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于晶

农安县第五中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200

引言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用生活教学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丰富法律知识方面,发挥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正确了解道德与法治内涵,规范自身的行为,还可以为日常生活补充丰富的法律常识。同时,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可以为生活化教学创造便利条件。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出生活化教学的优势,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一、生活化教学的核心内涵与必要性

生活化教学是指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它的核心在于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载体,把教材中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生活经验。这种教学不是简单地在课堂上举例说明,而是通过设计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掌握知识。从必要性来看,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单纯的理论灌输难以引发深度思考。生活化教学能有效解决两个现实问题:一是避免道德法治教育变成空洞说教,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理解规则的意义;二是打破课堂与生活的割裂状态,帮助学生把知识应用到日常行为选择中。这种教学方式直接呼应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通过生活化实践,学生不仅能记住知识点,更能形成用法治思维、辩证思维、道德判断等思维分析生活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从知道到做到的转变。

二、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立足教材,开发生活化教学资源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但需避免机械照搬。教师应立足教材编排中预留的生活化空间,深度挖掘与学生日常经验的契合点。以第五课“社会生活讲道德”中的“友善待人”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交往经历理解友善的价值与表达。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常面临与他人合作或产生小摩擦的情境。此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分享“获得帮助”或“给予帮助”的真实故事:如小组合作时同学耐心讲解难题的体验、忘带文具时邻座主动分享的感受、情绪低落时朋友默默陪伴的温暖等。这些源于学生人际互动的鲜活案例,能使教材中“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能够传递温暖与爱心,加深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营造互信互助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转化为可感知的具体认知。此类教学的关键在于:以教材内容为起点,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库。当“友善”的理论与学生亲历的校园相处、朋友互助等产生共鸣,道德修养方能实现有效内化。

(二)创设情境,开展体验式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抽象概念需通过真实情境具象化。以第九课“积极奉献社会”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社区服务角色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分组模拟社区志愿者角色:环保宣传员需设计垃圾分类海报并实地讲解,敬老院陪伴员需编排简单节目与老人互动,交通协管员需在放学时段协助维持校门秩序。例如参与环保宣传的学生,通过记录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误区,结合“微光成炬”的案例,深刻体会“个体行动能够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的内涵。根据“社区服务角色体验”活动,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奉献社会有多种形式,深刻感受到奉献社会能够使视野不断拓展、能力不断提高、道德境界不断提升,切身感悟奉献社会能够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强大合力,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情境设计需避免形式化,曾有教师仅要求学生填写志愿服务计划表而未落实实践,导致认知与行为脱节。有效的体验应如春风化雨,让学生在角色承担中自然领悟奉献精神的价值。

(三)拓展课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是法治教育最生动的实践场域。通过具象化的社会观察活动,能深化学生对抽象法治理念的内化理解。结合第十二课第二节“维护国家安全”的教学目标,教师可设计“网络清朗空间观察实践”。学生分组记录常用社交平台中传播的谣言类型(如健康类、突发事件类),分析其传播路径及潜在危害。例如在观察某短视频平台时,学生发现一则“本地水质污染致癌症高发”的谣言被转发千余次,通过追溯信源、核查官方通报,结合“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自发形成“抵制谣言是维护网络安全的公民责任”的共识。部分班级进而策划“反谣言进社区”宣传活动,实现“共筑安全防线”理念的行为转化。社会实践需把握三要素:任务设计紧扣观察焦点(如特定网络行为);安排结构化反思环节(数据归因→法律分析→行动方案);全程锚定教材核心概念(国家安全观)。缺乏靶向设计的活动(如无目标的网络浏览)易陷入形式化困境。

三、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成效与反思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成效与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生活化教学通过将抽象概念与具体生活情境相结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法治观念培养方面,采用生活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拟的教学方式后,学生测试成绩有明显提升,更多学生开始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表现出更强的法治意识和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使知识传授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建构,帮助学生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行为准则。

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教学活动设计需要避免形式化倾向,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支撑。教师需要把握引导的尺度,既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又要防止讨论偏离主题方向。此外,还需要将课堂表现、实践活动参与度和实际行为改变等多维度指标纳入考核。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开发系统的校本教学资源库,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通过多方协作提升教学效果。这些改进措施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生活化教学模式,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结语

生活化教学是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有效抓手。它通过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在实践中成长,最终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转变。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顺应了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值得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童婵娟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J]. 学周刊 ,2025,14(14):46-48.

[2] 李泉福 .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优化 [J]. 新课程研究(中旬 - 双),2022(1):36-38.

[3] 汤爱莲 . 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对策研究 [J].考试周刊 ,2021(48):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