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苗族音乐文化与小学音乐融合教学的探索

作者

马国强

重庆市綦江区民族小学(重庆401437)

【摘要】重庆市綦江区民族小学是綦江区唯一一所民族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比55.6%,其中苗族占比54.2%。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深入挖掘苗族文化,其中以苗族音乐、舞蹈等作为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校园的主要抓手。本文对苗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融合应用进行探讨,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认同与钟爱,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苗族音乐文化;小学音乐;融合教学;探索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重庆市綦江区民族小学于2010年正式挂牌成立。民族学校成立初期,学校艺术教师经过家访、调查问卷等形式走访学生家庭,了解到苗族音乐种类繁多,包括古歌、礼仪歌、儿歌、抒情歌及现代创新民歌等,其中演奏器乐芦笙和木鼓最具特色。经调查数据反馈,许多苗族中小学生都不会苗族音乐文化传统艺术,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面临失传的风险。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准备将苗族音乐文化与小学音乐教学融合教学,开辟一条属于自己学校“一校一品”的民族特色教育之路。经学校聘请区文旅委专家、区教科所音乐教研员、綦江区艺术协会相关人员进行评估,一致认为苗族音乐文化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基础教育阶段,将苗族音乐文化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探索苗族音乐文化与小学音乐融合教学的有效途径,对于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二、教学模式构架,促进苗族音乐文化与小学音乐教学有机融合

(一)融合教学的理念与原则

融合教学是指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将苗族音乐文化与2022版艺术教育新课标要求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传承民族文化又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1)尊重多元文化,即全体师生在教学中重视对苗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和传承;(2)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创造性发展;(3)鼓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来学习和理解音乐文化。

(二)融合教学模式的设计

结合苗族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在设计融合教学模式时,综合考虑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下功夫。在内容上,将苗族音乐的经典曲目、乐器与舞蹈等元素纳入教学体系;在方法上,采用互动式和体验式教学,如角色扮演、集体合奏等;在手段上,充分利用数字化人工智能技术展现苗族音乐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融合教学模式还包括家庭与社会资源的整合,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和支持孩子的音乐学习,同时利用社区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三) 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1)学校艺体教研组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各年级在音乐教学中把苗族音乐文化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使苗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欣赏、音乐活动等课程中得以表现。(2)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教师对苗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教学能力。(3)教师在开展音乐课堂教学中,将苗族音乐文化有机地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如用木鼓打节奏、芦笙音乐作为间奏等。(4)组织校内外的音乐活动,如大课间活动、音乐剧、赶水春晚、中小学生艺术节展演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5)每学年后,学校组织区文旅委专家、教科所教研员、苗族民间艺人等到校组成评审小组,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对教育教学效果提出整改建议或意见。

三、显隐课程建设,促进苗族音乐文化与小学音乐教学在学校有效实施

学校通过显、隐课程建设助推苗族音乐文化与小学音乐教学有效实施,其中显性课程包括课堂教学、校内外活动展示等;隐性课程指校园文化建设等。把校园文化氛围打造与课程开设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让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

(一)显性课程,有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

1.苗族音乐文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力。教师在音乐课程中引入了苗族音乐元素,如将当地的苗族民歌和舞蹈等融入课程。在执教“苗岭的早晨”音乐欣赏课中,用芦笙进行演奏并表演了一段传统的舞蹈。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学会了舞蹈动作,还了解了背后的文化意义。除此之外,教师通过视频、图片和实物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了苗族音乐、舞蹈的历史与特点。这种融合教学策略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文化认同感。

2.苗族音乐文化+大课间活动展示,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学校聘请万盛苗族非遗传承人——杨飞,到校指导学生芦笙吹奏及舞蹈教学。学校通过收集相关苗族音乐影像文化资料,编排了《舂米》芦笙舞;此外,学校根据苗族民歌曲调编排竹竿舞、圆圈舞等用于大课间活动,苗汉学生共跳芦笙舞,增进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升,音乐表现力得到彰显。在大课间活动评比中,学校编排的民族大课间活动在全区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3.苗族音乐文化+艺术节目表演,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学校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成立“苗娃合唱团”、“苗娃童趣芦笙舞蹈队”、“苗娃民歌情景舞台剧”等社团活动小组,由师生到少数民族家庭中收集苗族民歌、插秧曲调、迎宾舞曲等素材,经过师生共同编排,把节目打造成不但具有苗族音乐文化原生态韵味,还具有现代生活烟火气息,使作品更加张扬而富有个性。近年来,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师生编排的作品在社区教育活动、赶水春晚、中小学生艺术节展演活动中大放异彩,其中《苗娃农韵》展现苗族同胞从播种到丰收的农耕文化,并参加了綦江区第五届中小学艺术节汇报展演;《芦笙恋》参加了在江津区举行的重庆市非物质文化教育成果展演。

(二)隐性课程,有助于以文化人的形成

1.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建设苗家吊脚楼、风情廊等自然景观;彩绘苗族踩山节音乐活动场景;刻画民族乐器浮雕文化墙;打造一间苗族文化陈列室,展示苗家人生产生活用品,其中器乐有芦笙、竹笛、牛角号等。

2.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教室专门有一面墙布置民族风俗,张贴民族音乐宣传海报等。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苗族音乐文化的融入能显著提升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文化认同感。通过构建融合教学模式和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不仅丰富了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还促进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二)对小学音乐教育的建议

(1)学校再次加大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教学能力;(2)充分利用数字化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教学手段,使民族音乐文化传授更加生动有趣;(3)鼓励家庭和社会参与,形成多方共育的音乐教育良好环境。

(三)研究限制与未来展望

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苗族音乐文化与小学音乐融合教学的可行性,但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未来研究还可以探讨如何将苗族音乐文化与其他学科教育相融合,以及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苗族音乐文化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郝亚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13.

[2]张靖悦.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09):125-127.

【作者简介】马国强(1980.03-),男,苗族,重庆市人,大专学历,重庆市綦江区民族小学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课题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24年课题项目——《以苗族文化为载体推进民族文化育德的路径研究》(项目证书编号:DYTS202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