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

作者

刘丽梅

涉县辽城乡刘家庄小学

引言:在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和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中的图形与几何内容,因其较强的空间抽象性和逻辑性,对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呈现、动态演示和学生自主探究方面常显不足。信息技术,特别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动态几何软件、虚拟现实(VR)和移动学习终端等,为破解这些教学难点提供了新的可能。

1.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教学融合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分析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教学的深度融合,其科学性与可行性建立在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之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帮助和必要工具,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在图形教学中,信息技术恰能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提供“脚手架”,支持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等主动探究活动,自主发现图形的特征与规律,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指出,人类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通道加工信息,有效利用双重编码能提升学习效果。信息技术通过图文、动画、音视频等多模态呈现,将抽象的图形概念转化为直观、动态的视听信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降低理解难度,促进信息在工作记忆中的有效整合。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中的活动,信息技术能够模拟真实或创设虚拟的数学情境(如利用 AR 技术将几何体“放置”在教室中),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理解图形知识的应用价值。此外,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启示我们,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信息技术提供的即时反馈、分层练习和个性化学习路径,能够精准识别学生的认知水平,提供恰到好处的挑战与支持,有效拓展其发展空间。从价值层面看,这种融合具有多维意义:对学生而言,它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图形的兴趣,将枯燥的识记变为生动的探究,显著提升了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对教师而言,它丰富了教学资源与手段,优化了教学设计,使其能更专注于引导、启发和个性化指导,提升了教学的专业性与效率;对教学本身而言,它推动了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模式转变,营造了更加开放、互动、高效的课堂生态,是实现小学数学教育现代化、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支点。

2.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教学融合的应用策略与模式构建

融合应坚持目标导向、学生中心、适度适量、交互性与整合性五大原则,确保技术服务于教学本质,避免“为技术而技术”。在此基础上,可围绕图形教学的关键环节设计具体应用策略:在情境创设与导入环节,可运用生动的动画、实景视频或 VR 技术,将图形知识融入生活场景(如设计校园花坛、包装礼物盒),激发学习动机;在概念形成与探究阶段,充分利用动态几何软件(如GeoGebra、几何画板),让学生自主拖动、测量、变换图形,直观观察边、角、对称性等属性的变化规律,经历“猜想—验证—归纳”的完整探究过程;在操作体验与验证中,借助平板电脑上的拼图、折叠、展开类 APP,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反复操作,突破实物教具的局限,深化对立体图形展开图、图形运动的理解;针对难点突破,如空间想象、视图转换等,可采用 3D 建模软件或AR 技术,实现图形的多角度旋转、剖面展示和动态演示,化抽象为具体;在练习巩固与拓展环节,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推送个性化、游戏化的练习题,即时反馈结果,支持分层作业与项目式学习(如用编程绘制图形);在评价反馈方面,结合学习分析工具,追踪学生操作过程,实现过程性、发展性评价。

基于上述策略,可构建多样化的融合教学模式:一是“微课导学 + 课堂探究 + 在线拓展”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利用微课解决基础知识预习,课堂聚焦深度探究与互动,课后通过在线平台巩固与延伸;二是“情境—探究—建构—应用”的动态探究模式,以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技术工具自主探究,合作建构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三是“翻转课堂”模式,将知识传授前置,课堂时间主要用于基于技术的协作探究与深度讨论;四是“项目式学习(PBL)”模式,围绕一个综合性图形任务(如设计一个立体模型),全程融合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建模、计算与展示。这些模式的核心在于,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的认知工具和探究平台,而非教师“教”的演示工具,从而真正实现以技术赋能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图形教学的整体效能。

3. 实践效果评估与问题反思

为全面检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教学融合的成效,本研究综合运用了学业成绩对比、问卷调查、能力测评、教师访谈与课堂观察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融合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积极效果:学生后测成绩普遍优于前测,尤其在涉及空间想象、图形变换和综合应用的题目上提升明显;学习兴趣与态度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让图形课“更有趣”、“更容易懂”,课堂参与度和专注度显著提高;通过设计“图形拼搭”、“视图绘制”等任务测评,发现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发展;教师访谈反馈,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手段,使难点讲解更直观,但也坦言在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上面临新挑战;课堂观察记录显示,技术融入的课堂互动性更强,学生提问和讨论更活跃。

技术层面,设备(如平板、网络)的稳定性与充足性不足,部分软件操作复杂、学习成本高,影响了教学流畅性。教师层面是核心瓶颈:部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限,难以熟练操作专业软件或开发优质课件;精心设计融合教学方案耗时耗力,增加了备课负担;部分教师仍存在“技术崇拜”或“技术恐惧”心理,未能平衡技术使用与数学本质的探究。学生层面,低年级学生操作电子设备不熟练,易产生挫败感;技术本身的吸引力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偏离数学学习目标,出现“玩大于学”的现象;过度依赖虚拟操作可能削弱实际动手能力。管理与支持层面,缺乏系统化、高质量的图形教学数字资源库,教师需花费大量时间自行寻找或制作;学校技术支持和维护力量薄弱,突发故障难以及时解决;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尚未完全适应融合教学的特点,对过程性、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结论

合理运用动态几何软件、3D 模型、交互式课件等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突破传统教学在直观性、动态性和互动性方面的局限,将抽象的图形概念可视化、复杂的空间关系动态化,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主动探究,从而深化对图形特征与性质的理解,有效提升空间观念、几何直观等核心素养。实践中构建的应用策略与教学模式,如情境探究、混合式学习等,为一线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参考路径。未来应持续优化融合策略,加强教师培训与资源建设,深化技术与教学本质的结合,推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向更高效、更智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岗 . 信息技术融合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构建与应用[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5, (13): 72-74.

[2] 杜芬芬. 新时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合发展研究 [J]. 黑龙江科学 , 2025, 16 (13): 135-137.

[3] 彭姣.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模式构建及实践路径 [J].数学学习与研究 , 2025, (19): 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