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预防技术应用
朱磊
永清县人民医院
引言
门诊药房是医院药品流通的重要关口,处方调剂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用药安全与疗效,严重者还会造成不良反应的出现或加大,还会影响医院的公信力。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发展进步,各种防错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门诊药房中,减少了调剂差错的发生。基于此,本文以错误类型、错误原因、防错技术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就其对应的预防对策展开探究分析。
1 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的类型
1.1 药品品种差错
药品品种差错是将实际调配的药 的差错 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调配差错之一大多数是由于药品名称相似、通用 造成的,如:将“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发成了“盐酸环丙沙星胶囊” 是名字相差一字,极易混淆。此外,不少药品进口药品与国产药品的包装不同,药师在调药过程中如果疏忽大意或者注意力不够集中,易导致品种错误 [1]。
1.2 规格差错
规格差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剂型不对,比如本来应该发出的是缓释片,结果发出的是普通的片剂,将使得药物释放的速度不同,进而会影响药效的持续时间。含量不对,比如发出的是“25mg”的盐酸普萘洛尔片,结果是将这个药品的含量错发成了 "50mg* ,这样的话会使得患者的服药量增大,而这样就有可能导致产生更多的不良反应。
1.3 剂量差错
剂量差错指剂量的单次差错或者总量差错。对患者造成用药量的错误,对单次剂量错误,处方上注的是“一日三次,每次两片”,却记成了“一日三次,每次一片”,会造成患者服用的剂量减少。如果对总剂量错误是把剂量总量少发了 ( 比如处方开 7 天用量,结果给了 3 天的量 ),那么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文中涉及关于儿科患者及老年患者的处方比其他患者的更难正确给出准确的剂量大小,这可能由于其中涉及到复杂的换算数值,而药师们也没有严格地对所开处方中涉及体重、年龄等参数进行换算,很容易给药物用法带去危险因素。
1.4 用法差错
用药差错指的是药品的用法(包含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用药频率以及用药时长等说明和处方不同,比如用法错误,“舌下含服”的硝酸甘油片标成“口服”,那么会影响药效发挥。使用时间错误,“饭前1 小时服用”被标成“饭后服用”,由于受饮食的影响,会影响药物的吸收。使用时长错误,“连续服用 5 天”变成“症状缓解后停药”,容易使病情反复 [2]。
2 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预防技术作用
2.1 降低差错发生率,保障用药安全
利用预设的方式通过自动化或者信息化的手段来尽量少走一些弯路,从最源头开始就尽可能地减少一些差错产生的可能,比如信息化的审核技术能根据相关的信息判定出一些错误的产生,让药师不会因为技术方面或者是自身的疏忽等原因出现纰漏。而借助于条形码的技术识别能够更加快速便捷的完成相应的信息录入以及匹配工作,减少了人工的参与 [3]。
.2 提高调配效率,优化服务流程
自动化调配技术 ( 比如自动摆药机和智能药柜等 ) 能将单张处方调配的时间由原来数十分钟缩短到仅需几秒钟时间,原来一名药师日均要调配的处方量平均为 300 余份,而使用自动化设备的日均处方量却可以达到500 余份,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避免了因为调配错误造成病人错服药的情况。
2.3 强化责任追溯,提升管理水平
预防技术是通过对调配全 差错责任的追溯。例如:可以详细记录药师的审核时间、调配操作人、核对人员, 查找到出错环节及责任人。同时可以通过对系统提供的差错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 差错种类以及容易发生差错的风险环节,更好的为医院药房的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将管理模式由“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预防”[4]。
3 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预防技术的具体应用
3.1 信息化审核技术
第一,处方自动审核系统实现前置性差错拦截。通过和 HIS 系统直接对接,在医生开完医嘱之后,系统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规则库(包括药品说明书、临床诊疗指南等)对医嘱中的处方信息进行全面核查,检查药物和诊断是否对应、用法用量是否合适、特殊人群(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等)是否可以用此药。
