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校社协同的农村小学三年级班级管理策略研究
基于家校社协同的农村小学三年级班级管理策略研究阿依热扎
四川省凉山州甘洛县普昌镇石海小学校 616858
摘要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小学三年级作为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其班级管理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以农村小学三年级班级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当前家校社协同参与班级管理的现状,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提出针对性的协同管理策略,旨在为提升农村小学三年级班级管理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 :家校社协同;农村小学;三年级;班级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明确了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中的责任与义务,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法律保障。农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整体提升。小学三年级是学生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学习难度加大,行为习惯也处于易塑阶段,此时的班级管理质量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然而,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教育观念、社会资源分布等因素影响,农村小学三年级班级管理中家校社协同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管理效果不佳,亟需探索科学有效的协同管理路径。
二、农村小学三年级班级管理家校社协同现状
(一)学校主导的管理模式成为主流
当前,农村小学三年级班级管理主要以学校和班主任为核心,班主任承担着班级管理的绝大部分职责,包括学生的学习监督、行为规范引导、班级活动组织等。学校会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发放告家长书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但沟通内容多围绕学生的学习成绩展开,对学生的品德养成、心理状态等方面关注较少。在与社会协同方面,部分农村小学会偶尔邀请当地村干部或返乡大学生开展讲座,但此类活动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社会资源未能深度融入班级管理。
(二)家长参与呈现 “被动化” 与 “碎片化” 特征
在农村地区,由于多数家长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比例较高,导致部分家庭存在 “监护缺失” 或 “监护弱化” 的情况,家长难以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即使是留在农村的家长,受教育水平和教育观念的限制,对班级管理的参与多处于被动状态,通常是在班主任的要求下才配合完成相关工作,如签字、填写资料等,缺乏对班级事务的主动关注和参与热情。此外,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形式较为单一,多集中在协助学校完成学生的作业检查、安全接送等基础事务,参与内容碎片化,未能形成与学校、社会的有效协同。
(三)社会资源参与度低且协同机制不完善
农村地区的社会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且资源分布较为分散,难以与学校形成稳定的协同合作关系。当地的文化站、乡村书屋、农业合作社等社会资源,很少主动与农村小学对接开展班级管理相关活动。同时,农村小学与社会机构之间缺乏明确的协同机制,双方在合作目标、合作内容、责任分工等方面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导致社会资源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未能为农村小学三年级班级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
三、农村小学三年级班级管理家校社协同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参与能力不足
部分农村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以成绩衡量教育效果,忽视学生品德、兴趣和身心健康。参与班级管理时,更关注分数,对品德、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使家庭与学校教育目标有偏差,难形成育人合力。
一方面,农村家长教育水平低,对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了解少,指导学生学习和习惯养成能力不足,难提供家庭支持;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工作忙或缺乏参与意识,对班级管理政策、活动了解不及时,难主动参与决策实施,家庭协同管理作用被弱化。
(二)学校协同意识薄弱、沟通机制不畅
部分农村小学未充分认识家校社协同育人重要性,将班级管理视为内部事务,缺乏协同意识。制定管理计划时少征求意见,未调动家庭和社会积极性。对班主任协同管理能力培训少,协同效果不佳。
农村小学与家长、社会沟通渠道单一,依赖传统方式,频率低且信息传递不及时。沟通多为单向告知,缺乏互动,意见难反馈。部分家长使用智能手机能力有限,线上沟通时接收信息不及时,加剧沟通不畅。
(三)社会资源匮乏、协同动力不足
农村社会教育资源短缺,现有资源多服务乡村经济或成人生活,缺乏针对小学生的教育内容。小学对社会资源挖掘利用不充分,未转化为班级管理支持,社会资源价值难实现。
因缺乏政策支持和利益驱动,农村社会机构参与班级管理积极性不高,认为是额外负担,且缺乏人才和资源,难满足需求。小学与社会机构缺乏长期合作机制,多为临时活动,难形成持续协同效应,社会协同管理作用难持续发挥。
四、基于家校社协同的农村小学三年级班级管理策略
(一)家庭提升家长教育素养与参与能力
学校联合当地教育部门、妇联等机构,定期组织农村家长培训,内容涵盖现代教育理念等。通过多种形式,助家长更新观念,认识全面发展和家校社协同管理的意义。针对留守儿童监护人开展专项培训,确保家庭在协同管理中不缺位。
学校为家长搭建多样化参与平台,如成立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参与班级事务,使其从“被动配合者”变为“主动参与者”。组织家长志愿者队伍,鼓励参与班级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及时传递信息、解答疑问,确保家长有效参与。
(二)学校强化协同意识与完善沟通机制
农村小学树立“大教育”理念,将协同管理纳入发展规划。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升协同管理能力。建立协同管理领导小组,明确职责,统筹资源,制定方案,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学校构建“线上 + 线下”沟通体系,线上推送信息、设置留言板块,线下开展家长会等活动,与家长深入交流,探讨管理策略。与社会机构建立定期沟通机制,明确合作目标与责任,精准对接需求。
(三)社会整合资源与激发协同动力
农村小学联合当地政府等挖掘本土资源,结合班级管理需求。如利用文化站开展活动、依托合作社组织实践、邀请企业家等开展讲座,为班级管理提供社会支持。
当地政府出台政策鼓励社会机构参与,给予优惠和支持,建立评价机制表彰奖励。农村小学与社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激发协同动力。
总结
本文通过对农村小学三年级班级管理家校社协同现状的分析,找出了家庭层面教育观念落后、参与能力不足,学校层面协同意识薄弱、沟通机制不畅,社会层面资源匮乏、协同动力不足等问题,并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提出了针对性的协同管理策略。研究表明,只有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协同管理机制,整合三方资源,才能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有效提升农村小学三年级班级管理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0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Z].2015.
[02]李明。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的困境与对策 [J]. 基础教育研究,2022 (10):86-88.
[03]王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与学校协同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 教育探索,2021 (5):45-48.
[04]张莉。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 以农村小学为例 [J]. 中国教育学刊,2020 (S1):123-124.
[05]陈洁。农村小学三年级班级管理中家校合作的现状与策略 [J]. 当代教育论坛,2019 (3):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