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电气检修作业中人体静电防护技术与安全规范优化

作者

李智文

中国石油庆阳石化公司 745000

引言

随着现代工业设备复杂度与电气化程度的不断提升,电气检修工作对作业环境和人员操作提出了更高的安全要求。在实际作业中,人体在摩擦、走动等过程中积聚静电荷,可能在不经意间通过放电与电气设备接触,引发信号干扰、设备损坏,甚至爆炸事故。据不完全统计,电气检修现场由于静电问题造成的突发事故比例逐年上升,暴露出对人体静电防护技术重视不足、安全规范不健全等多重问题。本文旨在系统研究人体静电在电气检修中的风险机制、防护技术和管理规范,并探讨面向未来的优化方向。

一、电气检修作业中的静电风险概述

(一)人体静电的产生机制与危害分析

人体静电主要来源于人与地面、衣物或工具之间的摩擦,当发生相对运动时,由于材料电性差异,电子发生转移,导致人体获得或失去电子而带上静电荷。在干燥、绝缘性强的环境中,电荷难以通过自然途径泄放,容易在人体表面积累。当带电人体突然接触接地导体或敏感电气设备时,积累的电荷瞬间释放形成静电放电。尽管这类放电电流通常较小,对人体直接伤害较轻,但其产生的高电压脉冲可能对高精度仪器、电路板、电气柜等造成严重损害,诱发芯片击穿、信号失真或设备故障。在易燃易爆气体、粉尘环境中,静电火花更可能成为点燃源,引发燃烧甚至爆炸事故。此外,静电放电产生的惊扰效应也可能导致人员误操作、误触高压部位,造成触电和二次事故风险,威胁作业安全。

(二)电气检修环境中静电引发事故的典型案例

某电厂在冬季检修变电站设备时,由于检修人员佩戴普通绝缘鞋且未配置静电释放装置,人体静电在接触继电器面板时瞬间释放,导致控制系统误触发,继而造成整个保护线路跳闸,影响数小时供电。另一起事故中,某天然气站在检修电控柜期间,因作业人员未接地且操作服摩擦积电,静电火花点燃气体泄漏区域,引起局部爆炸,造成人员伤亡。这些案例警示我们,人体静电虽不可见,却在电气环境中潜藏巨大危险。

二、现行人体静电防护技术与措施分析

(一)个人防护装备及其适用性评价

目前常见的静电防护装备包括防静电工作服、防静电鞋、防静电手环等。防静电服采用导电纤维编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静电积聚。但在多次洗涤或使用不当后,其防护效果可能显著降低。防静电鞋通过与地面导通来实现电荷释放,但在不具备良好接地系统的现场,其功能也会受限。手环多用于精密电子领域,在电气检修这类高干扰、高机械强度场景下应用相对较少。

总体而言,现有装备存在通用性不足、维护不便、使用依赖度高等问题,尤其在环境复杂或移动频繁的检修作业中,难以构成系统性防护屏障。

(二)接地系统与静电释放装置的应用现状

固定接地和可移动接地线是传统静电释放的主要方式。部分检修现场设置有导电地垫、接地桩和专用接地工具,用于作业前释放人体电荷。然而在实际执行中,这些装置常因布设不便、检修点分散或现场限制而难以落实。此外,接地电阻不达标、接地回路损坏等技术细节也影响了释放效率。

另有企业尝试采用静电释放门禁系统,即作业人员进入场所前,必须触摸静电释放终端进行放电,但此类系统普及率低,且无法动态监测放电效果,存在技术盲区。

三、电气检修作业安全规范的现有问题

(一)标准体系执行的局限性与模糊地带

尽管国内外制定了若干有关静电防护的标准规范,如《GB 12158-2006 可燃性气体和蒸汽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导则》和《ESD S20.20 静电放电控制标准》等,但多数文件面向电子制造或化工领域,缺乏专门针对电气检修作业环境的细化条款。一些标准中对“作业前应消除人体静电”的表述语焉不详,未规定释放方法、检测标准及验证机制,导致执行过程凭经验为主,存在较大随意性。

此外,缺乏统一的现场评估流程和监督机制,使得部分单位对防静电措施抱有侥幸心理,安全管理形同虚设。

(二)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与技能培训不足

调查显示,近 60% 的电气检修人员对静电危害认知不足,认为“不会感觉电击就是安全”。在培训方面,多数企业仅进行一次性入职培训,缺乏周期性

复训与实操演练。部分操作员不清楚如何正确穿戴防静电装备,也不了解静电释放流程,更缺乏对应急状况的处置能力。这种“重硬件、轻意识”的培训机制,是当前防护体系软肋之一。

四、静电防护技术的优化路径研究

(一)新型材料与智能穿戴在静电防护中的集成应用

未来人体静电防护的发展方向将聚焦于材料创新与智能技术融合,以实现防护的主动性、智能化与高适应性。新型导电材料如碳纳米管复合纤维、石墨烯涂层、不对称导电聚合物等,可广泛应用于工作服、鞋底、手套等防护装备中,构建持续、低电阻的静电泄放通道,有效降低电荷积聚风险。同时,植入式 RFID 芯片、静电传感模块可对人体表面电荷状态进行实时感知与动态判断,一旦接近放电阈值,可联动警示灯、蜂鸣器等发出预警。结合静电手环等智能穿戴设备,还能将电荷水平、放电次数等数据上传至信息平台,形成个人防护档案,实现对作业人员的静电风险全过程监测与溯源。通过构建“材料 + 传感+ 通信”一体化的人体静电防护系统,将有效提升高危行业特别是电子、石化、军工等领域的静电防控能力,为未来精细化安全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二)人体静电检测与预警系统的构建与部署策略

构建覆盖检修现场的静电监测与预警系统,是实现风险前移控制、保障人员与设备安全的关键举措。该系统通过布设人体电位检测仪、非接触式静电扫描器,可在人员进入检修区域或接近敏感设备前,实时检测其体表电荷水平。当检测值超过设定安全阈值时,系统将自动发出声光报警或在操作终端弹窗提示,提醒作业人员进行强制放电,防止静电击穿或引发爆炸等事故。同时,系统可集成视频监控、数据记录与智能分析模块,实现静电事件全流程可视化追踪,记录人员放电频次、时间节点、作业行为等关键数据,为后续的安全审计、责任界定与培训优化提供依据。

结语

电气检修作业中的人体静电风险虽常被忽视,却可能带来设备损坏、生产中断甚至人员伤亡的严重后果。本文从静电产生机制、事故案例入手,分析了现有防护技术和安全规范的不足,提出了以新材料、智能设备和检测系统为核心的优化路径。同时指出,制度执行与人员培训是技术之外的两大关键支撑。未来,电气检修安全管理应向智能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实现从“被动防护”到“主动预防”的转型。

参考文献:

[1] 周益正 . 基于深度学习的风电机组电气设备状态检修系统设计 [J]. 电气技术与经济 ,2024,(12):237-239.

[2] 张江 . 红外成像在电气设备状态检修中的应用 [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3,(23):41-43.

[3] 郝建国 . 高压变电站高压电气设备状态检修策略分析 [J]. 产业创新研究 ,2023,(20):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