第二,提高药师智能交互审核准确率。药师收到处方后,系统自动弹出患者相关信息 ( 患者过敏史、以往用药情况、化验值等 ),并且把系统提示的风险项突出,方便药师重视。比如,在工作过程中,开了含有糖份的药方给糖尿病患者,就会展现出该患者的血糖值,让药师做出是否适合用这些药判断 [5]。
第三,施行处方点评制度以实现持续质量改进。系统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定期点评处方调配质量,出具差错类型的分布、各科的高发情况以及各个药师个人差错率等内容的数据报表。对于反复发生的相同的差错类型,系统能够自动把相关的培训资料推送至相关药师手中,比如对“儿童剂量计算错误”等某一项差错问题,则给其推送儿童用药剂量换算表、案例分析等知识资源,促进药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并最终形成“审核—点评—培训—改进”的闭环管理模式。
3.2 自动化调配技术
第一,自动摆药机对药品进行精准分拣。通过条形码读取医生给患者开具的处方信息,在独立货位中按照剂型和规格分别储存,由机械手根据需要发出指令将准确数量的药物从指定货位抓起,最后输送到指定的位置,实现机械封包。在摆药的过程中,实时校正重量是否正确,如分装出来的药量与处方要求不符,则会自动停止工作,并发出警报提示错误。
第二,智能药柜加大药品存取把控力度。智能药柜可通过刷脸或指纹的方式进行解锁操作,只有经过身份认证后的药师才能够进行存药和取药的操作。 药柜 所有的药品都带有一个电子标签,上面记录了药品名称、规格、效期等信息,药师只需要在触摸 输入药品名称即可找到药品,触摸屏就会显示出取药位置,还可以看到此位置上的指示灯亮起并伴随声音提示,非常方便。
第三,符合不同的分类需求即可实现自动分拣。针对注射剂、膏剂等特殊剂型药物使用专用自动化调配设备,使用针剂自动调配机以机械手为工具,通过自动调配实现精准给药,避免人工配药差错和污染。膏剂分装设备可依照处方要求完成相应的软膏、乳膏等单剂量分装,并可在外包装容器上予以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有助于患者外用。
3.3 条码识别与追溯技术
第一,利用全程条码扫描可实现信息准确核对。药品入库,药师扫描药品包装电子监管码,将生产批号、有效期、生产厂家等信息录入到药房管理系统中,保证系统库存在与实物一致。调配环节:药师扫描处方条码、药品条码,系统根据两者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比较,当药品名、规格、剂量不对时,发出声音、灯光报警,不能执行下一步操作。发药时,扫描患者就诊卡条码和药品条码,系统将患者姓名、诊断、处方等信息显示出来,药师核对无误后再发给患者,这样就做到了三次扫码核对。
第二,用电子监管码来监督药品的流向。药品包装盒上印制的电子监管码,反映了其从生产、入库、流转到调配的全部流向轨迹,通过国家药品电子监管平台药师可以很方便地查询药品的真假、批次、流程,防止假药、劣药流通到患者手里,当发现问题药品时可以利用监管码找到问题药品的范围,以便于及时追回有问题的药品,保证用药安全。
第三,处方追溯系统包揽全部配药环节。系统为每张处方产生唯一的电子追溯码,关联到处方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时的操作时间、操作人员等信息。患者取药时可凭借该追溯码查知自己所取药物的具体调配过程,增强对医院药房服务的信任。若出现错误,则可迅速通过该追溯码查找到药房每个环节的记录,发现错误的原因,如果是仪器设备的故障问题就马上维修,如果是人的失误就要对其相关人进行教育培训,从而能够使差错达到闭环管理。
3.4 智能核对与预警技术
第一,双屏联动核对、加强信息对比审核。在调配过程中,药师操作屏显示处方信息,核对屏同步显示对应药品的标准信息(包括:药品图片、说明书摘要、常用规格等)供药师对比参照。如核对“硝苯地平控释片”时,核对屏显示“硝苯地平控释片”标准外观图片及“30mg/ 片”规格,如果药师误拿“20mg/ 片”,马上就能通过药品图示及文字信息来分辨。
第二,语音提示要关注主要的内容。系统调配各环节发出语音提示:扫描药品条码提示“患者张三,阿莫西林胶囊,每次 0.5g, 每日 3 次”。核对时提示“注意患者青霉素过敏史”。发药时提示“请告诉患者饭后服用,勿空服”。由于都是听到的提示,有利于药师着重关注相关的重点信息,并且对于视觉易疲劳的部分加以避免。
第三,风险预警系统主动发现风险隐患。基于以往差错信息建立的风险模型会根据系统内产生的高危操作实时预警:药师配药连续超过2 小时系统弹出“建议休息10 分钟”疲劳预警。如果同时调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与“盐酸氨溴素糖浆”( 同一种药物名称稍有不同)。系统将弹出“请仔细核对药品名称”预警。对于“华法林钠片”等高危药品,系统必须由双人核对后方可录入指纹或使用扫描枪扫码验证才能最终完成调配,以免调配错误。
4 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预防技术的优化策略
4.1 完善技术体系建设
第一,推进多系统数据融汇共享。消除HIS、LIS、PMS 等各类系统间的数据壁垒,使患者诊断、检验(肝肾功能、血常规等)、用药史、过敏史等相关数据可实时互通,如:LIS 系统将患者的肌酐清除率传递到 PMS,如果开出来的处方是通过肾脏代谢的药物时,PMS 就自动会基于肌酐清除率进行给药量,防止因缺少相应的关联数据造成用药错误的情况发生。
