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深化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筑牢青少年健康根基的价值意蕴及推进策略

作者

张亭亭

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青少年近视、体质下降等问题日益严重,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已成为国家战略任务。早在 1995 年,我国将首个《全民健身计划》将青少年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发展对象,再到《“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将青少年划定为重点人 [1]。201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2]。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3]。学校体育是深化体教融合的重要途径,在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深化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筑牢青少年健康根基的价值意蕴

1.1 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与塑造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校体育是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育课以及课外体育活动,青少年不断提升其运动能力素养;体育活动强调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不断发展和强化其体育品德素养。学校体育内容丰富,青少年有了更多的选择,能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其健康行为的养成,进而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 [4]。长期参与学校体育活动,有助于青少年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同时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传授健康知识,有助于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1.2 提高青少年机能水平与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体育锻炼是青少年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助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为青少年提供全面的身体锻炼机会,有助于增强其心肺功能与免疫力。学校体育为青少年提供了众多可以享受运动乐趣的机会,是缓解学习压力和焦虑的重要手段,能促使身体释放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快乐物质,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塑造积极乐观的心态,进而对心理产生积极影响。

1.3 促进青少年终身体育意识与社会适应能力协同发展

学校体育是青少年终身体育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为学生提供了最初的体育锻炼机会和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平台,在促进青少年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学校体育有助于青少年发现和培养自己的体育特长和兴趣,有助于青少年逐渐养成定期运动的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体育游戏及体育竞赛等,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培养青少年的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律意识;学校体育为青少年培养育人共处的能力创造了有力条件,有助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2. 深化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筑牢青少年健康根基的推进策略

2.1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健康发展保障机制

国家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吸纳广大体育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着手修改和完善体育法关于学校体育的内容,保证学校学校体育课时 [6]。第一,加强学校体育的监督管理体系。明确了学校体育的目标和责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实行奖惩措施。‌第二,建立完善的体育活动评价体系。通过对体育活动的评价,不仅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还为体育教师提供反馈,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强化学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学校体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安全培训,将体育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意外伤害保险制度。

2.2 整合校园体育资源,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

落实开齐开足体育课,丰富课余活动,提高校内外体育比赛参与度。第一,探索“区域整体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学科路径,积极推动国家课程方案转化落地。第二,加强校园体育设施建设,最大限度的利用场地设施,提升学生体育活动的可及性与参与度。第三,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活动。建立体育教师与专业体育机构的合作机制,吸引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来校指导体育教学和训练活动 [7]。第四,发掘体育骨干的积极作用。在班级中选拔具有体育特长和组织能力的学生作为体育骨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3 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全面健康发展

学校体育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为人才培养注入澎湃动能 [8]。第一,强化体育教师的责任意识,重视体育教学和实践。根据青少年不同需求,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提高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适配性。第二,在上课之前检查器材的安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求学生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全过程监督学生的运动过程,及时纠正不规范动作和危险行为,并具有处理意外事故的应急能力。第三,‌按照“教会、勤练、常赛”的实施理念融入体育活动中,让学生学习掌握正确动作的同时结合游戏与竞赛,巩固知识 [9],并将体育品德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2.4 以家校社多元联动,营造良好育人生态

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第一,父母要保证孩子充足的体育活动时间,以身作则,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第二,社会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体育设施的投入,同时定期举办各种体育活动;社会媒体应担起青少年体质健康宣传的时代重任,呼吁全社会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第三,学校要不断丰富课程内容,保证体育课时,加强“学、练、赛”一体化建设,协同家庭、社会力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10]。只有建立统一战线抓住学校教育关键,夯实学校教育基础,完善社会环境保障,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3. 结语

学校体育是改善青少年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以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为目标,在深化体教融合背景下探究以学校体育助力青少年健康发展是国家战略和未来发展的要求。国家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学校要通过深化体教融合,整合学校体育资源,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实现以体育人的目的;以家校社协同合作,为青少年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 要 [EB/OL].(2016-08-26)[2024-10-21].http://www.gov.cn/xinwen/2016-08/26/content_5102636.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 人民日报 ,2016-03-18(001).

[3]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N]. 人民日报 ,2022-10-26(001).

[4] 常凤 , 李彦龙 . 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主动健康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纾解方略 [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35(05):521-529.

[5] 李志刚 . 体育教学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2015,28(10):150-152.

[6] 鲁娜 , 马艳红 . 体教融合视域下日本学校体育政策演变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启示 [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1,40(03):40-47.

[7] 刘莹 , 苑廷刚 , 敬龙军 , 等 .“双减”政策下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机遇、挑战与路径 [J]. 体育文化导刊 ,2022,(04):53-59.

[8] 齐大路 , 王嵘 , 鄢行辉 , 等 . 学校体育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路径研究 [J]. 体育学研究 ,2022,36(03):60-70.(4.3)

[9] 张晓亮 , 高晓峰 .“新课标”背景下学校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机遇、挑战及应对策略 [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22,39(06):635-640.(4.3)

[10] 梁城铭 . 从边缘到中心:协同育人背景下学校体育的转向与通路 [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43(05):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