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路径
刘勋建
湖南省洞口县石柱镇中学,422317
摘要: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引入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从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出发,探讨了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路径,包括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情境生活化以及教学过程生活化,并结合教材案例进行论证。旨在通过生活化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价值认同,推动其在实践中自觉践行道德规范与法治要求。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引言: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价值观逐步形成和巩固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重要使命。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该课程往往存在内容过于抽象、方法单一、与学生生活脱节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课堂实效性不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与生活经验,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的现实问题,从而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生活化教学理念强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注重将课堂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强化认知和认同。
一、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价值
(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生活化教学通过将抽象的法律条文和道德规范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使知识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呈现出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这种方式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单向知识传递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认知共鸣,从而提高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度和兴趣。与此同时,生活化教学通过情境化和参与性的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逐渐形成课堂学习的内在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促进道德判断与法治意识的形成
生活化教学理念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理解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过程中能够进行逻辑分析和价值权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判断标准,从而建立起相对稳固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法治意识。通过持续的认知训练和价值引导,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行为和道德困境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形成对自身行为及社会责任的认知与约束能力,这对于培养其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积极意义。
(三)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实效
生活化教学通过将课程内容情境化和操作化,使课堂不再局限于理论讲授,而是呈现出多层次、多环节的教学结构。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能够灵活安排知识讲解、思维引导和实践操作环节,使课堂目标更为明确、重点突出。生活化教学的结构优化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不同环节中持续保持注意力,还能够提升课堂的整体效率,使教学过程更具系统性和连贯性,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导的综合效果,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实效。
二、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路径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实现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它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将抽象的道德原则具体化、情境化。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紧密结合,课堂内容不仅能够被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思考能力。以七年级下册《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为例,教材内容涵盖了法律体系的性质、构成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若在教学中仅停留在条文讲解或体系分析层面,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和疏远;但若将法律体系的内涵与学生熟悉的社会现象、公共讨论相联系,例如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与新兴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便能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并非遥不可及的规范,而是与其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保障机制。通过这种处理方式,学生能够在理解法律知识的同时,形成关注社会、理解法治的学习习惯,从而实现知识理解与价值认同的双重目标。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
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强调课堂环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衔接,使学生在模拟或情境化的学习活动中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通过情境设计,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和问题解决者。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够在互动和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真实性与目的性,从而增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深度和情感认同感。以八年级上册《文明有礼》为例,在教学中可以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交往情境,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文明有礼”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可引导学生置身于校园交往、公共场合或社会交往等情境中,借助角色体验和情境探究,促使他们在特定的互动中体会文明有礼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积极意义。通过这种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到文明有礼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由此,学生会逐步形成内在认同,理解文明有礼对于个人成长、社会和谐乃至国家形象塑造的价值,从而增强自觉践行文明礼仪的意识与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是生活化教学理念在课堂实施中的关键环节,它强调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将学习过程设计为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提问和讨论,使学生能够围绕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生活实践之中。教学过程生活化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够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使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同时,这种过程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思维模式,使课堂学习不仅停留于知识传授层面,而是成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
结束语: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莫素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 2017, 6(8):2.DOI:10.3969/j.issn.2095-3712.2017.04.063.
[2]马迎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教育(文摘版):00016-00016[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