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青少年焦虑症状的流行率及其影响因素统计研究

作者

吴沛谊 任春桃

重庆市武隆区人民医院;408500

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焦虑症状的流行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根据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使用标准化问卷和面谈收集数据,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发现,青少年焦虑症状的流行率为23.5%。影响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业压力和社会支持。观察组(焦虑症状较重)的焦虑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青少年焦虑症状的流行率较高,主要影响因素为家庭环境、学业压力和社会支持。建议加强家庭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体系。

关键词:青少年,焦虑症状,流行率,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其中,焦虑症状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1-3】。焦虑不仅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一系列的身体健康问题,如失眠、头痛和胃肠道不适等。更为严重的是,长期的焦虑症状可能会引发抑郁、自杀等极端行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青少年焦虑症状的流行率呈上升趋势,但不同地区和人群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影响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因素复杂多样,包括家庭环境、学校压力、同伴关系、社会支持等。尽管已有一些研究探讨了这些影响因素,但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研究仍较为缺乏,尤其是在特定地区和特定人群中的研究更为有限【4-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研究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100例青少年患者。纳入标准为:年龄在12至18岁之间,自愿参与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为:存在严重身体疾病或精神障碍,无法完成问卷或面谈者。根据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包括50例焦虑症状较重的青少年,对照组包括50例焦虑症状较轻或无焦虑症状的青少年。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使用标准化问卷和结构化面谈收集数据。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信息(如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等)、焦虑症状评估(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家庭环境评估、学业压力评估和社会支持评估等。面谈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医生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数据收集完成后,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人口学信息和各评估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各评估指标上的差异;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青少年焦虑症状的主要因素。

1.3 观察指标

(1) 焦虑症状评估: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青少年的焦虑症状水平,得分越高表示焦虑症状越严重。(2) 影响因素评估:包括家庭环境、学业压力和社会支持等,分别通过家庭环境评估问卷、学业压力问卷和社会支持评估量表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输入SPSS 25.0软件进行分析。连续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用于探讨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表1表明观察组和对照组在人口学特征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详细数据见表1。

2.2 焦虑症状与影响因素评估结果

表2列出了焦虑症状及主要影响因素的评估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焦虑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在家庭环境、学业压力和社会支持评分上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学生的焦虑症状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在家庭环境、学业压力和社会支持方面的评分也较低【7-9】。这些发现强调了家庭环境、学业压力和社会支持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较低的社会支持和不利的家庭环境可能是导致焦虑症状加剧的关键因素。此外,学业压力也显著影响青少年的心理状态【10】。针对这些因素,学校和家庭应合作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和适当的压力管理策略,以减轻青少年的焦虑症状,提升其整体心理福祉。这一研究结果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有助于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4 结论

青少年焦虑症状的流行率较高,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业压力和社会支持。观察组的焦虑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在家庭环境、学业压力和社会支持评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改善家庭氛围、合理调整学业负担以及增强社会支持对预防和缓解青少年焦虑症状至关重要。建议相关部门和机构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为完善的家庭和社会支持体系,制定合理的学业安排,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焦虑情绪,提升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洋.正念减压疗法对糖尿病合并焦虑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和心理焦虑的效果观察[J/OL].吉林医药学院学报,1-3[2024-07-25].

[2]苏如峰,钟晓珂,高晓妍,等.人工智能在儿童青少年焦虑和抑郁中应用的Scoping综述[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4,30(05):513-519.

[3]雷怡,梅颖,王金霞,等.焦虑青少年无意识恐惧的神经机制及干预[J/OL].心理科学进展,1-12[2024-07-25].

[4]纪娉娉,张京学,李晓.合理情绪疗法联合正念疗法对青少年焦虑症患者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4,19(10):143-145.

[5]路少玉,胡银环,刘莎,等.中国1990与2019年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负担情况比较[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04):399-407.

[6]赵科,尹绍清,刘虹.受欺负、欺负容忍及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4,32(03):268-272+279.

[7]江笑寒,曾智.中国居民焦虑症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24,40(02):99-103.

[8]赵文超,徐传军.通过学校体育改善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的策略与路径[J].教师教育论坛,2024,37(02):78-80.

[9]周沛瑜,刘艳.粗暴养育对青少年焦虑情绪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4,32(02):290-295.

[10]公维举,刘定武.足球运动课程对青少年焦虑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报告(运动心理分会).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大学武术学院;,2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