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建设工程中工程变更对施工组织设计的适应性分析

作者

王盛林

湖北华夏水利水电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省荆州市 434000

在建设工程项目实践中,工程变更普遍存在,已成为影响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变更往往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多维度的特点,使得原有的施工组织设计在人员配置、进度安排、施工方法等方面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随着工程体量和复杂程度的提升,单纯依赖经验的组织安排已难以满足快速响应和高效协调的管理需求。施工组织设计作为连接设计图纸与现场施工的桥梁,如何具备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已成为施工阶段工程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工程变更的类型及其成因分析

(一)常见的工程变更类型

建设工程中常见的变更类型包括设计变更、工艺与材料变更、工程量变更、工期调整及技术标准更新。设计变更最为普遍,涉及结构布局、功能用途、建筑高度和荷载标准等内容,如市政道路由双向两车道调整为四车道,需同步修改断面结构与交通设施。工艺与材料变更常出现在施工阶段,例如将现浇混凝土外墙改为预制墙板,需配套相应吊装方案。工程量变更多因勘察遗漏或现场实际差异导致,如地下管廊新增砂层引发支护结构和开挖量增加。工期变更多由政策或气候因素引起,技术标准更新则可能引发设计与施工方案整体调整。

(二)工程变更的主要诱因

引起工程变更的根源涉及多个方面。首先,设计前期勘察不到位或设计深度不足常导致后期调整,如桩基设计未涵盖全部地质层次需变更方案。其次,施工现场的外部环境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包括征地红线调整、地下障碍物的突然发现等,均对原施工组织构成冲击。政策法规的动态调整也是重要诱因,譬如环保标准提高可能迫使项目增加污水处理工艺[1]。同时,业主方功能需求的变更,如增加影院、餐饮区等商业配套,会引发建筑结构及配套系统的全面重构。此外,施工过程中不可预见的问题,如污染土、文物遗迹等,也常迫使项目临时更改工艺路线。

(三)工程变更对项目实施的影响

工程变更对项目管理的影响具有显著性,首先表现在进度控制上,如变更导致大型构件吊装延期,关键路径被迫推后。其次是成本压力显现,设计与工艺更动往往意味着材料替换、设备更换及人工投入的同步增加。资源配置也受到严重干扰,临时新增的作业面需额外调配钢筋、模板、机械等,使得计划外资源调度频繁。更重要的是,变更将破坏既定施工组织结构,如原定分包单位工作交叉节奏被打乱,需重新划分施工段与界面管理责任,考验现场组织能力。

二、施工组织设计对工程变更的适应性分析

(一)施工组织设计的核心内容回顾

施工组织设计是建设工程中施工阶段的统筹性技术文件,其内容覆盖面广、影响深远。主要包括施工总平面布置设计,如塔吊布点、材料堆场布置和施工通道安排;施工进度与工期控制,常使用关键路径法或网络计划进行逻辑排序;施工资源配置,涵盖人工、机械、材料三大类投入;施工方法与工艺路线选择,明确工序、技术参数及技术交底;以及安全与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基坑支护、脚手架系统、模板方案等安全技术组织。这些内容共同构成项目实施的骨架结构。

(二)不同类型变更对组织设计的影响路径

不同类型的变更会通过各自独特路径影响施工组织设计。设计变更可能引发工序调整,如新增地下泵房须提前铺设电缆与排水系统,并扩大基坑开挖边界。材料或工艺变更,如将普通混凝土更换为 C60 高性能混凝土,会改变泵送设备选型和养护周期,对后续结构封顶节点造成连锁反应。工期变更则要求启动“资源换时间”策略,即通过夜间施工、双班倒、关键工序平行化等手段压缩工期。工程量变更导致临时用地、堆土场、运输路径重排,直接改变施工平面布置与物流组织。

(三)组织设计的适应机制分析

为应对工程变更,施工组织设计必须具备多层次的适应机制 [2]。首先是在资源层面构建柔性配置模式,例如建立劳动力调度池与备用机械清单,关键工序预留工人调配余地;其次是进度管理采用动态模式,借助挣值管理法对计划值与实际完成值进行对比分析,及时调整进度策略;同时推行模块化施工方式,采用标准化模板、构件预制等技术可显著提高局部变更的响应速度;BIM 模型则为组织方案的快速模拟与干涉检查提供可视化支持,帮助管理层高效决策;此外,通过设立由项目经理、设计代表、技术员组成的变更应对小组,实现现场即时判断、即时处理的“快速响应闭环机制”。

三、提高施工组织设计适应性的对策与建议

(一)变更前的预控与风险识别

提升组织设计适应性,关键在于前期的变更风险控制。设计阶段应通过多单位联合图纸审查,提前识别施工难点与变更可能性,尤其针对大型机电设备安装、深基坑支护、复杂立体交叉段布设等。同时,建立历史项目变更案例数据库,按专业分类收录问题节点及处理对策,供项目组借鉴。地质勘探深度应至少达到基础底部 1.5 倍深度,确保复杂地层提前识别,降低后期因地质不明导致的变更风险。

(二)施工组织设计的弹性化构建

在组织设计编制过程中应预设足够的调整空间。例如在模板系统设计时,采用组合式钢模板结构可实现不同楼层板厚的快速适配;在进度安排中,关键工序节点(如塔楼结构封顶)设定 7~10 天浮动期,便于应对极端天气或突发事件。此外,对常见施工方案(如基础类型、屋面系统)设定技术备用方案,一旦原方案因政策或技术原因无法实施,可直接切换,节省重新设计与审批时间。

(三)管理机制与信息化手段的融合

提升变更响应速度离不开现代信息化平台的支持。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MIS)可实现从变更发起、审核、执行到反馈全过程数据闭环,有效追踪责任与节点 [3]。对地铁、管廊等线性工程,融合 BIM 与 GIS 的空间数据平台能实现基于地理位置的动态模型联动,对现场障碍物、地下管线等实时反映,便于优化施工段落与设备选型。现场日常管理应配合设立“变更通报机制”,通过“每日协调会 + 日清制”,确保施工各方同步了解变更信息并快速调整组织方案。

(四)典型工程案例分析

某市轨道交通 4 号线在盾构掘进过程中遭遇地层突变与地面沉降问题,设计单位随即调整隧道埋深及加固方式,提出临时注浆方案以稳定围岩结构。项目部在 48 小时内通过 BIM 系统重新模拟注浆路径,使用 PMIS 完成变更审批并同步至施工平台,确保信息同步与流程闭环。同时,机械设备重新调度,夜间连续作业完成加固与注浆施工,实现工程进度无中断。该案例表明,具备高适应性的施工组织设计及高效的信息化响应系统是保障工程安全与效率的关键支撑。

总结:

工程变更作为建设项目中的常见现象,对施工组织设计提出了更高的灵活性与响应要求。通过对变更类型、成因及其对组织设计影响的系统分析,可见建立动态、可调整的组织体系是保障工程高效推进的关键。结合信息化手段、模块化施工与前期风险识别,有助于提升项目管理的稳定性和施工组织的适应性,降低变更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晶 . 工程变更对建筑工程造价影响的分析研究 [J]. 城市建筑 ,2024,21(24):207-210.

[2] 林艳 . 工程预算变更管理流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J]. 大众标准化 ,2024,(20):85-87.

[3] 郝瑞荣 . 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有效控制研究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4,(21):26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