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数字赋能辽宁文旅的对外传播路径探究

作者

王辰 谢凝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 110034

一、辽宁文旅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现状

( 一) 顶层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近年来,辽宁省出台一系列文旅数字化转型专项政策,为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辽宁省智慧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聚焦工业遗产数字化,完成部分工业遗址三维建模,同时升级双语服务;2022 年出台《推进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建设实施意见》为重点景区提供专业技术团队,推动景点数字化建设;2023 年出台《辽宁省工业遗产数字化保护利用实施方案》在全国首创特色举措,开发“钢铁工业元宇宙”项目工业遗产数字化创新领跑全国。辽宁力推“文旅 + 科技”融合模式,全省推动 30 家重点博物馆、纪念馆数字化升级,截至 2025 年初,全省已出台相关政策 80 余项,10 个城市制定专项实施方案,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 二) 文旅数字基建加速升级

辽宁文旅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正加速升级,重点文旅区域已实现 5G 网络全覆盖,这不仅为辽宁省数字化转型注入强大动力,也为游客快速获取信息、景区智慧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网络基础。同时,辽宁数字图书馆接入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体系,建成省市县三级数字分馆 143 个、辽宁文化馆数字化平台实现全省覆盖,拓宽了文化资源的获取方式,让文化资源进一步面向大众。辽宁省内 5A、4A 级景区均已加快数字技术应用步伐,示范性搭建智慧文旅平台,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智慧文旅平台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全方位提升了文旅服务的数字化水平,为用户打造沉浸式的游玩体验。文旅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升级,为辽宁文旅的数字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 三) 特色资源数字化不断推进

辽宁充分发挥工业遗 旅资产,以鞍钢集团为代表,通过 字化创新领跑全国。大连老虎 洋资源数字化进程。数字文创 成为文旅产业新的增长点。 描,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体 充分发挥出来,为文旅产 也为辽宁文旅 跑的作用,辽宁省内其他景点 在 要的示范意义和带动作用。

二、辽宁文旅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 一) 技术层面

虽然辽宁文旅数字化建设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技术层面,多模态数据整合存在明显不足,文字、音频、视频等数据处于割裂状态,资源分散, 在景区的景点介绍中,文字说明、语音讲解与配套视频各自独立。这种数据分散的状态导致 道分别获取信息,查看文字介绍、观看讲解视频,而这些内容之间缺少衔接, 情况。游客难以获得连贯的、系统的游玩体验,数字技术在整合信息和打造沉浸式 部分景区虽已引入 VR 等新技术,但应用场景较为单一,大多仍在静态展示层面,未能结合游客的实际需求打造动态交互体验。

( 二) 传播层面

传播层面的突出问题是双语翻译机械化,难以传递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国外游客面对陌生词汇时,会借助翻译软件进行翻译,但软件的译文存在明显的缺陷,直译出来的内容仅仅体现字面含义,表述生硬直白,难以让外国游客真正领会到辽宁文化的内涵,削弱了辽宁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专门针对辽宁文旅的双语语言资料库,结合国际游客的认知习惯,对特色词汇和概念进行精准翻译,让国外游客快速获取到准确的翻译。在传播方式上,辽宁文旅要抓住时代的机遇,构建多元创新的传播体系。短视频作为当下最热门且最受国际受众偏好的传播形态,可利用其短平快的特点,将辽宁文旅的特色亮点,以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和简洁明了的叙述,传递给国际受众,打破文化与地域的限制,让国际受众从视觉、听觉等多个层面加深对辽宁文旅的认知,让辽宁的文旅魅力以更易接受的方式进入国际视野。双语直播则能打破语言限制,可以进行实时互动,将辽宁的文旅信息、文化内涵通过双语精准传递,同时可以通过即时的信息交流回应国际受众所关心的信息,在专业信息传递与情感共鸣中与国际受众建立密切联系,让辽宁文旅的传播更具亲和力,让辽宁文旅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广泛的认可与关注。

( 三) 人才层面

辽宁文旅数字化推进过程中,在人才层面也面临挑战。尽管数字技术的普及让不少人能参与到文旅数字化相关的基础工作中,但文旅数字化建 操作。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全省文旅数字化领域的专业人才存在明 不足,难以满足数字化建设中技术开发、平台运营、内容创新等多 部分人对数字技术的掌握不够深入,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虚拟场 键技术的运用上能力欠缺,同时对文旅资源的数字化转化规律理解不深。因此难以满足文旅数字化发展的需求,制约了辽宁文旅数字化的进程。

三、辽宁文旅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

( 一) 激活文化资源,打造辽宁文旅新

辽宁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大省, 不仅拥有 文化遗 坐拥滨海旅游、冰雪旅游等特色自然资源,既承载着 共机 满族剪纸等国家级非遗。但长期以来,辽宁 故宫 拥有深厚的满清文化,但展示方式仅限 筑特色和历史价值。数字化转型正让这些 数字化可以运用视频记录雕刻的过程、使用音频解 解析 + 文本阐释”的全方位展示,让游客既能直 宁文旅数字化转型更重要的是,唤醒“沉睡”的文化资源,构建 让 文旅被更多人看见

( 二) 突破传播边界,扩大辽宁文旅影响力

辽宁文旅的传播模式长期受空 语言和形式的制约, 很多优质旅游资源仅为本地人熟知。在国际层面更是因文化差 以技术为桥梁,为辽宁文旅搭建更广 众视野,走向国际舞台。大数据在文旅 游客的偏好与喜好,从而帮助了气 务方式,能够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推荐 建筑细节的高清视频、历史背景的音 说及关键 转型从根本上突破传播边界,更让辽宁文旅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焕发新的活

