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
李青林
菏泽市东明县陆圈镇中心小学
引言:随着新课程标准实施小学数学教学面临转型升级重要契机,大单元教学作为整体性教学策略强调知识点间内在联系,突破传统教学碎片化现象。探究基于新课标要求从教学设计、资源整合与评价转变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路径,期望能够构建更为科学合理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借鉴。
一、大单元教学设计,课标理念融入
大单元教学设计先要立足新课标理念强调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师需充分理解课程标准中关于数学核心素养提出要求,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方面能力培养,这些核心素养不能通过割裂知识点教学获得,而应在完整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逐步形成。设计大单元教学方案时教师须通盘考虑单元内容主题,寻找知识点间内在逻辑关联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完整认知结构,例如在分数大单元教学中应当将分数认识、分数大小比较等内容有机整合,设计螺旋上升学习路径,让学生感受分数概念演进与分数运算规律间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
课标理念融入还体现在教学目标设定与内容组织方面,教师需打破传统按章节授课模式根据学生认知规律与数学内容特点,重组教学内容形成大单元教学结构,这种结构应突显主干知识,凸显学科本质重视知识间联系。在目标设定上教师不仅关注知识技能掌握,更要关注学科思维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如在统计与概率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数据收集、整理等内容贯通设计,引导学生开展小型统计调查项目培养学生数据分析意识与实践能力,同时渗透数学应用价值与科学思维方法。这种教学设计方式能使学生在完整问题情境中理解知识间联系形成系统思维,从而实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二、大单元资源整合,教学模式创新
大单元教学资源整合需立足学科特点着眼学习主体认知规律,教师应超越教材限制积极寻找学科内外联系,充分挖掘数学与日常生活实际、科技发展、其他学科间深层联系。资源整合应服务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形成,建立知识间内在逻辑关联,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情境创设、问题驱动等方式,将分散知识点贯通成完整知识体系。优质资源包括实物教具、数字媒体等,通过科学整合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感受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模式创新则体现在打破传统章节教学局限,构建结构化学习框架上。采用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转变传统灌输模式,教师引导角色变化为学习促进者,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组织有效讨论并精心安排探究活动,激发学习主动性与思维深度。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将其纳入运算与应用大单元中进行整体规划,先构建真实购物情境如超市购物节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小数乘法应用场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收集超市商品价格表设计购物清单,计算总花费感受小数乘法实际意义。接着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小数乘法计算方法,将新知识与已学整数乘法建立联系:先按整数相乘再根据因数小数点位数确定积小数点位置。教师还应当引入估算策略,让学生通过四舍五入估算结果合理性培养数感,在此基础上设计探究任务,如“同样价格商品买几件最划算”问题,引导学生应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大单元评价转变,学生能力提升
大单元评价转变核心在于突破传统单一结果评价局限,构建多元立体评价体系,新课标背景下评价不再仅关注学生考试分数,而应聚焦学习全过程与核心素养形成轨迹。评价主体需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外还应包括学生自评、互评与家长参与评价,形成多方协同机制,评价内容需全面化关注知识掌握程度、思维方式形成等方面。评价方式需多样化,可以采用观察记录、作业设计等多种形式捕捉学习过程中关键变化,大单元评价设计应贯穿课前诊断、课中调整、课后反馈全过程,形成评—教—学一体化格局。课前通过前测了解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课中通过即时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课后通过综合性任务考查学生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这种评价方式转变不仅提供了更全面客观评估依据,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元认知水平提升,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习工具而非单纯甄别手段。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万以内加法和减法(一)为例,教师应当将其整合入运算与问题解决大单元进行整体评价设计,评价实施前教师先通过趣味测试了解学生已掌握百内加减计算与数感发展状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系列小任务观察记录学生计算策略选择,如通过购物游戏情境观察学生是否能灵活运用凑整、分解等策略进行加减计算,通过小小银行家活动评价学生处理生活中加减问题能力,通过数学日记记录了解学生对计算原理理解程度。在技能训练环节教师设计梯度作业,不同学生挑战不同难度任务,既保证基础计算能力培养又满足学习能力强学生发展需求,单元结束时教师组织数学集市综合性评价活动,学生分组设计摊位解决涉及万以内加减实际问题,如制定旅游方案计算花费、设计购物清单比较不同方案等。评价标准突破计算正确与否单一维度,增加解决问题思路多样性、方法选择合理性等评价指标。通过这种多元评价方式教师不仅获取学生计算能力发展信息,更能全面了解学生数感发展、思维方式形成与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状况,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双重目标从而推动大单元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结论: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应紧密结合课标理念,从教学设计、资源整合与评价转变三个维度系统推进,大单元教学设计需构建知识网络注重学科思维培养,资源整合与教学模式创新应强调情境创设与问题解决,评价方式转变则需关注过程性评价与多元化评估。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克服传统教学碎片化问题,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知识体系与核心素养。未来应当进一步探索不同学段、不同内容大单元教学实施策略,深化课程整合路径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更多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苏新华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探微 [J]. 当代教研论丛 , 2024, 10(7):57-60.DOI:10.3969/j.issn.2095-6517.2024.07.015.
[2] 林恩.”新课标 +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微[J]. 学苑教育,2024(7):19-21.
[3] 王丽梅 .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 [J]. 教育界 ,2023(32):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