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商树英
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民族重点寄宿制小学校 616150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小学语文教学逐步由“知识灌输”走向“核心素养培养”,课堂改革的重心也随之转向大单元整体化教学的探索。大单元整合教学不仅关注文本的知识掌握,更重在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素养的系统提升。本文以新课标为背景,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大单元整合教学的内涵、实践路径与实施效果。文章从教学目标的整体设计、内容的统整安排、课堂活动的多元组织、评价体系的优化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教学案例阐释其应用价值。研究发现,大单元整合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能,为新课标的落地提供了切实路径。然而,实践中仍存在教师观念滞后、资源建设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在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结论部分指出,未来应进一步优化课程资源供给,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推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从而真正实现小学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的常态化与高效化。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整合实践;核心素养
引言
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新课标的颁布强调语文教学必须立足“核心素养”,注重“整体设计、系统推进”,改变以往分散化、碎片化的单篇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大单元整合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逐渐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其核心在于以大单元为基本结构单元,统整学习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与价值观方面的全面提升。然而,如何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课程内容实际推进大单元整合教学,如何在实践中既保证教学深度又兼顾学习兴趣,如何在评价中体现发展性与多元性,都是教师和研究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为小学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的实施提供参考路径与优化策略。
一、理论基础与现实背景
1.1 大单元整合教学的理论依据
大单元整合教学的提出,首先根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应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建构完成。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学习内容具有高度的情境性和综合性,因此单篇教学难以满足学生语言积累和思维发展的需要。其次,新课标提出“以单元为整体”的理念,倡导以学习任务群为组织形式,突出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探究性,这为大单元整合教学提供了顶层设计。最后,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学习活动需要整体性的结构来支撑,从而更好地促进迁移与发展。与此同时,国内外大量教学实践表明,整体化的学习单元不仅能帮助学生在语言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还能让他们在主题情境中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与深度思维,进而增强知识的内化与迁移,这也进一步奠定了大单元整合教学的理论价值与应用前景。
1.2 新课标背景下的现实需求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同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成为焦点。传统单篇教学模式往往重知识点轻能力培养,教学碎片化明显,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语文素养。新课标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整本书阅读”、“跨文本比较阅读”等学习方式,这使得单篇教学已难以承载课程目标。大单元整合教学应运而生,既是政策落实的需要,也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必然选择。更为重要的是,小学语文学习阶段正处于学生语言能力、审美素养和思维品质打基础的关键时期,碎片化的学习无法满足他们全面发展的需求。通过大单元教学,不仅能够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融合,还能有效引导学生在真实任务和主题语境中综合运用语言,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跨学科素养,从而回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深层要求。
二、实践路径与实施策略
2.1 教学目标的整体设计
大单元整合教学的首要环节是科学设定整体目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以单元主题为核心,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有机统一。例如,在“人与自然”主题单元中,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还要引导其通过文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责任意识与生态观念。目标设计必须避免局限于字词句的机械掌握,而是强调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迁移性。
2.2 教学内容的统整安排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单篇教学的孤立状态,以单元主题统领内容,将不同体裁、不同功能的文本有机联系起来。通过统整,可以引导学生在整体语境中理解语言现象,形成跨文本的联系。例如,在学习古诗与现代诗时,可以围绕“抒情”这一主题,帮助学生比较不同表达方式的异同,深化理解与感悟。同时,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多维度的学习中实现能力提升。
2.3 课堂活动的多元组织
为了实现大单元的目标,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小组合作探究、跨文本对话、主题讨论、实践体验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深入理解文本,并在交流中建构知识。例如,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角色扮演、辩论交流、情境再现等活动,使学生在互动中深化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评价与优化机制
大单元整合教学不仅要注重过程性学习,更要在评价中体现发展性。传统的结果性评价往往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而大单元教学强调动态监控与多元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习档案袋、学习任务单、课堂观察记录等方式,全面收集学生的学习过程信息。同时,评价维度应涵盖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等方面,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自我评价与互评的结合。通过多元化评价,不仅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能激励学生持续发展。此外,学校应加强大单元教学的研究与交流,形成教师团队协作机制,借助教研活动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四、实践案例与成效分析
在一所小学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教师以“家乡文化”为主题设计了大单元整合教学,将课文《我的家乡》与地方民俗、历史故事等整合在一起,组织学生开展资料搜集、访谈记录、文化展示等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在阅读中感受了文本的语言美,还在写作中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与思考,最终通过展示活动提升了表达与交流能力。实践结果表明,大单元整合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语言实践能力,并在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培养方面产生积极效果。通过案例可以看到,大单元整合教学不仅提升了课堂效率,也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不仅符合课程改革的方向,更顺应了学生发展的规律。其优势在于通过整体目标设计、内容统整安排和多元活动组织,实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系统培养,推动了课堂教学由单一走向综合、由碎片走向整体。然而,大单元整合教学仍面临教师专业素养不足、优质资源缺乏、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未来的发展应着眼于三个方面:一是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其大单元整合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能力;二是推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建设优质的数字化资源库;三是建立科学、全面、多元的评价机制,真正实现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只有在持续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反思中,大单元整合教学才能不断完善,最终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为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培景.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24,(36):80-82.DOI:10.14161/j.cnki.qzdk.2024.36.047.
[2]张春燕.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与研究——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为例[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11):132-133+139.
[3]江丽玉.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J].亚太教育,2024,(22):134-136.DOI:10.16550/j.cnki.issn.2095-9214.2024.2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