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德育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的策略研究

作者

林纯娥

揭西县凤江镇鸿江小学  515435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工作尤为重要。传统节日文化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因此,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到小学德育教育之中,不单单能够实现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目标,还能够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提供生动性、丰富性素材,让德育更加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增强德育整体实效性。

一、传统节日文化的德育价值

(一)培养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体现方式,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不同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学生通过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的形式,可以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产生深刻理解,并亲身感知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增强学生自身民族归属感与认同感。

(二)传承传统美德

传统节日文化之中包含着丰富性、多元性、融合性的传统美德。比如,在端午节日当天,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会选择包粽子,如此可以不断继承来自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格;而在重阳节节日当天,则可以通过登高、赏菊、敬老等习俗的开展,弘扬与传承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因此,在传统节日文化背后故事与寓意的学习,能够潜移默化影响传统美德对于学生的熏陶,让学生可以从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增强文化自信

全球化经济发展大环境之下,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文化之间相互碰撞、融合的事情也经常存在。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独有的文化标识,让学生主动接触与参与传统节日文化,可以使其更为清晰地认识到本民族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从而强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二、小学德育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的实践策略

(一)课程整合:构建学科融合的内容体系

首先,应努力实现传统节日文化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完成全员育人的全新格局。第一,语文课程可以融合《元日》《端午粽》等教材文本,拓展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的教学内容,积极性开展“节日诗词赏析”“民俗故事创编”等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参与过程中细致感受语言文字中的文化韵味与道德追求;第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传统节日中的美德”专题,并根据学生年龄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互动方式,使得学生可以实现文化认知与道德理解的同步发展。

其次,大力开发传统节日文化校本课程,完成特色化德育内容的构建。教师与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特色编写《我们的传统节日》校本教材,按照“节日起源 — 习俗演变 — 文化内涵 — 现代价值”四部分的先后是顺序打造对应的知识体系;第一,设计“一月一节日”主题课程,正月关注春节文化所带来的祝福,四月感受清明节所带来的“缅怀与传承”教育,九月体会中秋节“思念与团圆”的主题内核,使得传统节日文化能够按照一定日期顺序而不断推进。校本课程实施与开展,应更加关注知识传授与价值之间的结合,引导学生可以在学习、参与、探究中完成文化知识过渡到道德认同的基本目标。

(二)活动体验:设计知行合一的实践载体

首先,组织与开展“沉浸式”习俗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的方式,具体感悟与体会道德内涵所在。比如,在春节之前,教师便可以组织“年味工坊”活动,引导学生具体学习如何写春联、剪窗花、包饺子,从中能够明白“辞旧迎新”和“团圆和睦”的道德品质;端午节日可以通过“龙舟文化节”举办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包粽子、系五彩绳、模拟龙舟赛等活动,从中穿插屈原的爱国故事,让民宿体验与家国情怀教育之间得到有机结合;重阳节可以组织与开展“敬老行动日”,让学生可以为社区老人精心设备节目、贺卡等形式,并用自己行为不断践行“孝亲敬老传统美德。

其次,组织与开展“探究式”文化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自觉与道德担当。可以设立“节日文化探究小组”,让低年级学生开展“家乡的节日美食”的调查,并深刻感知食物背后所蕴含的感恩文化;让中年级学生具体研究“节日习俗的变迁”,横向与纵向对比现代、以往过节方式的差异,从而具体思考文化传承所具备的内在意义;让高年级学生开展“传统节日创新方案”设计,从中提出“环保春节”“科技中秋”等创意的思想,使得创新实践之下可以竹剑明确对于“绿色发展”“文化自信”等理念的理解。

(三)环境浸润:营造润物无声的育人氛围

首先,积极性构建“三维立体”节日文化环境,让学生可以处于良好育人氛围之下。第一,校园中可以打造“节日文化长廊”,结合图文展板、实物陈列展示等方法的结合,展示出传统节日不同的习俗与故事内容;第二,在班级中可以创设“节日角”,每个月定期更新其中的节日主题内容,比如,中秋月相图、端午香囊作品、重阳敬老照片等;第三,家庭中可以安排“节日文化实践手册”,让家长能够与孩子一同完成贴春联、挂灯笼、插茱萸等节日氛围的布置,使得家庭成为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与开展的拓展平台。

其次,借助新媒体技术进一步拓展与延伸传统节日文化传播途径。第一,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播报的方式,专门开设“节日故事汇”栏目,每天定时播报一段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股似乎;第二,在校园公众号中及时推送“节日文化微课堂”功能,运用动画视频讲解的形式,具体化讲解节日习俗;第三,组织学生积极制作与开展“节日文化短视频”,从而详细记录下自己家庭过节场景和个人感悟,并选择性的进行播放。多元化和多样化环境氛围创设,能够让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到各个场景,从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具体的道德理解与认知。

(四)协同育人:建立家校社联动机制

打造“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协同德育育人网络体系。学校与社区文化站之间应该一同合作开发“节日文化实践基地”,定期组织与开展民俗体验活动;邀请一些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为学生带来剪纸、年画等节日相关技艺的展示,从中细致讲解技艺背后所蕴含的匠心精神;联合家长委员会应大力开展“亲子节日文化节”,通过包粽子比赛、中秋诗会、家庭春联展等活动的推进,让家长可以成为小学德育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助力。

总之,传统节日文化是小学德育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资源,传统节日文化与德育之间的融合,可以通过课程整合、活动体验、环境浸润与协同育人等多元化策略的事实,使得学生可以在参与下体验与感知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在魅力,进而增强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使得学生德育素养水平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 岳海燕 . 网络环境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教育策略研究 [J]. 科学咨询 ( 科技·管理 ),2021(01)

[2] 罗国珍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实践的研究 [J].华夏教师 ,2019(05)

[3] 张延华 . 传统节日文化在儿童德育中的价值作用与实践路径[J]. 当代青年研究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