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的创新路径

作者

曹子妍

辽宁省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 110031

引言

初中物理作业作为课堂延伸与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传统“题海战术”模式已难以为继。作业如何实现“减量”与“增效”的平衡,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当下物理作业设计普遍存在机械重复多、实践探究少、个体差异关注不足等问题,难以有效激发学习内驱力。因此,探索符合“双减”精神、契合物理学科特点的作业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锚定实践,让知识“动”起来

传统以纸笔习题为主的作业形式,容易使学生将物理概念视为抽象的符号与公式,难以建立与真实世界的有效联结。“双减”政策的核心诉求之一,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同时提升学习效能。作业设计的创新,亟需突破纸笔的局限,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感知、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实现“做中学,用中悟”。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单元后,教师可以设计一项生活观察记录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厨房环境中,系统观察一周内发生的物态变化实例(如水的沸腾、冰块的融化、锅盖内壁的水珠凝结等),选择至少三种典型现象进行记录,并运用所学知识(如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分析其成因。这项作业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于学生每日可见的生活场景中,促使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并运用物理原理解释现象,有效强化了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

或者还可利用纸杯、棉线制作简易“土电话”探究声音的传播,或使用吸管、水杯制作“潜水艇”模型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此类实验利用简易材料,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亲手操作,直观感受物理原理的作用过程,不仅深化了知识理解,更培养了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方法。

二、巧设分层,让学习“准”起来

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基础、兴趣和能力客观上存在差异。统一难度的作业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容易造成“吃不饱”或“跟不上”的现象。“双减”强调减轻负担的同时更要提升效率,这就要求作业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层次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任务中获得发展和成就感。

分层作业的核心在于精准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可以依据学习目标和学生实际,将作业任务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浮力”的基本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后,基础作业可以设计为计算不同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或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目的是巩固公式运用和对原理的初步理解。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需要设计具有适度挑战性的能力提升型任务。比如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应用题:“小明在河边捡到一块不明金属块,手边有量筒、水和电子秤。请你帮小明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利用浮力知识(结合密度知识)来大致鉴别这块金属可能是哪种常见金属(如铁、铝等),并简述步骤和原理。”在此类任务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浮力、重力、密度等概念,设计实验思路,解决实际问题,思维层次明显提升。对于物理学习兴趣浓厚且能力突出的学生,则可鼓励他们就当地水域的船舶设计或桥梁建设中的浮力应用进行小型调研,并提出自己的观察或设想;或设计一个利用浮沉原理的创意小装置模型。这类任务旨在激发创新思维,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三、打破边界,让视野“宽”起来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创新,应通过跨学科融合的方式,将物理学习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之下。这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更有助于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素养,理解物理学的普遍联系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实现跨学科融合,一个有效途径是将物理教学与当代科技发展相联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时,可以设计一项结合地理与社会视角的作业: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乡(或所在城市)当前主要使用的能源类型(如煤炭、水电、太阳能、风能等),简要分析其优势与面临的挑战,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一条力所能及的节能建议或展望一种未来可发展的清洁能源应用前景。这项作业促使学生将物理中的能量转化、效率等概念,与地理资源分布、社会环境等知识联系起来,理解能源问题的多维度性。在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时,引导学生利用数学坐标系和函数图像来直观描述运动过程;在学习“光现象”时,可以与生物学科中的眼睛成像原理相结合,理解视觉的形成。甚至可以将物理力学知识应用于分析体育运动中的动作原理。这些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体系的整体性,物理原理是理解世界诸多现象的重要基础。

四、依托情境,让兴趣“燃”起来

情境化设计的关键在于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置于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以人教版“家庭电路”单元为例,可以设计一个项目式长作业来提升学习效果。这个单元涉及家庭电路组成、安全用电等知识,传统教学往往停留在电路图绘制和计算层面。比如可以设计一个家庭电路安全隐患排查的项目作业。先让学生观察自己家中的电路布局,记录主要电器设备的连接方式。然后结合教材知识,检查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插座负载过大、电线老化等问题。最后要求学生提出改进建议,并绘制优化后的电路示意图。整个项目持续 2-3 周,分阶段完成。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指导手册,包含安全注意事项和检查要点。比如教学生如何识别合格的插线板,如何计算电器总功率是否超过插座承载能力等实用技能。这样的作业既巩固了串联并联电路知识,又培养了安全用电意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结语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物理作业创新,其核心在于超越传统习题的藩篱,回归物理学科实践性与生活化的本源。通过强化动手实践、尊重个体差异、打破学科壁垒、创设趣味情境,我们能构建起指向核心素养、激发内在动力、实现轻负高效的作业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蔡永新 . " 双减 " 政策下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研究 [J]. 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2).

[2] 王彧 . " 双减 " 背景下初中物理高效作业设计研究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4(35).

[3] 陈媛艳 . " 双减 " 背景下初中物理作业的设计策略 [J]. 物理通报 ,2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