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国防教育融合体系的构建

作者

操维琦

1.景德镇陶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2.景德镇陶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摘要:课程思政视域下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为高校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兴领域,二者融合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的体系构建,实现思政育人的教学效果。将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国防教育具有铸牢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坚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丰富高校国防育人载体的价值意蕴。两者兼具目标一致、内容互为贯通、情感认同和时代所呼的特点,使其融合具有内在逻辑。融合体系的构建可从红色资源、教育队伍建设、开发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资源三方面入手,促进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国防教育;课程思政;高校;融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国防教育并对此作出一系列的决策和部署并提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强军目标,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到二十大报告中再次重申了“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再到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因此党对于国防教育的重视一以贯之。当今面临两个大局,各种社会思潮涌入国内,国际形势日益严峻,而我国正处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和平稳定的国家安全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在多元文化交织的背景下加强意识形态的工作。对外要维护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对内要加强社会意识形态工作,而高校是培育人才的主阵地和主战场,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输送。因此要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将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做到与思政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内外合力推动百年大计的发展。

一、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国防教育体系构建的价值意蕴

(一)铸牢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青年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力军担当着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历史使命,但是当前处于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面临着比以往更为严峻的形势,大学生的心理尚处于不完全成熟的阶段,容易出现理想信念薄弱、社会责任感淡化、道德意识淡漠等问题。思政元素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宝贵精神财富,彰显了一代代革命先烈为国捐躯的无私精神。在高校的国防教育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将“四史教育”融入教学,例如在讲解国内外战争史的同时加入党史教育,将彭德怀、朱德、贺龙、林彪等革命英雄的事迹向学生们讲解中国共产人英勇无畏的精神,还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三大纪律、“朱德的扁担”、“沂蒙精神”、“淮海战役”等体现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在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其爱国情强国志与报国行,铸牢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二)坚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涌入国内,意识形态斗争进入深水区,文化战争成为新时代的主要战场。高校的国防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大多在于各国军事战争和军备力量等方面,并且狭隘的认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等同于军训,对于现今的其他领域安全问题例如生物安全、数据安全、粮食安全、文化安全等涉及较少,影响大学生的整体国家安全观的形成。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将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国防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提高其化解主流意识形态风险的能力。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思政元素能够以各种形态融入高校国防教育,为国防教育的育人效果提供了多种渠道,例如在国庆节、建军节等重要纪念日开展的红色征文比赛、红色家书诵读、红色演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觉醒和爱国情怀,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三)丰富高校国防教育的育人载体

思政元素内容宽泛,其蕴含的革命、改革、建设史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与理论宝库,增强课程的生动性丰富理论载体,其红色故事以叙事的情节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学生营造特定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举办的各种红色走读活动、学习强国知识答题竞赛、军事博物馆参观等思政实践活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国防教育的育人形式,正所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重走长征路、军训教学、参观国防科技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做中学”,体会革命先烈们与勋章人物的感人事迹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政元素种类众多,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易于融入各个学科当中,在高校国防教育中打破了课程载体的局限性,延展教育内容的长效性与可行性,提供多样的活动载体、扩大传播范围,利于高校国防教育育人体系的构建。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国防教育体系构建的内在逻辑

(一)同源异径: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高校国防教育是在高等学校中对学生们以讲授国防理论知识,锻炼军事技能,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为目的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积极投身国防事业。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和导向,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防教育的教学手段倾向于实践课堂,侧重点在于国家安全意识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倾向于党的理论知识灌输,侧重点在于正确三观的建立,教学手段与路径有所不同但二者在教育目标上都具有重合性,本质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共同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因此,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将思政元素融入国防教育的课堂构建全新的教育体系则为水到渠成,达成一致的教育目标。

(二)内容相通: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互为贯通

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一般以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知识讲解、国防精神学习等为主,其诸多内容都与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相关联,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与党中央在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这便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指导。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内容也在不断丰富,高校国防教育中出现的集体实践活动、革命英雄事例以及国内外军事理论知识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二者的教学内容会随着时代发展与国家的进步拓宽内涵与外延,共同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添砖加瓦,具有共同的教育目标以此为契合点两者的教育内容互为贯通,并无明确的学科界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课程资源,也推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国防教育体系构建的进程。

(三)情感认同: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引发情感共鸣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鲜血液和主力军,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普遍呈现出独立性、创新性、自主性,这些特性同时也带来不容忽视的问题。文化多样化、信息碎片化、价值观多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国际局势,导致不少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薄弱、社会责任感缺乏、道德感淡化、价值取向偏差等问题,面对新背景、新形势、新问题,加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都是高校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任务。二者都是学生精神家园的修剪师,根据国家形势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即时调整教学内容,并运用站在全局的战略眼光将红色文化与时事政治作为教学资源,为学生分析国际形势与使命担当的必要性,提升政治素养与国防安全意识,在场景化的革命遗址、烈士纪念馆、军事武器陈列馆搭配思想政治教育的故事性理论讲解,引发受教育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独属于中华儿女的情感共鸣。

