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游戏化课程中教师指导策略研究

作者

常乐

榆林高新区第五幼儿园 719000

引言: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 "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 的教育理念,游戏化课程已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核心方向。然而实践中普遍存在" 游戏形式化"" 教师指导过度干预" 等问题,导致游戏教育价值未能充分释放。本研究聚焦教师指导策略这一关键变量,通过分析真实游戏场景中的教师行为,揭示游戏化课程中教师指导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为破解 " 游戏与教学融合" 难题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一、游戏化课程中教师指导的认知重构

在游戏化课程中,教师需实现从传统权威角色向“游戏伙伴”的关键转型,成为游戏生态的有机维护者。例如在“饮食店”角色游戏冲突场景中,当幼儿为争夺“厨师”角色僵持不下时,教师以“老食客”身份自然融入:“哎呀,我排了半小时队就想吃招牌炒饭,再不开火我可要饿晕啦!”这种生活化情境创设瞬间激活幼儿问题解决意识,他们自发通过“猜拳定角色”“轮流当厨师”等方案化解矛盾。教师通过角色伪装弱化指导痕迹,既维护了游戏规则的民主生成,又保护了幼儿的主体性。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教师指导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大班建构游戏“未来城市”中,教师敏锐捕捉到幼儿长期停留在平面楼房搭建的认知瓶颈,以“材料提供者”身份投放磁力片、齿轮组件等异质材料,并抛出启发性问题:“立交桥的上下层要怎么连接才不会塌?”这种基于幼儿兴趣点的支架式支持,既延续了“造高楼”的游戏热情,又自然引导其向立体空间思维发展,实现了“玩中学”的深度融合。

二、游戏化课程中教师指导的实践策略

在科学探索区的“沉浮实验”中,教师遵循幼儿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渐进式材料投放方案。初期提供木块、橡皮泥、铁块等典型材料,其明显的沉浮特性帮助幼儿快速建立“轻的浮、重的沉”的初步认知。随着游戏深入,教师引入苹果、蜡烛等边缘性材料——苹果半浸于水时呈现“似浮非浮”的有趣状态,蜡烛燃烧后蜡油融化改变浮力,这些反常现象引发幼儿深度思考:“为什么有的东西一半在水上,一半在水下?”此时教师顺势投放盐、糖等改变水密度的物质,鼓励幼儿通过实验验证猜想。当幼儿发现往水中加盐能使土豆浮起时,教师引导其记录盐量与浮力变化的关系,逐步构建“物体浮沉与液体密度相关”的科学概念。这种分层递进式材料投放,既保护了幼儿的探索热情,又推动其认知从表象观察向本质理解跃迁。

在“医院角色游戏”中,两名幼儿为“该先量体温还是先听诊”争执不下。教师化身“陪诊家属”,以苏格拉底式提问引导反思:“上次我陪奶奶看病时,护士阿姨第一步做了什么?”“如果跳过问诊环节直接开药,可能会发生什么?”通过唤醒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其意识到“检查流程关乎诊断准确性”。教师进一步追问:“怎样设计流程能让病人舒服又高效?”幼儿自发讨论出“分诊台预检 - 按科室排序 - 医生综合诊断”的优化方案,并制作流程图张贴在游戏区。这种以问题为支点的引导方式,较教师直接制定规则,使幼儿对游戏规则的理解更深刻,后续游戏中违规行为减少,且能主动提醒新加入的同伴遵守流程。

三、游戏化课程中教师指导的动态平衡

在幼儿游戏指导中,精准介入与渐进退出策略成效显著。以“美工区黏土创作”为例,教师敏锐捕捉幼儿行为信号,当小雨反复揉搓黏土未成型,教师未急于指导,而是持续观察。待小雨尝试压扁动作时,教师适时提供擀面杖,让指导更具针对性,助力幼儿完成作品,提升其创作能力与自信心。

“数学区购物游戏”则采用“示范 - 伴随 - 隐退”三阶段指导。初期教师角色扮演示范交易对话,为幼儿搭建学习框架;中期教师化身“收银员”伴随游戏,及时纠正计算错误,巩固幼儿所学;后期教师完全退出,让幼儿自主协商价格,锻炼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渐进式退出,让幼儿在逐步适应中,数学运算能力呈螺旋式上升,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四、游戏化课程中教师指导的反思机制

某幼儿园创新建立的“游戏观察档案袋”,为教师精准指导提供了有力依据。教师定期回看游戏录像,细致记录关键事件。以“娃娃家游戏”录像分析为例,教师发现原本 3 次介入中有 2 次不合时宜地打断了幼儿深度游戏。基于此,教师调整策略,规定“先观察3 分钟再决定是否介入”。这一改变成效显著,幼儿在游戏中能够更专注地探索角色关系、解决冲突,持续游戏时长大幅增加,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得以充分展开。

在“自然角种植观察”活动中,教师突破单一评价模式,从幼儿绘制的植物生长图洞察其认知发展。小班幼儿用单一颜色描绘植物,展现他们对事物整体性的初步认知;中班幼儿添加太阳、雨水等元素,表明他们开始理解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大班幼儿标注测量数据,凸显其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教师依据这些多元解读,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幼儿提供适宜支持,使指导更贴合幼儿实际需求,有效促进了幼儿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多方面的成长。

结束语:游戏化课程中的教师指导,本质上是 " 有为 " 与 " 无为 " 的辩证统一。通过隐性支持构建游戏生态,运用显性引导推动认知发展,把握动态平衡实现教育智慧,最终达成 " 教是为了不教 " 的教育境界。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游戏类型中的指导策略差异,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对游戏观察与指导的支持作用,为幼儿园游戏化课程深化改革提供更丰富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 顾琳琳 . 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J]. 启迪与智慧( 下 ),2020,(04):79.[2] 俞萍 . 浅谈课程游戏化中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和教师指导策略 [J].科普童话 ,2020,(08):154.[3] 史延琴 . 浅析幼儿园自主游戏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 [J]. 读与写 : 上旬 ,20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