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教学在学前教育中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实践研究
王彬旭
河北北方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075000
摘要:“玩中学”是学前教育课程的形式之一,研究对常见的五种类型游戏(角色游戏、建构游戏、美术游戏、音乐游戏和科学游戏)中的创造力发展进行了类型对比,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每一种游戏类型的活动都有适宜发展的创造力方向,并且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成为培养学前儿童创造力的重要方式,同时,游戏方式是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也是能够让孩子在玩乐的过程当中实现学习和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学前教育;幼儿创造力
创新是人类创造潜能的一种体现,在幼儿教育中注重幼儿创造力发展极为重要。创造力往往在幼儿时期即0—7岁发生、展现与成长。但由于课程形式的约束,幼儿在幼儿园进行学习与互动中得不到有效的自由创造空间,而把“游戏”的理念融入幼儿的日常教育,能增强幼儿创造力,而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心理得到了释放和有效引导,自然能更好地进行幼儿创造力的创新与发展。
一、角色扮演游戏的创造力激发机制
角色扮演游戏再现了幼儿生活情境,为幼儿提供自由的想象和表达空间,幼儿在角色扮演的过程,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创新和调整,在游戏中拓展幼儿发散性思维;在医生游戏中,幼儿除了要模仿医生的行为,而且要根据“病人”的情况来制定不同的“处方”,这样的变通行为也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角色扮演游戏能够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共情能力,在扮演角色的过程,幼儿要观察“顾客”的要求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为不同的“顾客”服务,这就要求幼儿认真观察分析事物、解决问题;而且角色扮演游戏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故事都是不同的,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会与他人不断创造对话和表达动作等行为,使得幼儿在社会认知中提高语言创新等能力[1]。
二、建构游戏中的空间想象培养
积木拼搭、拼插等活动,在材料的建构过程当中来培育幼儿的空间知觉和创造性思维[2]。制作时,幼儿需要对建构物本身的稳固性、造型的艺术性等维度进行综合性考量,这种提升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训练为未来从事复杂的多维度思考打下坚实基础。积木拼搭活动中,幼儿时常会不断尝试探索不同积木块的连接形式,从平面到立体的拼搭形式都体现出创造力的发展。而拼图则不同,它是采用一片一片拼接的组合形式来提升幼儿的逻辑思考能力及空间位置概念,使拼图板块之间相互连接,幼儿必须要分析辨别颜色、形状、图案等特征的拼图块来进行判断拼图方位。磁力片则是不同的建构游戏,提供给幼儿的自由发挥创造空间更大,其不稳固的黏合方式下便可以不断变换造型和布局,让幼儿从不断调整、拼接中认识空间几何的同时获得勇于持续、努力改正的创新品质。
三、美术创作游戏的表达能力提升
各类的美术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运用颜色、线描、造型的直接表达平台,激发幼儿的创新兴趣和艺术创作力[3]。绘画游戏的进行给幼儿创造了自由的表达空间,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创见展开奇思异想,创造性思维从无到有的创新过程让幼儿体会到了成长的满足感。手工游戏则从幼儿自由想象到材料的巧妙运用,在幼儿的头脑中萌发了动手和设计“点子”。折纸游戏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操作,但在把握折叠规律的同时幼儿也需要进行变化和创新。以“创新”的方式展开的折纸游戏使得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对所赋予的折纸任务的完成也经历了一个执行和发挥的过程,提升了他们遵守规则的执行能力。泥塑游戏从平面转为立体的塑造、成型过程能够锻炼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用软陶为幼儿带来创新和发展的空间,各种不规则的废品在他们眼中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物品,这些创想之作给幼儿带来了不同寻常的乐趣。软陶游戏的进行培养幼儿的“材料意识”,掌握“材料”的组合创新能力,他们需要用不同的材料组合创造出一件件精美的创意作品。
四、音乐律动游戏的节奏创新能力
律动游戏是音乐和动作的双重呈现,训练幼儿感知协调能力和创造性表现能力。音乐节奏游戏,让幼儿随着音乐的节奏,改变自己的活动节奏,听觉与动作的配合,让幼儿进行多感官的统合训练。自制乐器游戏让幼儿玩出“声音”,即用不同材料敲打或摩擦,制造出多种声音。沙锤、木鱼等乐器材料的创造就是一种创造游戏,而乐器表演的过程则充分训练幼儿的音乐感知、表现和创作能力。歌词改编游戏是让幼儿以原有熟悉的旋律改编歌词内容,让幼儿的语言和音乐产生新的结合与表达,韵律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舞蹈创造游戏让幼儿用自己的动作,即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象,让幼儿尽情发挥创作。音乐情景剧的表演把角色扮演、音乐、动作融于一体,幼儿在音乐情境中运用人物形象的扮演以及音乐的表达和动作的配合等综合形式进行游戏,体现多维立体化,让幼儿的各个维度均有所涉及与表达。
五、科学探索游戏的问题解决思维
科学游戏(实验科学)游戏主要是在实验和现象观察中,培养和训练幼儿逻辑推理能力、科学创新问题解决的能力。关于水的流速、水流方向与容器形状和位置变化关系的实验,幼儿在改变容器形状、容器高度时,观察水流的速度、方向的规律,由此建立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联系。用磁铁玩游戏,可以让幼儿在玩的过程看到磁性和磁性原理的运用,幼儿在反复玩不同物体与磁铁组合的关系时,进行分类和归类,检验自己的猜想结果,这种探索行为,培养了科学分类思维。观察种植及周期变化的实验,幼儿要持续较长时间和过程的观察,在种子、幼苗生长的过程当中,时刻都要有关注的态度,整个观察的过程是对幼儿耐心等待、长期跟踪记录的学习体验。简单机械,摆动起来的长杆子,被拉开的皮筋或小车,拉得越远,跑得越快,产生力,推动、拉动物体运动的现象,即物理学上的力的概念及运用。还有沉浮实验,幼儿先要有预测,推测小船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相关,然后检验自己的预测和猜测的结果,这样培养幼儿的假设检验行为能力。还有,光和影的游戏,让幼儿在手电筒下,借助不同物体制造出来影子,影子的变化与手电筒的变换照射位置、角度或距离有关,这个过程培养幼儿对影子形成与探究和好奇的行为习惯。
结语
游戏化教学在学前教育中展现出的创造力培养效果是显著而全面的。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从各个角度促进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形成了相互补充的教育体系。实践证明,游戏化教学方法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能够在自然轻松的环境中实现教育目标。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游戏的教育价值,科学设计和组织各类游戏活动,为幼儿创造力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马丽.学前教育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4(11):180-183.
[2]王晓萌.基于游戏活动下的幼儿园学前教育教学策略探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4(6):0065-0068.
[3]陈姝杰.学前教育中游戏化教学的设计和运用分析[J].求知导刊,2024(12):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