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与家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研究
谢艺宁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江苏连云港 222061
一、高校辅导员与家长协同育人的现状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一线工作者,与家长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均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近年来,各高校逐步重视家校协同工作,通过家长会、电话沟通、微信群等方式搭建联系桥梁,在学生管理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新生入学阶段,多数高校会组织新生家长会,由辅导员向家长介绍学校规章制度、培养方案及注意事项,帮助家长了解大学教育特点;对于学业困难、心理问题等特殊学生群体,辅导员通常会主动联系家长,共同制定帮扶计划。例如,某高校辅导员通过与沉迷网络的学生家长定期沟通,联合制定“阶段性戒网计划”,最终帮助学生回归正常学习生活。
然而,从整体来看,协同育人仍处于“被动应对”阶段,多因学生出现问题才启动沟通,缺乏常态化、系统性的协同机制。家长参与高校育人的渠道较窄,多数停留在“接收通知”层面,主动参与度低;辅导员因事务繁杂,难以投入足够精力维护家校关系,导致协同效果不佳。
二、辅导员与家长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沟通机制不健全,信息传递失真
当前,辅导员与家长的沟通多为“点对点”的零散交流,缺乏固定渠道和规范流程。部分辅导员仅在学生出现违纪、挂科等问题时才联系家长,导致家长对学生在校情况的了解片面化;而家长向学校反馈的学生信息,也可能因传递层级过多出现失真。例如,某学生家长向辅导员反映孩子情绪低落,但因未详细说明家庭变故背景,辅导员仅作一般心理疏导,未能针对性解决问题。
此外,沟通方式单一也是突出问题。电话、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虽便捷,但难以深入交流;传统家长会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参与率低,尤其是异地家长往往无法到场,导致沟通覆盖面有限。
(二)责任边界模糊,协同意识薄弱
辅导员与家长在育人责任上存在“错位”与“缺位”现象。部分家长认为“学生进入大学后,教育责任全归学校”,对辅导员的沟通请求消极回应;而少数辅导员则将学生管理压力转移给家长,过度依赖家长解决学生问题,如要求家长频繁到校处理学生矛盾,忽视了自身教育引导职责。
双方在协同意识上的差异也影响了合作效果。部分家长更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等育人内容重视不足;辅导员则侧重学生的集体表现,对学生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个性化信息掌握不充分,导致协同育人缺乏针对性。
(三)协同内容单一,缺乏深度参与
当前家校协同多集中在事务性管理层面,如学生请假、违纪处理、安全通知等,对学生理想信念、职业规划、心理品质等深层次成长需求的协同引导不足。例如,辅导员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若能联合家长结合家庭资源和学生兴趣提供建议,可有效提升教育实效,但此类协同案例较少。
家长参与高校育人的途径也较为有限。多数高校未建立家长参与育人活动的机制,家长难以参与学生思政课程、社会实践等环节,导致协同停留在“管理协同”而非“教育协同”。
三、辅导员与家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树立协同育人理念,达成目标共识
高校应通过宣传引导,让辅导员与家长明确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形成“育人共同体”意识。一方面,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将家校协同能力纳入工作考核,引导其主动学习沟通技巧,转变“单向管理”思维;另一方面,通过新生手册、家长课堂等形式向家长普及大学教育规律,明确家长在价值观引导、心理支持等方面的独特作用,避免“甩锅式”育儿。
例如,某高校定期举办“家长育人学堂”,由辅导员和心理教师主讲“如何与大学生有效沟通”“青春期心理特点解析”等课程,帮助家长理解学生成长需求,为协同育人奠定理念基础。
(二)完善制度保障,明确权责分工
建立健全协同育人制度是规范双方行为的关键。高校可制定《家校协同育人实施办法》,明确辅导员与家长的权责边界:辅导员负责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如学业进展、参与活动情况),提供教育建议;家长负责配合学校做好学生价值观塑造和生活指导,及时反馈学生在家期间的异常情况。
同时,建立分级响应机制:对普通学生,每学期开展 1-2 次常态化沟通;对特殊群体学生,每月进行针对性交流;对突发事件(如重大疾病、安全事故),启动 24 小时应急联动。某高校针对心理危机学生制定的“家校应急流程”,明确辅导员需在 2 小时内联系家长,48 小时内共同制定干预方案,有效降低了风险事件发生率。
(三)搭建多元平台,丰富协同内容
线上依托“智慧校园”系统建立家校协同模块,辅导员可上传学生成绩单、活动参与记录等数据,家长通过账号登录随时查看;开设“在线答疑”专栏,由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解答家长疑问。线下每学年举办 1-2 次“家校共育论坛”,邀请优秀家长分享教育经验,促进家长间的交流。
邀请家长参与学生思政实践活动,如“家长进课堂”分享行业经历,或担任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在制定学生帮扶计划时,吸收家长意见,形成“学校引导 + 家庭支持”的育人模式。例如,某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月”活动时,邀请不同职业背景的家长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
(四)建立反馈与评价机制,持续优化协同效果
建立协同育人效果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定期收集辅导员、家长和学生对协同工作的意见。例如,每学期末向家长发放“协同育人满意度问卷”,了解其对沟通及时性、内容有效性的评价;组织学生座谈会,收集对家校协同的建议。
同时,将协同育人纳入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对积极搭建家校桥梁、成效显著的辅导员给予表彰;对主动参与协同育人的家长,可授予“优秀家长志愿者”称号,激发双方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动态调整协同策略,形成“实践—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构建高校辅导员与家长协同育人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高校、辅导员、家长三方协同发力。通过理念共识消除认知壁垒,以制度建设明确权责,借平台搭建畅通互动,靠科学评价优化实践,方能打破“学校主导、家长被动”的模式,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随着教育数字化推进,家校协同将从“经验沟通”迈向“数据协同”:智慧校园整合的成长数据提供精准参考,线上线下融合让家长深度参与思政、生涯规划等环节。这种深化的协同,既能为学生成长提供个性支持,更能凝聚家校合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根基,释放持续育人效能。
参考文献:
[1] 丁一飞 .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中的作用研究[J]. 公关世界 ,2025,(14):67-69.
[2] 何晓薇 . 思政教育视角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40(02):89-93.
[3] 吕庆涛 , 白雪 .“德智同促”视角下辅导员开展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研究 [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3,21(04):59-62.
[4] 张 勇 . 新 时 代 背 景 下 高 校 家 校 协 同 育 人 模 式 研 究 [J]. 大学 ,2022,(32):26-29.
作者简介:谢艺宁(1997- ),女,汉族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