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复苏”浪潮:基于大数据的社会变革与舆情洞察

作者

李铁

北京印刷学院 102600

一、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AI 复活这一概念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技术的出现,不仅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延续和死亡的重新思考,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大数据视角出发,以”闻海大数据平台“数据为基础,对 AI 复活的社会影响和舆情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这一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潜在问题,为相关政策制定和社会治理提供参考。

二、实时信息展示

(一)监测结果

本次分析的监测时间为2024-08-26 至2024-11-24;查询的关键词为必须包含“AI复活”。在“闻海大数据平台”检索本主题,发现在观察日期内,“AI复活”这一话题影响力指数高达58.88,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高热度。

从传播数据方面来看,该主题所覆盖的信息量极为庞大,相关文章数量多达759,257篇。在社会大众层面,人们对AI复活的概念既充满好奇又存在担忧。一方面,人们期待借助AI复活技术实现与已故亲人的“重逢”,或者让历史名人以数字形式“重现”,为文化传承和教育带来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对于AI复活可能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如对逝者尊严的侵犯、对人类情感的冲击等,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在科研领域,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都在积极投入相关研究,探索AI复活技术的边界和应用潜力。产业界也看到了AI复活技术的商业价值,一些科技公司已经开始布局相关领域,试图将其应用于影视制作、虚拟人物创作、互动娱乐等产业。

(二)成因分析

“AI 复活”这一技术一经上市,引发了人们持续不断的热议与高度关注。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原因:

1.大众心理需求与情感寄托方面

人们内心深处一直有着对生命意义的执着探寻以及突破生死界限的渴望。例如音乐人包小柏的女儿意外去世,多年来他一直沉浸在悲伤之中,当听闻“AI 复活”技术可以通过收集孩子生前的影像、语音等资料,模拟出一个带有女儿特征的虚拟形象,仿佛能让她再次与女儿“对话”时,他对这项技术充满了期待,[1]也正是无数这样有着相似情感需求的人,使得大众因渴望在情感上延续与逝者的联系,而高度关注“AI 复活”,满足了人们长久以来对超越生死这一想法的心理寄托。

2.技术突破与数字化发展推动方面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 ChatGPT 为例,它能够生成逻辑连贯、表意清晰的文本内容,展示出了强大的语言处理能力,而这种技术的不断进步让“AI 复活”从幻想逐步走向现实。例如一些影视制作公司,开始尝试收集已故演员的过往表演素材,去打造虚拟的数字角色,让这些演员以一种新的形式“复活”在荧幕上,重现经典形象。

三、情感倾向分析

对 AI 复活话题网络言论分析表明,公众情感倾向分明:19.95% 持积极态度,期待其革新医疗、传承文化;1.89% 持消极态度,担忧伦理风险与社会负面影响;78.16% 的公众则较为审慎,选择观望。

积极情感占比19.95%反映出相当一部分民众对 AI 复活技术抱有期待与憧憬。例如,在医疗领域,人们期望 AI 复活技术能够突破传统医疗的局限,挖掘出前所未有的治疗模式与疾病预防策略。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积极支持者认为 AI 复活能够让古老的文化瑰宝以鲜活生动的形式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文化的脉络得以在数字时代永不停息地延续。

消极情感占比1.89%。伦理道德层面的忧虑首当其冲,AI 复活涉及到对人类生命与尊严的重新审视。一旦这项技术被恶意利用,是否会导致对逝者的不尊重,甚至引发社会伦理观念的混乱?比如,将已故名人的形象用于不恰当的商业宣传或娱乐恶搞,这无疑是对逝者及其家属情感的严重伤害。此外,人们还对技术滥用可能引发的社会负面影响心怀恐惧。倘若 AI 复活的个体或群体在社会中大规模出现,且其行为和决策不受有效监管,可能会导致社会秩序的失衡。

而占据主导地位的中性情感,比例高达 78.16%,这表明大部分公众在面对 AI 复活这一新兴且极具争议性的话题时,态度较为审慎。他们或许正在等待更多的科学研究成果来支撑对该技术的认知。这种观望态度也反映出公众对于复杂科技议题的理性思考和成熟应对,他们深知 AI 复活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科技单方面的突破,更需要在社会伦理、法律框架以及人类价值观的多维度审视下稳步前行。

四、未来展望

(一)技术发展趋势预测

基于目前的热度和发展态势,AI复活技术在未来可能会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首先,随着算力提升,AI复活的效果将更加逼真和精准,数字“复制品”将在外观、行为和情感等方面更加接近真实的人类或事物。其次,AI复活技术将与其他领域的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脑机接口(BCI)等,[2]为用户提供更加沉浸式和交互性的体验。例如,用户可能通过VR设备与AI复活的数字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然而,技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未来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可解释性、伦理道德规范的制定与实施等问题,都需要在技术发展的同时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社会影响评估与应对策略

AI复活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会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在积极方面,它可以为文化传承、教育、医疗等领域带来新的机遇和创新。例如,在教育领域,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直观的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果。然而,不可忽视的是,AI复活也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社会影响,如就业结构的改变、伦理道德观念的冲击、社会关系的重塑等。为了应对这些潜在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积极的应对策略。[3]政府应加强对AI复活技术的监管和立法工作,制定明确的伦理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确保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符合人类的利益和价值观。同时,加强公众教育和舆论引导,提高公众对AI复活技术的认知水平和风险意识,促进公众理性对待这一新技术。此外,科研机构和企业也应加强自律,积极开展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共同探讨如何在技术发展的同时,解决好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伟军,马诗浩,朱一萌,刘玲,叶建梅.AI搜索引擎拟人化与可解释性对心理健康信息搜索效果的影响[J].图书情报知识,1-12.

[2]蒋明敏,蒋悦.智媒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叙事的困境与突破[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9.

[3]王晓樱,杨逸夫,陈怡.在人工智能挑战中探寻应对之道[N].光明日报,   2025-03-27 (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