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海绵城市理念下风景园林设计路径田明鹭

作者

田明鹭

身份证号:210113199812260041

引言

随着城市不透水地表增加,传统雨水排放方式难以应对内涝、水污染等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强调城市具备吸水、蓄水、净水与释水功能。风景园林作为绿色空间的重要载体,在生态调节与雨水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受传统设计观念与管理机制制约,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亟需从生态技术、空间构型与文化融合等方面探索创新路径,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人居环境优化。

一、海绵城市理念与风景园林设计的融合逻辑

风景园林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具有核心作用,集成了雨水调控、生态修复、空间整合与景观美学等多重功能。海绵城市强调源头控制雨水径流,风景园林则作为自然开放空间,天然具备集雨、蓄水、渗透、净化与缓释雨水的功能。城市公园、绿地、街头绿化等园林元素在布局上可有效调节雨水流向与负荷;透水铺装、植草沟、植物配置等手段与海绵理念高度契合。同时,园林生态设计提升了土壤渗透力、水体净化能力与生物多样性,是实现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支撑。因此,风景园林设计应从单一美化向结构合理、功能复合的生态系统转型,实现雨水资源与城市生态的高效协同。

二、风景园林中典型“海绵”元素的技术整合与景观表达

在风景园林中应用海绵城市技术,需要将技术要素与景观表达有机融合,以提升空间生态功能与视觉体验。其中,雨水花园作为典型的源头雨水管理设施,具有良好的调蓄、净化与蓄渗能力,其布设在居民区、商业街区、公园绿地等地不仅提升景观层次,也能有效削减初期雨水污染负荷。下凹式绿地则通过降低绿地标高,将雨水导入绿地实现就地收集与入渗,在城市广场、道路绿带中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透水铺装技术利用高孔隙率材料实现雨水入渗与地表径流控制,可在广场、园路、停车场等硬质景观中大量使用,兼顾功能与美观。湿地系统包括人工湿地与生态滞留池,是风景园林中构建生物净化链条的重要组成,通过水生植物、水体微生物等的协同作用改善水质,同时形成独特的水景景观。屋顶绿化与垂直绿化在高密度城区提供额外生态空间,减轻地表径流压力,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此外,雨水调蓄池、景观溪流、可渗透围墙等元素的合理配置,也丰富了海绵设施的空间表现形式。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这些技术要素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更需兼顾空间美感与文化内涵,注重与地形、植被、建筑的协调统一,构建“可看、可感、可互动”的绿色生态景观,提升使用者的环境认同与生态意识。

三、风景园林海绵化实践中的问题与制约因素分析

尽管风景园林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但在实际推进中仍面临诸多问题。一方面,设计理念更新滞后,部分设计人员仍以传统园林美学为主导,缺乏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系统理解与整合能力,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重景观轻功能,生态性与技术性不足。另一方面,不同学科间协作壁垒明显,水利、市政、园林等领域在设计初期缺乏统筹,常常造成空间布局重复、功能配置不协调、工程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部分地区缺乏相关技术规范与绩效评估标准,导致“海绵园林”项目实施质量参差不齐,后期运行效果难以保障。此外,公众参与度低也是制约因素之一,许多居民对海绵设施认识不足,甚至误解为“积水”“湿地”带来不便,缺乏对其生态价值的理解与认同。而在管理层面,缺乏专业的运维队伍与动态维护机制,导致设施运行后期损耗严重,生态系统失衡,技术性能下降。综上所述,要真正实现风景园林的海绵化转型,亟需在理念更新、技术整合、管理机制与公众认知等多方面协调推进,构建完整的“设计—建设—运营—反馈”闭环体系。

四、优化风景园林海绵路径的系统策略与设计导向

在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风景园林的设计路径应从“绿化空间”向“生态基础设施”转型,构建涵盖生态、社会与审美三维价值的复合系统。首先,设计思维需系统化,即以城市流域为单元,构建多级雨水调蓄系统,统筹源头减排、路径传输与末端调蓄设施,打造完整水循环体系。其次,功能整合需精细化,强化景观与排水功能的一体化设计,通过“渗、滞、蓄、净、用、排”六字原则优化设施配置,实现“园林即设施”的功能隐喻。同时,景观表达应注重本土性与文化性,结合地域地貌、气候特点与历史文脉,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海绵景观符号,使生态价值与审美认同有机统一。在材料与工艺方面,应优选低碳、可再生与本地资源,加强透水材料、绿色基质、生态挡墙等绿色建材应用,降低建设与维护成本。在社会机制上,建议建立跨学科设计协作机制与项目协同平台,推动园林、水务、市政、社区等主体参与,实现从单一部门施工向多方参与共建共享转型。此外,设计还应引导公众参与,将海绵元素融入科普教育、生态游憩与社区互动中,提升全民绿色意识与环境责任感,助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走向纵深。

五、风景园林在构建韧性城市中的战略价值展望

面对未来气候变化与城市系统不确定性风险,风景园林作为城市生态缓冲区与自然修复单元,其在韧性城市构建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战略价值。从空间韧性看,风景园林提供了弹性土地储备,具备调洪防涝、抗旱蓄水的综合调控能力;从生态韧性看,其多样化的植物结构与土壤系统可提升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稳定性,增强城市自然自适应能力;从社会韧性看,风景园林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构成,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加强社区联系与增强社会凝聚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未来,风景园林应成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与城市交通、建筑、能源、水系统协同发展,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在城市空间中的融合应用。同时,应加强大数据、遥感监测与智慧管理系统的运用,实现对风景园林海绵功能的实时评估与智能调控,推动其向“智能生态基础设施”转型,成为新时代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结论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是对城市雨水管理方式的根本变革,更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风景园林以其开放性、生态性与艺术性成为承载海绵理念的重要平台。未来风景园林应进一步融入城市绿色发展大局,担当起生态修复、雨水管理与公众教育的多重功能,推动城市从“刚性防御”向“弹性调节”转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闫雅梅 . 海绵城市视角下呼和浩特市小黑河中段滨水片区景观更新策略研究 [C]//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 第十四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论文集 . 长安大学 ;,2024:1147-1154.DOI:10.26914/c.cnkihy.2024.080217.

[2] 张 静 . 浅 析 海 绵 城 市 在 风 景 园 林 规 划 中 的 应 用 [J]. 住 宅 产业 ,2024,(07):90-92.

[3] 潘燕 .G 市海绵城市 PPP 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D]. 西安理工大学 ,2024.DOI:10.27398/d.cnki.gxalu.2024.001756.

[4] 龙婉月, 朱蓉, 曹程龙, 等. 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评价及建设指引[J].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4,(05):18-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