三、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体系构建实施进路

(一)依托红色资源,构建高校国防思政育人新平台

1.充分利用红色场所,增强思政育人感染力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生成了丰富的红色资源,里面就包含着众多的红色场所,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在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中,可带领学生参观革命战争遗址、军事武器陈列馆、英雄人物纪念馆等,讲解抗战史、党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红色场所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也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教育的重要桥梁,高校国防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不一样的教学体验,教学场所不仅局限于教室与校内还可向社会课堂延展,增强高校国防思政育人感染力。

2.讲述红色故事,发挥英模精神榜样作用

在中国革命斗争中涌现出的一代代英模人物所发挥的榜样作用也是高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以往传统的国防教育课程以教师讲授书本知识为主,学生对于理解抽象枯燥的军事理论知识难度较大,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将英雄人物事迹融入国防教育课程,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自我内驱力化被动为主动学习。舍小家为大家写下《示儿书》的赵一曼、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堵住敌人枪眼的黄继光、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两弹一星的功勋邓稼先等英雄人物是时代楷模,在高校国防教育课堂中讲好红色故事发挥英模精神榜样作用,可以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达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3.把握红色节日,营造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

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并非简单的拼凑与相加,须认识到两者的本质都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红色节日表示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建军、建国、抗日战争等纪念日,饱含着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代表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回忆。红色节日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高校国防教育可以把握红色节日中的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五四青年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特殊的日子,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讲授这些纪念日的由来增强理想信念铭记革命历史,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营造红色文化育人的氛围,真正做到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二)完善高校国防教育队伍建设,增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1.理论融合实践,赋能教学能力提升

教师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传道授业的重要扮演者,其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事关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的关键。推动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需要高校老师具有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同时具备军事理论和思政素养,并注重将理论知识融入生活实践,比如参观国防教育馆和历史纪念馆,教育馆和纪念馆作为红色文化和爱国精神的重要载体,具有“久居兰室不闻其香”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教师参观军事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烈士墓园等拥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易于教师在课堂上将亲身感受传达给学生,并加深教师对国防教育理解和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学校邀请军事方面专家讲解或者退役军人来到国防教育课程进行现身说法,使得教学效果更加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生动与形象。

2.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以往思政育人的任务都由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担任,但是随着新时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做好立德树人的教学工作需由多门学科共同担任,形成协同育人教学机制,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高要求。每位学生都是生活在社会中有情感的人且具有复杂性,面对这种复杂性教师要从学生的生长环境入手,运用互联网、媒体等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双向互动。注重教学方法的艺术性,为枯燥抽象的思政理论知识披上新颖的外衣,善于运用社会大课堂讲好思政小课堂,采取案例式教学、议题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活动式教学等促进传统教学向多样化转变,将全体教学的“漫灌”与因材施教的“滴灌”相结合,把军事理论知识有机融入思想政治课堂。根据不同学科教学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例如在国防教课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工科类课程融入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文科类课程则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三)挖掘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资源

1.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拓宽二者融合领域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是大学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至关重要,因此也是高校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领域。在校内设立革命英雄雕像、革命历史博物馆、陈列馆、军事理论书本角、革命发展史红色走廊等可供学生日常参观,举办国防教育主题讲座和演讲比赛,营造国防氛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革命文化和国际军事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也可在校内设置宣传标语、名言警句或者宣传栏大力弘扬榜样人物英雄事迹和传统美德小故事。通过在校内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国防氛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加强自己的爱国情感,自觉肩负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任务,充分挖掘校园的教育资源让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环境中得到充分融合。

2.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结构性变革

高校学生大多出生于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对于数字化、信息化方面的内容更为熟悉,也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高校的教学手段也要随着教育对象的更迭与时俱进。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资源,以互联网为媒介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以多种形式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实现从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化为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翻转课堂和综合课堂。并且可运用互联网建立具有国防军事和红色文化特色的微课、学习通、公众号、慕课和直播等在线平台,打破线上与线下课程思政的局限性,同时有效缓解国防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在互联网领域充分开发国防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实现全民国防教育,但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上为国防教育提供方向引领和方法指导。

参考文献:

[1]詹银虎,张超,李建胜,等.课程思政推动大学国防军事教育新发展——以自主导航课程群为例[J].测绘通报,2022,(S1):62-64.

[2]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J]. 中国高等教育,2017,(20).

[3]宋英,陈红祥.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耦合作用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01):94-96.

[4]佘双好,汤婉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03):107-115.

[5]陈润华,陈少平.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06):107-110.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功能耦合”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与国防教育融合机制研究》(SZZX23092)

作者简介:操维琦(1984-),江西景德镇人,男,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 吴彩莉[通讯作者简介:吴彩莉(2001-),江西景德镇人,女,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