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路径

作者

刘田田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白彦镇中心小学273313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关键能力,其中数学量感是小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所谓量感,主要是指个体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如时间、体积、面积、长度、质量、速度等)及其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量感的培养与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发展紧密相连。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量感;培养路径

引言

在现有教育体制中,核心素养已成为评价教育水准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指标,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这一需求尤为突出。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还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和创新技能。其中,量感这一基本且关键的数学素养,对学生的数量感知、度量理解及其相互关系的敏锐把握至关重要,它架起了抽象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现象之间的桥梁。

1培养学生量感的意义和价值

1.1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能

教师需强化学生量感培养,使学生更易领悟数学概念,降低对抽象符号及公式的依赖,转而通过直观感受和实际操作来掌握数学知识。当学生将数量关系与日常生活相融合,学习过程将更加生动有趣,进而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教师强化学生量感,也有助于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迅速捕捉关键信息,为构建解题思路提供帮助,缩短问题解决时间,有效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1.2增强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教师对学生量感的培养对形成稳固的数学思维至关重要,这成为他们在面对难题时迅速制定高效策略的关键。教师通过组织实物操作、比较估算等活动,使学生积累大量量感经验,从而逐步从直观思维转向抽象思维,为掌握抽象数学概念打下基础。同时,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进行量的对比、分析和推理,能有效提升逻辑思维和激发创新思维,进而能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探索多种解决方案。

2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路径

2.1仔细阅读教材,增强量感认知

数学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掌握教材的编排特点,增强自身的量感认知。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更有效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1)理解教材内容的连贯性,拓宽视野。小学数学教材依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教师需从教材编排特点出发,明确计量知识在教材中的分布,并进行全面梳理。通过梳理教材内容,可以发现量感培养涉及空间量感、角度量感、时间量感、轻重量感等方面。这有助于教师把握教材各册次的量感培养重点,调动学生已有的量感经验,实现量感的有效培养。因此,教师需从整体上把握计量内容的特点,注重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量感,推动量感的形成与发展。(2)理解计量单位的关联性,深化理解。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多种计量单位,但这些单位并非一次性呈现,而是根据学生认知规律逐步引入。因此,教师不能仅限于单节课的教学内容,而应根据教学需求,适当扩展计量单位的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课堂上,教师应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单位量的概念。通过单位量的叠加,使学生从感知量过渡到量感的形成。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等环节,感受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单位量的概念。

2.2让学生在量化物体活动中发展量感

起初,教师需构建贴近生活的场景,将数学的抽象概念与学生的日常经验相融合,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经验的实践活动,如测量、比较、估算等,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量变化与关系,逐步形成对“量”的直观感知和量化处理能力。接着,教师应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教具或使用数字技术工具,直观地观察小数、分数等概念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提升其量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此外,教师应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测量等活动,促进学生交流和思维碰撞,深化他们对量的多角度理解。最后,教师应及时提供反馈,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学生的量感表现,指出改进方向,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量化思维过程,逐步提高他们的量化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2.3引导反思与探究,增强量感认知

学习经验是学生量感培养的基础。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探究和交流,以提升学生的量感。(1)回顾学习历程,丰富量感积累。量感是对物体量的直观感受,需通过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逐步积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为后续学习积累经验。例如,在“千米和吨的认识”教学中,千米和吨作为较大的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学生已有一定认知。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计量单位,探讨其对学习千米和吨的启示,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不同计量单位的需求和关联。这种教学方式既关注学生量感形成过程,又促进学生量感发展。(2)探究单位关联,构建量感体系。量感培养需要积极思考和计量单位间关联的探究。这有助于完善量感体系,提高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深度。例如,在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观察1平方米的正方形,思考其中包含哪些计量单位?这些单位间有何联系?”通过学生讨论和交流,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单位间转化过程,深化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知,有效培养量感。

2.4活动体验,量感外显

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通过模仿和训练来积累知识。教师在量感培养方面,可以组织体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将抽象的量感具体化,并从内化到外显。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在探索、实践、交流中的体验。量感培养应融入“观察、触摸、测量、绘画、比较、描述”等环节,激发学生感官参与,体验量感形成过程。例如,在讲解面积时,教师可设计探究活动:首先,让学生观察、触摸平面,描述“面”的特征,感知面积概念。其次,让学生绘制或摆放图形,通过操作体会面积变化,总结规律。最后,通过操作和对比,帮助学生区分面积和长度概念,深化对面积的理解,增强量感培养的科学性。小学数学量感培养涉及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等可测概念。

结语

量感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步让学生掌握“量感”,让学生能够在脑中对各个物品的长度、宽度、重量有一定的概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简化自己的物体衡量步骤,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量感表述,从而方便学生的生活。

参考文献

[2]李军.对小学数学量感教学的思考[J].山东教育,2022(41):21-22.

[3]王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之我见[J].小学教学参考,2022(35):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