围温度测量有可能低估核心温度 1C ,紧急冷却可能进一步增大误差范围。意外低体温是指机体因意外因素长时间暴露于低温环境引起体内热量大量丢失,导致核心温度低于 35C ,随着低体温程度逐渐加重可逐渐出现寒颤、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认知判断力下降,一旦官兵发生心跳呼吸骤停,需要进行紧急心肺复苏。

2. 转运后送

对 EHS 确诊或疑似患者,经现场处理患者情况基本稳定后,在做好有效持续降温的前提下尽快转运后送至就近有救治经验的医院,以获得更高级别的针对性救治。转运应遵循“边降温边转运”原则,当降温与转运存在冲突时,应遵循“降温第一,转运第二”的原则。争取在转运过程中建立静脉通道以实现快速液体复苏。

(三)紧急救治

1. 现场急救

在 EHS 诊断确立后,其治疗重点在于快速有效的持续降温 [18,22]。有研究表明,在 30min 内将核心温度降至 40.0C 以下,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有助于快速降温的方法包括: ① 迅速使病员脱离高温湿热环境、除去病员衣物促进散热; ② 多种方法联用降低体温,如蒸发降温、冷水浸泡降温、冰敷降温等方法 [23-24]。其中冷水浸泡是 EHS 患者降低核心温度最快速、效果最佳的方法,可使患者的存活率提升到接近 100%[25-26] 。对于年轻健康的急性中暑患者如部队官兵而言,冷水浸泡是安全有效的,建议将核心温度每分钟降低0.20C~0.35C 。

2. 野外急救

如果官兵在野外训练过程中发生 EHS,不具备冷水浸泡条件时,也可以采用蒸发降温法,即用凉水(水温 1530C~30C )喷洒或向皮肤喷洒水雾以促进散热,每分钟可以降低核心体温 0.1C ;或冰敷降温法,即给病员头戴冰帽或头枕冰枕,或将冰袋置于病员颈部、腋下、腹股沟等血管丰富、散热较快的部位进行降温。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军事训练中的热射病展开讨论,加强对军事训练中热射病的发病机制,体温失衡、病理及生理连锁反应的了解,通过合理预防、尽早诊治、紧急救治的方式,采用优先开展降温操作的方式,避免高温持续对机体细胞带来影响。通过炎症反应的有效抑制,确保机体的器官功能可以有效维持,减少恶性循环,从而提高热射病防治措施在军事训练中的作用,进而保障热射病的预防以及救治成功率所提高,减少士兵及相关群体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 . 军事训练防治中暑 / 热射病降温方法专家共识 [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23,48(08):871-878.

[2] 汪茜, 赖斌, 宋青. 军事训练防治中暑/ 热射病降温方法专家共识[J]. 解放军医学杂志,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