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物联网通信技术在智能安防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

张林芳

14222619740212222X

摘要: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智能安防系统领域的应用成为提升安全防护水平的关键。本文围绕物联网通信技术在智能安防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展开研究,系统阐述了 Wi-Fi、蓝牙、ZigBee、NB-IoT 等物联网通信技术的原理与特点,以及智能安防系统的功能需求。合理应用物联网通信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智能安防系统的实时性、可靠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满足现代社会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为智能安防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物联网通信技术;智能安防系统;应用

引言

物联网通信技术的兴起,为智能安防系统的革新带来了新的契机。物联网通过构建万物互联的网络生态,将各类传感器、摄像头、报警装置等设备紧密连接,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高效传输与智能处理。这些技术的融合应用,不仅能够提升安防系统的感知能力和反应速度,还能通过数据分析挖掘潜在安全风险,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一、物联网通信技术概述

物联网通信技术体系架构包括3个部分: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对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由各传感器将物理量转换为电信号或数字信号。网络层主要是数据传送任务,涉及有线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将感知层的采集数据送到应用层。应用层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应用,达到各种智能功能应用,智能安防、智能家居控制等。这三大层级紧密协作,形成完整的技术链条。感知层作为物联网的神经末梢,决定数据采集的广度与精度;网络层如同信息传输的高速公路,其稳定性和带宽直接影响数据传输效率;应用层则是物联网价值的最终体现,通过算法模型和数据分析,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可执行的决策依据。随着 5G、NB-IoT 等新型通信技术的发展,物联网通信技术体系正朝着更高效、智能、安全的方向演进。

二、智能安防系统对通信技术的需求

2.1实时性

安防需要对安全数据实施及时抓取、传输,以及时捕捉、处置安全事故。如入侵检测,当入侵传感器发现信号后,会以通信技术实施及时传输,方能使得控制中心及时响应,进而实现报警以及处置。

2.2可靠性

通信的可靠性是指通信系统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即不应漏传,也不应错传。智能安防系统中的每一项数据都存在着信息丢失或错传后带来重大安全损失的情况,如视频监视系统的数据丢失,监控人员便无法及时发现事故;火灾报警信号的错误传输会造成长时间的消防设备误动作。

2.3安全性

由于智能安防系统应用涉及到了用户的大量敏感信息,例如用户的隐私信息、视频监控数据等,要求通信技术必须十分安全,防止数据的窃取、篡改以及伪造。在通信过程中对通信数据采用加密技术进行加密,并对设备和用户进行身份认证,保证通信安全。

2.4低功耗

对于一些采用电池供电的安防设备,如无线传感器、智能门锁等,通信技术的功耗对于设备的使用寿命直接相关,应选用低功耗的通信技术减少设备的充电或者更换电池的次数,提升设备的使用便捷性。

2.5可扩展性

随着智能安防系统应用领域的扩展及系统自身的不断完善,智能安防系统应具有良好的扩展性,能够灵活地添加新设备和新功能。通信技术应能够支持多个类型设备接入,也能实现小规模或大规模的网络,以满足系统可持续发展。

三、物联网通信技术在智能安防系统中的应用设计

3.1感知层设计

感知层是智能安防的底层,是对各种安全信息的来源与收集,感知层采用不同类别的传感器,实现不同安防效果。感知层根据不同的场景和监控需求进行传感器的布置,在住户端采用门磁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对各个出入门窗进行检测,发现非法闯入行为;对厨房可部署烟雾传感器、燃气传感器,检测起火以及燃气泄漏隐患;客厅和卧室可部署摄像头进行视频监控,等等。商业环境或企业园区可采用门磁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烟雾传感器、燃气传感器,同时,还可在周界围墙处部署红外对射传感器,将围墙用一条看不见的线圈包围起来,防止外人翻越围墙进入。

3.2网络层设计

网络层承担着将感知层获得的数据向应用层传输的功能,根据通信技术特性以及智能安防系统的需求,选择通信技术加以组合应用。视频监控数据的传输量较大,选用Wi-Fi通信技术作为首选。高清摄像头在智能安防系统中通常部署多个,视频数据传输量较大,Wi-Fi的高传输速率可以保障视频画面的流畅程度和清晰度。为保证Wi-Fi网络的稳定性,应采用多个无线接入点(简称AP)来实施,做好无缝漫游,以免出现信号盲区。

3.3应用层设计

智能安防系统应用层是整个系统的中心,对传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用户提供相应的安全服务。实时监控,在系统管理平台上实时展示每个监控摄像头的视频画面,查看监控场所的实时画面。平台实时显示各种传感器的状态以及数值,例如入侵传感器是否触发、烟雾传感器的浓度值等。报警管理,系统检测出现安全异常,例如出现入侵、火灾、燃气泄漏等,系统管理平台立即发出报警信号,并且以短信、推送消息的形式告知用户。用户查看报警记录,包含报警时间、报警类型、报警位置等等,及时了解、处理安全问题。用户管理,平台拥有多个用户,用户拥有不同的权限,例如平台上的管理员用户可以对平台进行设置管理,设置平台中的设备、报警参数等,普通用户只能查看监控画面和接收报警消息,不可以对平台进行设置管理。

3.4通信技术的选择与优化

不同的安防场景需要不同的通信手段,安防中需要使用Wi-Fi进行视频传输,使用ZigBee进行低功耗传感器网联;商业园区需要以太网进行核心数据承载,Wi-Fi实现公共数据网联;城市安防使用5G进行大带宽数据传输。针对数据使用情况进行数据优先级规划,对CoAP、MQTT等通信协议进行合理的心跳包机制和缓存机制设置,进而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和效率,对智能安防进行有效保障。

3.5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措施

智能安防系统中数据的安全和隐私的保护。在传输阶段使用SSL/TLS加密协议对数据的传输进行加密,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避免被盗及修改;在存储阶段使用AES加密方式对传感器采集数据、视频录像等进行加密存储。建设用户及设备的多因子的身份认证和数字证书访问验证体系,结合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实现严格的数据访问权限限制,全面保证智能安防系统数据和隐私的安全性。

结语

随着 5G、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通信技术与智能安防系统的融合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研究可聚焦于探索更高效的异构通信网络融合技术,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和稳定性。加强人工智能算法在智能安防系统中的应用,实现更精准的安全事件预测与智能决策,进一步完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运用区块链等技术构建更可靠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通过不断创新与实践,推动智能安防系统向更高水平发展,为保障社会安全和人们美好生活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雪.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安防系统设计[J].智能城市,2020,6(23):11-12.

[2]姚钢,李泽彬,黄奇,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安防系统设计[J].物联网技术,2020,10(07):79-81+84.

[3] 张志刚.物联网时代下智能安防监控技术研究 [J]. 科技资讯,2023 (15):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