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品出发浅析留白对营造舞蹈意境的作用
王柯燃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省 济南市 250000
“留白”一词源于中国绘画,最初是陶彩和岩画中的一种表现方式,后来根据中国美术的发展与大众审美需求的变化,被传统绘画采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创作手法。
一、舞蹈中的“留白”特征及应用
留白的根本是凡事留有余地而生生不息。从艺术角度上说,留白就是以“空白”为载体进而渲染出美的意境地艺术。
(一)舞蹈中的“留白”特征
将“留白”运用到舞蹈中具有一定的抒情性。在叙事抒情类舞蹈剧目中,专门留有一部分留白可起到升华作品的作用,通过区别于作品高潮部分的丰满动作与激烈音乐,例如使用细节如眼神转变、手指延伸等慢动作和较为舒缓的转折音乐,以更加含蓄的方式去表达故事情节与抒发感情,可进一步提高观者对作品的理解与想象。
舞蹈作为肢体的艺术,无法通过语言去直抒胸臆,因此在舞蹈作品中可通过含蓄的留白的方式去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比如舞者在塑造一个等待出征爱人归家时的女子形象,设计留白可以通过朝固定方向原地不断张望、蹙眉低头,来充分表达内心的焦虑与期望,使其利用较少的动作元素去打动人心、抒发情意。
(二)“留白”利于舞台效果的形成
若想体现情绪的转换,在电影与文艺作品中,通常情况下为准确表现角色丰富的内心世界,会加旁白以表内心独白。而舞蹈作为非语言文字文化的肢体艺术,可使用简化动作的留白手法来表现剧情与情绪的转折,从而形成一定的舞台效果,合理恰当地利用留白也不会使观众的视觉效果受到破坏。
舞台效果的呈现离不开舞台空间的合理分配,舞台区域的划分必然影响舞台效果。人类的审美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新颖的技巧设计更能吸引并抓住人们眼球,并表现出深刻的舞蹈形态,“留白”技法的使用便能很好地抓住这一特点。舞蹈表演需要一定的舞台空间,在群舞编配中因为人数多,可以较容易地铺满舞台,给人以视觉上的平衡,而独舞空间利用上会相对困难一些。舞台前中后左右的调度对于完整独舞来说必不可少,但倘若一个舞者整个作品为了完成调度一直来回跑动,会显得十分混乱,观众也会产生审美疲劳,此时适当的留白则可以缓解这一弊端,忙乱中的一丝缓和,更有利于舞台效果的形成。
二、留白对意境营造的作用
何为意境?意境是意象有机结合成的一种境界,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唐代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是中国传统美学“意境”说的重要理论支撑。舞蹈的意境是指诗情画意的境界,诗情画意又因其内容的不同而风格基调各不相同。在舞蹈中,意境的营造有助于编导与演员、观者进行视觉上的沟通,在舞蹈创作中,留白手法的使用有利于编导打破创作瓶颈。
留白区别于有形的肢体动作,属于一种富含想象的空灵的境界,在无形中扩大观众的想象空间,使舞蹈更具实体化。留白是气韵的载体,恰到好处的留白可赋予作品生动感与透气感,从而形成一定的诗意空间。
(一)“留白”利于生成意象
袁禾教授的《中国舞蹈意象论》中提到:“舞蹈既然是通过想象、利用动态形象来揭示人类情感,叙事拙于抒情、写意优于写实,而在作品中留下‘未定点’和‘意义空白’,这也正是意向艺术的追求所在。”留白本身源自中国绘画“景愈藏而境愈大、意愈深”,其目的就是要留给人们想象、回味的余地,舞蹈中的留白也是这个道理。
平心在《舞蹈心理学》的“舞蹈意象与艺术想象”一章中说道:舞蹈空间意向创造需要“景中生情,情中含景”,只有在情景交融的情况下,舞蹈才可能产生深远的意境。艺术美产生于这个表象与意向之间的心理距离,客观现实与审美理想之间的艺术距离,人脑通过艺术想象对接近客观现实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作出新的艺术印象。
艺术的本质是想象,想象的本质是心理空间和心理时间。在舞蹈作品创作中留给观众足够的想象时间和空间,才能更好的生成意象从而营造意境。
(二)“留白”利于营造意境
“留白”主要职能之一就是营造意境,营造意境的方式有很多种,舞台作品用留白方式营造出的意境主要体现在舞蹈肢体语言的约束,以及空间调度繁简得体的处理。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创作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代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舞蹈作品中通过慢动作、声音静止、空间调度静止等留白方式来放缓发展,将观众的视觉重心放在抒情片段的渲染和扩展表意上。
舞蹈意境营造方式主要通过动作语汇、音乐效果、舞台舞美和服道化的加持,隐喻地传递出编导想表达的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具有“意会性”的特征。编导在进行舞蹈创作时运用多元化的创作方式,例如吸收美术绘画、影视剧、舞台剧的优秀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提升作品的高度与意义。结构和画面是意境营造的重要方式,关系着意境效果的呈现,也直接影响着舞台效果和情感传达,决定了观众的审美感知与情感体验。留白技法的运用恰好构成了叙事类舞蹈的完整性与抒情性,更加丰富了角色的形象感。
(三)《阮玲玉》“留白”部分营造的意境
在文学艺术上的意象解释是指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的东西。前文说到“意境是意向有机结合成的一种意境”,而本人理解心象就是内心意象,相当于演员大脑中构思出的艺术形象。焦菊隐说过;“从外到内,再从内到外,先培育出一个心象来,再深入找其他感情的基础。”只有演员自身形成了某种心象,才能由内而外的表现意向从而营造意境。
舞蹈意境的营造离不开动作语汇和创造的情景,作品《阮玲玉》通过形象化留白运用,将观众引到联想的空间,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而运用留白手法来营造意境又有多种方式。
1.在“形象”上营造意境
顾名思义,“形象”是舞蹈演员所塑造出的人物。在舞蹈中若想表现一个兴高采烈的乐观形象,可以通过大开大合、节奏较快较满地动作去填充,通过灵动的外部特征以及服道化的加持去塑造符合的人物形象。而《阮玲玉》中所塑造的就是一个内心痛苦压抑、外在软弱退缩的悲观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可以通过人物内心的独白去描绘抒发,而在肢体艺术的舞蹈中,留白的设计可以表现剧情的发展和阮玲玉内心情感的转换,从而生动地演绎角色的悲怆与隐忍,使观众感同身受回味无穷。
2.在“情感”上营造意境
情是舞蹈最初的动力,在舞蹈开始舞者就应将情绪注入其中。在舞蹈作品中,人物若不带感情就无法塑造鲜活的形象,也无法感动观众产生共鸣,更不能创造意境美。
情从何而来呢?在舞蹈《阮玲玉》的留白部分,最终向命运屈服的阮玲玉不再拥有任何希望,她游走在精神崩溃的边缘,神情涣散地将报纸一片片塞进嘴里,将结局充盈了一种濒临死亡的氛围。留白部分的情感流露循序渐进,通过前段大量的铺垫,最后随着音乐的减弱终止而全部倾出,给观众强烈的内心冲击。情感与留白的结合,饱含编导与舞者真挚的情感,为创造悲剧意境埋下了种子。
参考文献:
[1张栗娜,李丹丹.“留白”与舞蹈意境的生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05):10-13.
[2]田奋颖.舞美在舞台表演中的重要作用——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例[J].艺术品鉴,2022(15):97-99.
[3]薛实夫.舞蹈表演中关于“意境”的表达[J].艺术大观,2022,No.138(30):79-81.
[4]平心.舞蹈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5]杨行.叙事舞蹈作品中意境营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