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重观察,巧积累,乐作文

作者

陈慧梅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沙堤中心小学 福建莆田 351144

中年级的习作教学既是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的延续,又是高年级作文训练的准备。《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本人以为,这些目标对于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重观察,巧积累,乐作文。

一、学会观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儿童的生活经验虽然很少,但生活在他们幼小心灵中也留下了许许多多难忘的回忆,作文就是引导学生把这些回忆变成生动具体的书面语言。从学生特点上来看,他们的知识还很贫乏,缺少词汇和写作素材;缺乏认真观察身边事物,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然而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无疑是很难的。对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使他们喜欢并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物。比如,孩子们虽然经常吃某种蔬菜(或水果),但不见得就能很好地把它写出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这种蔬菜(或水果)不是真正了解、熟悉。要想写好这种蔬菜(或水果),就需要对它的生长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同时做到观察一次就及时地如实记录一次。若生长过程太长,要作好计划,定期观察,并一一记下这种蔬菜(或水果)不同阶段的外形、颜色等。这样,就为写好这种蔬菜(或水果)做了充分的准备。就是对生活中的某一个事物或者自己周围的某一个人物,进行连续的、多次的、反复的观察(这种观察,一般不是一次两次能够完成的),从而获取具体、详实的作文素材。这是学会观察、养成留心生活习惯的最初始的阶段。

又如学习描写一种小动物,可以让学生提前观察身边的小动物,使学生对小动物的外形、颜色、习性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也可以在课上播放一些小动物的有趣录像,丰富学生认识,加深印象。这时,教师趁热打铁,针对一种小动物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它的外形、颜色、活动起来的特点等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学会积累

1.从生活观察中积累。就是积累从观察中得来的内容和体验。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孩子们把在生活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或有意思的内容,触摸到的、品尝到的、耳闻目睹到的新鲜事物,及时记录下来。在观察中积累,这是重要的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因为小学生主要练习写的是记叙文,而记叙文绝大多数写的又都是作者的见闻及感受。 积累从观察中得来的内容和体验,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写观察日记。

2.从书面上积累。①坚持让学生摘抄课本、课外的古诗、儿歌、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要求学生熟读成诵,长期积累,从而为写作建起一座资料库。②互相交流:利用队活动课开展朗诵会、故事会等,并开展经验交流会,让做得好的学生把他们的好经验、好方法向大家介绍。

三、乐于表达

1.会把句子写具体。句子要完整,这是首要的。但在许多时候,句子只做到“完整”是不能准确表达意思的,还要做到“具体”。怎样的句子才算是具体的呢? 比较下面这几组句子,体会一下: (1)妹妹画画。 妹妹在家里画画。(写清在哪儿) (2)小蜜蜂飞来。 夏日,一只金色的小蜜蜂从远处嗡嗡地飞来。(写清什么时候,有多少,什么样,从哪儿,怎么样) (3)教室里很安静。 教室里很安静,连同学们均匀的呼吸声都能听清。(写清达到了什么程度) 由上面这几组句子可以看出:在句子主要成分的前面或后面,写清什么时候(时间)、有多少(数量)、在什么地方或从哪儿(地点)、什么样(形状或颜色)、怎么样(态势)、达到什么程度(情境)等,就写清了事物外形特点、活动特点,就把自己要准确表达的意思写出来了。这就叫做把句子写具体。这样的句子就算是完整、具体的句子。 学习把句子写具体,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技能,需要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抓住人物或事物特点,准确运用词语,进行持久的练习。

2.要表达真情实感。文贵有情,缺乏感情的文章就会像一杯白开水,没味道;文贵情真,表达真情实感才是好文章。这是因为:作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自己认识水平的体现。写一句话、一段话、以至一篇文章,要把自己想写的事情老老实实地写下来,表达自己最想表达的真实思想感情,不写半句虚伪的,不着边际的话。这样,不但可以净化自己的心灵、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同时还会使自己逐渐增强表达欲望,提高作文兴趣。也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打动读者,使读者受到感染,从而与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怎样引导学生写文章时,自觉做到表达真情实感呢?

(1)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单纯的课堂作文,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让作文教学走出课堂,观察大自然的春华秋实,到生活中聆听周围人议论的焦点,根据兴趣饲养自己喜爱的小动物,举办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学生的生活内容丰富了,便有了作文的素材,写起文章来就会有话可说,学生会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文章可写。

(2)要真诚而深刻地去感受、体验生活。留心观察生活、周围万事万物,这是极为正确的;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摆”进去,真心地去感受、体验生活与事物。这样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形成自己对生活、对事物独特的见解与情感;作文时,就能做到“意在笔先,情在笔先”。这时,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不把文章写出来,心就堵得慌”的感觉,一定不会再把作文当做“负担”了。自己不去真心地感受、体验生活,即使拥有亲自观察或亲身经历的,能反映事物特点或表达真情实感的材料,也不可能为自己所用,也只会白白的丢失,作文时也只得去机械地照搬别人的观点和情感。

(3)要把好选材质量关。真实的内容,才会有真情实感;随意编造或套背的内容,是决无真情实感可言的。确实感动了自己的材料,自己才会有真情实感可以表达,写出的文章才会感动他人;自己都不屑一顾、无动于衷的材料,又怎会有真情实感可以表达呢?写出的文章又怎会感染读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