第二,优化系统功能以满足临床需要。针对特殊人群处方设计专项功能模块。儿童处方模块按体重或按年龄自动生成合适的剂量并用“儿童专用”标示,老年患者处方模块自动筛选出易造成肾毒性、肝毒性的药物给药师提示,预防错误。结合药房实际情况及工作流程,调整系统界面,将常用的简便操作动作设置成默认值,尽可能的减少操作步骤,方便药师使用。
第三,建设技术更新维护机制。编制自动化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定修计划。每周要对自动摆药机的机械臂、传感器等部位进行校准。每月要对智能药柜进 库存数据盘点核对。每季度要将信息系统的规则库 ( 增补入最新的说明书内容及最新临床指南等 )。成立技术维护小组,及时解决设备报修问题,以保证系统和设备完好率大于等于98%。
4.2 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
第一,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工作。对于新进药师首先集中开展信息化系统、自动化设备的基本操作知识的重点培训,通过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培训后才能独立开展调配工作。对老药师定期进行技能培训,重点培训处方点评系统的数据汇总分析方法及异常预警处置技巧。每月开展一次技术操作比赛,以赛促学,提高药师技术应用能力。
第二,加强差错案例警示教育力度。整理收集本院及其它医院的典型调配差错案例,于每月组织召开案例分析会,通过播放视频回顾差错发 的全过程, 并分析其 防技术在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条码扫描未通过却强行调配导致的品种差错”的典型调配差错案例,向全体药师强调要严格执行系统报警处理程序,提醒药师应引起重视的是要把规范化使用技术工具作为预防差错的关键。
第三,优化排班与激励机制。在门诊处方高峰期 ( 上午 9:00 ~ 11:30) 调配台要视情加派人员,保证药师的日均调配量不超过 400 张,防止因过 导致调配差错,以此增加“无差错调配积分”。每一例无差错调配都可以得到相应的积分,在此基础上积累的积分可用于换取下次调配备药时的培训或适当的奖励。对发生的调配差错进行考评登记,并将所犯差错直接与当月绩效考核挂钩。
4.3 优化药品储存与管理
第一,采用条码进行分区存储。根据药品的药理分类 ( 抗生素类、心血管类、呼吸系统类 ) 划分储位区域,每个区域标明对应的分类,并且把同类药品存放在同一个区域。将同区内药品名称以字母顺序来排序并用不同颜色标识出来区分药品,例如:用蓝字表示的是“盐酸二甲双胍片”、用黄字表示的是“盐酸吡格列酮片”等等。还可以根据条形码扫描关联到药品和货位的数据信息,药师取药时系统会自动弹出该药品对应正确的货位,避免拿错货位。
第二,用智能系统做效期管理。智能药柜及药房管理系统的药品 库按效期先后顺序摆放,推荐先出近效期药品。距有效期不足3 个月时,在药柜及药房保管区货位标签上打印红 预警标贴,调配时提醒药师注意“请注意药品效期”。每月由系统自动生成临近失效期药品报表,并对于不能在效期内使用完的药品及时报损处理,防止将过期药品发放给患者。
第三,对特殊药品进行强化储存管控。对高风险药品 (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 ) 应实施双人双锁管理,将其储存在安装视频监控装置、凭条码识别和指纹认证双人同时操作才能取用的专用储存柜中。
5 结论
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的预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充分利用信息化审核、自动化调配、条码识读及追溯、智能核对和预警等技术手段,在各个环节建立多级防治体系,不断完善技术体系,加强对人员的培训管理以及对药品的储存管理,提高应用预防技术的效果,降低调配差错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郝伟 . 门诊西药房处方调配差错调查及防范对策研究 [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8,2(08):134-
135.
[2] 曾文静 , 钱卫良 , 陈嘉 . 浅析我院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产生的原因 [J]. 当代医药论丛 ,2019,17(15):111-
112.
[3] 穆丽娟 , 王志龙 , 张晓燕 , 等 . 门诊西药房处方调配差错调查及防范对策研究 [J]. 中外女性健康研
究 ,2020,(06):40+68.
[4] 邱东桂 , 邓杏芳 , 梁志强 . 门诊药房调配内部差错的原因及防范措施研究 [J]. 北方药学 ,2022,19(02):92-94.
[5] 裴萍 , 孙占军 . 医院门诊药房调配差错分析与风险管控 [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9(19):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