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优化与管理研究
马阳
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一分公司 215000
城市快速发展让人口的聚集和流动增多,城市轨道交通因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准时性高的特点,成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关键手段。行车组织是轨道交通运营的核心环节,包含的行车调度、列车运行图的制定、设备维护、人员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其运作的顺畅程度直接关系到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服务质量。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是,借助科学的优化策略提高列车准点率、缩短行车间隔、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提升城市交通服务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轨道交通系统和客运组织
庞大城市的交通网络,铁路与地铁,统称轨道交通,地下、高架以及地面铁路线路的集成运行都依赖于列车。轨道交通有着高运力、高速行驶以及高乘客集中度的优势,助力缓解市区交通拥堵问题,为广大民众提供高效、稳定、便捷的出行选择。众多乘客一起出行的便捷选择,是轨道交通系统的优势所在。采用车厢拼接的列车与紧密的发车时刻,增加乘客的需求得到了妥善应对,得益于广泛应用轨道交通,有效减少拥堵次数,提高出行舒适感。轨道交通与公交以及私家车等其他出行方式相比,在合适条件下可以实现较高速度的行驶,迅速将乘客送到目的地,让人群节省光阴,提高整体交通运营效能。轨道交通系统因其高密度特性而独具一格,在有限的空间内,可以容纳更多乘客。依靠巧妙的思路以及合理的筹划,市区中心地带可以为轨道交通线路所贯穿,结合重要的交通枢纽与商业地带,乘客便捷出行,城市发展获利。
二、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与管理的现状
(一)行车调度方面
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的行车调度仍采用传统的人工调度模式,调度人员要依据经验处理大量实时信息,因人为因素造成调度决策滞后或失误的情况很常见。一些城市引入的自动化调度系统,具备的智能化程度不高,对突发情况的预判和处理能力存在局限,不同线路间的调度协调存在不足,换乘站密集区域各线路列车的到发时间衔接不够紧密,使得乘客换乘等待时间过长,拉低了轨道交通整体的运行效率。
(二)设备管理方面
城市轨道交通的行车组织所依赖的大量设备,包括信号系统、通信系统、列车车辆等,这些设备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行车安全和效率,目前设备维护采用的定期检修方式带有一定盲目性,可能对状态良好的设备进行不必要的检修,却不能及时发现一些潜在的故障隐患。部分设备存在的老化问题较为突出,运营时间较长的线路上,列车车辆的性能下降,信号系统的稳定性降低,容易出现故障影响列车正常运行。
三、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优化与管理路径
(一)构建智能化调度系统
构建智能化调度系统,需要以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作为底层支撑,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对列车全时段运行状态进行动态监测与精准预判。该系统具备多维度数据融合处理能力,能够实时整合线网内的客流潮汐数据、列车实时定位信息、关键设备运行参数等要素,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完成数据的分层解析,提前识别可能发生的客流峰值与设备异常风险,并自动生成多套调度备选方案。
系统对不同线路间的协同调度具备自主决策能力,可通过分析换乘站的历史换乘流量与实时到发数据,动态优化各线路列车的到发时刻衔接,使乘客的换乘等待时长控制在合理区间。在工作日早高峰的 7 时至 9 时,系统会调用近30 天的同周期客流数据构建预测模型,对各站点的进站量、换乘量进行分钟级推演,据此对涉及的线路实施发车频率动态调整。
(二)实施基于状态的设备维护模式
实施基于状态的设备维护模式,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固定周期检修体系。这种新型模式要求在关键设备组件上部署高密度传感网络,对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温度波动、振动频率、电压稳定性等核心参数进行毫秒级采集,再通过边缘计算节点完成数据的预处理,上传至云端诊断平台进行健康状态评估,最终确定具有针对性的维护时机与作业内容。
(三)创新人员培训与管理机制
创新人员培训与管理机制,需要建立覆盖全岗位的能力提升体系与科学评价体系。培训计划的制定需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针对司机、调度员、站务员等不同岗位的职责要求,设计包含理论知识、实操技能、应急处置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增加跨专业协同训练模块,通过模拟真实运营场景提升团队的整体协作效能。
每月组织的联合应急演练,会选取列车区间迫停、站台火灾、设备联锁失效等典型突发事件场景,安排司机、调度员、站务人员、维修人员等多工种参与实战化处置,通过引入 VR 仿真系统还原事件演进过程,考核各岗位人员的响应速度、指令执行精度与跨部门沟通效率,演练结束后生成包含 30 项指标的评估报告,作为后续培训优化的依据。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需融合定量数据与定性评价,将行车准点率、安全事故发生率、乘客投诉处理时效等 12 项核心指标纳入考核维度,采用加权计算法得出月度绩效得分,对连续三个月排名前 10% 的员工实施二次分配的倾斜与晋升优先通道。
(四)优化列车运行计划
优化列车运行计划,必须以客流的时空分布特征为根本依据,通过建立运力供给与出行需求的动态匹配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精准化。计划编制过程需依托线网客流分析平台,对工作日与节假日的小时客流、断面客流、换乘客流进行三维建模,据此制定包含高峰时段、平峰时段、低峰时段的分时段运行图,以及覆盖中心城区、郊区线路、支线的分区间调度方案。
针对连接商业区与居民区的通勤线路,系统会分析近半年的 OD(起讫点)客流数据,识别出早高峰 7:00-8:30 从居民区向商业区的单向客流高峰,以及晚高峰 17:30-19:00 的反向高峰,在这些时段加密相应方向的列车投放量,使单向运力提升 50% 以上。列车停站方案的优化需结合各站点的客流集散特征,对日均客流量超过 3 万人次的换乘站,将停站时间延长至 45 秒,同时在客流小于 5000 人次的郊区站点实施跳停模式。为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在主干线路上开行包含直达快车、区间车、大站快车在内的多模式列车,其中直达快车仅停靠 3 个主要换乘站,区间车覆盖线路中段的 8 个站点,通过不同列车种类的合理配比,使乘客的平均出行耗时减少 8 分钟,线网整体服务满意度提升至92 分。
结束语:
对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进行优化和管理,属于具备多环节联动特性的系统工程,其实施成效直接影响城市交通体系的运行效率与服务品质。通过开展智能化调度系统建设、应用基于状态的设备维护模式、创新人员培训管理机制、优化列车运行计划等具体策略,可针对性解决当前行车组织与管理中的瓶颈问题,使行车周转效率得到实质提升,运营安全获得可靠保障,乘客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 华宇 , 程潘 . 相邻换乘站间行车组织及客运组织研究 [J]. 城市轨道交通 ,2021(7).
[2] 黄静 , 杜明翰 .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优化研究与分析 [J].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工业 A,2022(8):4.
[3] 郑舜昆 . 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及安全管理探析 [J].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0(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