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机制的优化研究

作者

周雷

铁岭市生态环境局西丰县分局

引言

生态环境治理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环节。公众作为生态环境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与治理实践的重要力量,其参与深度和广度直接决定治理成效。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热情逐渐高涨,但现有参与机制仍存在诸多短板。制度保障缺位、参与渠道不畅、公众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公众参与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优化公众参与机制,成为破解生态环境治理难题、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重要课题。

一、生态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机制的理论基础

1.1 公众参与的内涵与价值

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指社会公众以多种形式参与到环境决策、监督、保护等活动中,通过表达诉求、提供建议、监督执行等方式,推动环境治理目标实现。这一过程强调公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其核心要义在于保障公众环境权益,促进环境治理民主化与科学化。公众参与能够汇聚多元智慧,提升治理决策的科学性,使政策更贴合实际需求;在政策执行层面,公众的积极配合可增强政策落实效果。同时,公众参与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有助于平衡各方利益,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成果全民共享,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

1.2 生态环境治理与公众参与的关系

生态环境治理的根本目标是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与生态安全,这与公众追求优质生活环境的利益诉求高度契合。公众参与能够有效弥补政府治理在信息获取、资源调配等方面的不足,通过提供基层环境信息、监督企业污染行为,增强治理精准性。在市场机制主导的环境治理领域,公众参与可规范企业环境行为,推动绿色生产与消费。反过来,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为公众参与搭建了平台,无论是环境决策听证会、还是污染监督举报,都为公众表达意愿、参与治理创造了条件,形成政府、市场、公众协同治理的良性循环。

1.3 公众参与机制的构成要素

公众参与机制由参与主体、参与方式、参与渠道等核心要素构成。参与主体涵盖个体公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群体,不同主体凭借自身优势发挥作用;参与方式包括建言献策、监督举报等,丰富的参与形式满足多样化需求;参与渠道则是连接主体与活动的桥梁,从传统的信访、座谈会,到新兴的网络平台,渠道的拓展提升了参与便利性。此外,制度保障明确公众参与的权利与义务,为机制运行提供法律支撑;激励措施通过表彰、奖励等方式激发公众积极性;信息公开与反馈机制确保公众及时获取治理信息,并使意见得到有效回应,共同保障参与机制高效运转。

二、生态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机制的现状分析

2.1 现有机制的实践成果

在制度建设方面,部分地区率先探索,出台地方性法规或政策文件,明确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程序与保障措施,为参与活动提供制度依据。信息公开与沟通渠道不断拓展,政府通过官方网站、政务新媒体定期发布环境质量数据、治理方案,开展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增进公众对治理工作的了解。在环境决策环节,听证会、专家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应用,公众得以直接表达意见;在监督层面,设立了环保热线等,使公众能够及时反馈污染问题,推动企业整改与环境改善,初步形成了多元参与的治理格局。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公众参与制度体系仍不完善,缺乏全国性统一立法,现有规定多为原则性表述,可操作性不足。参与渠道方面,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度低,部分渠道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反馈滞后问题,且参与方式以被动响应为主,公众主动发起的参与活动较少。公众参与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部分群体对环境问题关注度低,缺乏参与意愿;即便有参与意向,也常因不了解流程、缺乏专业知识,难以有效参与,导致参与效果大打折扣,未能充分发挥公众力量。

2.3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制约公众参与的重要因素,现有法律对公众参与权利义务界定模糊,缺乏明确的参与程序和救济途径,导致公众参与缺乏法律底气。在传统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下,政府与公众间的互动机制尚未成熟,部分部门对公众参与重视不足,存在信息封闭、决策独断现象,压缩了公众参与空间。此外,公众环保教育体系不完善,学校教育、社会宣传中环保内容占比低,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社会层面尚未形成浓厚的环保参与氛围,公众参与的内生动力不足。

三、生态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机制的优化策略

3.1 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加快制定全国性生态环境治理公众参与专门法律,明确公众在环境决策、监督、诉讼等环节的权利义务,细化参与程序与保障措施。建立法律实施细则,确保条款可操作、能落地。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环境治理的个人、组织给予物质奖励、荣誉表彰,并将参与情况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增强公众参与荣誉感。设立专项奖励基金,拓宽激励覆盖面。完善监督与反馈机制,建立公众意见处理台账,明确责任部门与处理时限,定期公开意见采纳情况,确保公众参与有回应、有成效,提升公众参与信心。推行闭环管理模式,实现意见从收集到落实的全流程跟踪。

3.2 拓展多元参与渠道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集信息发布、意见征集、在线监督于一体的综合性线上参与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公众诉求,实现精准沟通。开发智能交互系统,自动分类处理公众反馈。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发挥专业优势,引导其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环保技术研发等活动,形成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合力。建立合作对接机制,定期举办政企社交流活动。创新参与形式,推广环境治理公众议事会、环保志愿项目认领等模式,激发公众主动参与热情,使公众从 “旁观者” 转变为 “行动者”,拓展参与深度与广度。

3.3 培育公众参与意识与能力

构建覆盖全年龄段的环保教育体系,在学校课程中增加生态环境治理实践内容,培养青少年环保意识与参与习惯;面向社会开展环保知识讲座、技能培训,提升公众环境认知与参与能力。开发系列线上学习课程,方便公众随时学习。通过媒体宣传、公益广告、社区活动等形式,弘扬绿色发展理念,树立环保典型,营造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打造环保宣传品牌活动,增强社会影响力。同时,鼓励公众组建环保志愿者团队、参与环保社团活动,在实践中增强参与技能与责任感,为生态环境治理注入持久动力。

四、结论​

优化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是推动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过完善制度保障、拓展参与渠道、培育公众意识与能力,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机制存在的问题,激发公众参与活力。未来需持续深化相关改革,推动公众参与从 “形式化” 向 “实质化” 转变,构建政府主导、企业施治、公众参与的协同治理新格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利娟 , 治丹丹 , 孔伟 , 等 . 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首都“两区”公众生态治理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 [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4,40(06):37-42.

[2] 王艳成 , 杨哲 .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 [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41(03):89-96.

[3] 吴静 , 步星辉 . 博弈与协同:公众参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方略 [J]. 攀登 ,2024,43(04):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