( 三) 聚焦游客需求,开创辽宁文旅新体验

辽宁文旅数字化转型精准对接游客 服务变成“ 人千面”。数字赋能的多模态形式可满足不同受众的偏好 不同受众对于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方式也存在着差 相结合的形式,更容易满足不同受众的偏 感受到辽宁文旅的魅力和力量。 对十 宁故事的声音,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 满足他们的需求。不管是视频,音频还是文本我 差异和文化背景。通过双语的对照,让国外观众能够跨越 的历史和文

( 四) 把握数字机遇,增强辽宁文旅竞争力

近年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推进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强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服务中的应用。鼓励运用数字技术,如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旅游服务模式,提升旅游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和便捷化水平。并且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记录、保存和传播,实现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和广泛共享。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也可以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品,提升文旅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因此我们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用数字化赋能辽宁文旅发展,记录并传播辽宁山河的同时,深入挖掘辽宁文旅的竞争力,将辽宁的魅力通过数字化手段传递给世界。

四、辽宁文旅数字化转型的多模态对外传播实践路径

( 一) 线上线下融合

用线上新形式带动线下实体发展,采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模式。线上打造多模态双语文旅平台,凭借多样功能满足国内外用户、游客的不同需求 双语文 介绍、 直观的视频展示,也有生动的音频解说,还能通过互动功能让用户参与话题讨论、 分享游览规划,加强用 与辽宁文旅之间的交互。这种丰富的线上呈现,不仅全方位传播了辽宁的秀丽山河与深厚文化,更能有效激发国内外游客的兴趣,吸引他们线下实地到辽宁游览。而线下的游览体验又能反哺线上,游客通过平台分享真实感受、上传游览视频,让线上内容更具说服力,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如此一来,既通过线上传播提升了辽宁文旅的关注度,又推动了线下实体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线上线下相互赋能、共同发展。

( 二) 数字技术赋能

运用数字技术打造多模态的对外传播体系, 把辽宁景点的图文、 视频、音频等资源整合。单纯的文字类资料难以全 文 、视频、音频相结合的形式让文旅 宁文化。辽宁文旅数字化转型通过 V 让海外用户在线上就能获得沉浸式 现, 同时提供双语文字体验;视频资 音频资料板块则提供个性化的听觉体 析海外受众的浏览偏好,精准推送适配的多模态 然风光实拍。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让辽宁文 对外传播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

( 三) 构建多模态双语语料库

为解决辽宁文旅对外传播的语言制约,我们需要建立专门针对辽宁文旅的多模态双语语言资料库,摆脱机械翻译的局限,对辽宁文化进行精准的对外传播。针对辽宁文旅中拥有地方特色的内容,不局限于字面翻译,而是结合不同文化背景与认知习惯进行精准翻译,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产生偏差。多模态双语语料库中文字、音频、视频内容均采用双语对照设计,中文内容侧重本土化语言表达,英文内容则强调逻辑清晰,用国外游客能够理解的语言传递核心信息。对文化专有名词添加注解,帮助国外游客领会文化内涵。这种多模态双语语料库,既能克服语言障碍,又能完整传递辽宁文化,为辽宁文旅走向国际构建语言与文化的双重桥梁。

五、结语

数字化转型为辽宁文旅的对外传播开辟了全新路径,全面提升了辽宁文旅的文化软实力。通过数字赋能辽宁文旅将以更生动、更准确的方式呈现出来。未来,辽宁应进一步深化数字技术与文旅产业的融合,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国际化文旅品牌,让辽宁文旅在国际舞台上焕发持久活力,向世界传递“山海有情,天辽地宁”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曹歆妍 . 数字空间与影游想象 : 江苏文旅红色文化的数智传播新形态 [J].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25,43(02): 76-80.

[2] 刘笑男,郭桐彤. 基于数字化的辽宁红色文旅资源发展对策研究[J]. 传媒坛,2024,7(12): 74-76.

[3] 宋海琼,张琪,陈玉颖. 辽宁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5,(02): 15-19.

[4] 孙隽杰熠,陈碧泓 .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融媒体 + 国学双语”文化传播形式的研究与实践 [J]. 互联网周刊,2022,(08): 20-22.

[5] 闫琪,贾步云. 数字赋能山西文旅产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 经济师,2025,(05): 9-10.

[6] 杨博. 数字化赋能红色文化对外传播多模态双语平行语料库建设及应用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8(35): 46-50.

[7] 张莉萍,王鼎. 基于数字经济的贵州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J]. 北方经贸,2025,(05): 150-153.

[8] 张晓晨,袁理. 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辽宁实践路径[J]. 记者摇篮,2025,(02): 57-59.

[9] 张艳,杨识意 . 广东红色旅游外宣数字化现状及对策研究——兼谈广东革命历史文化双语语料库的建设 [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1,39(06): 56-62.

( 本文系 2025 年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字赋能山河志,双语助力强辽行”阶段性研究成果,项

目编号:S202510166016)谢凝(1981.5--),女,汉族,籍贯:辽宁沈阳人讲师,硕士学位,专业: 英

语,研究方向: 英美文学及翻译王辰(2005.04--),女,汉族,籍贯:辽宁沈阳人本科生,专业:英语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