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设计与仿真

作者

崔保剑

370305198308112411

一、引言

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整合电机、控制器、传动部件,承担 “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的核心功能,其性能直接决定车辆加速能力、续航里程与故障率。传统驱动系统设计存在明显局限:一是效率适配差,针对单一工况(如匀速行驶)设计的系统,在复杂工况(如急加速、爬坡)下效率骤降,增加能耗;二是可靠性设计不足,未充分考虑车辆行驶中的振动、温度波动对系统部件的影响,易出现控制器故障、电机过热等问题;三是仿真验证薄弱,仅通过静态仿真验证局部性能,未结合实际行驶工况开展动态仿真,导致设计方案落地后需反复调整。

随着新能源汽车对 “长续航、高安全、快响应” 需求提升,传统设计模式已无法满足。因此,研究电机驱动系统的科学设计与精准仿真方法,对提升车辆综合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设计核心需求与问题

2.1 核心设计需求

系统设计需满足三方面核心需求:一是效率需求,在全工况(匀速、加速、减速、爬坡)下保持高转化效率(如常用工况效率 ⩾90% ),降低能耗以延长续航;二是动力需求,满足车辆加速性能(如 0-100 公里 / 小时加速时间)与爬坡能力,同时确保低速大扭矩、高速高功率的平滑切换;三是可靠性需求,适应车辆行驶中的恶劣环境(如 至 85℃温度范围、颠簸振动),确保系统寿命与车辆生命周期匹配(如 ⩾8 年 / 15 万公里)。

2.2 核心设计问题

当前系统设计面临三方面难题:一是多工况效率平衡难,低速大扭矩与高速高功率工况对电机绕组、控制器拓扑的需求矛盾,单一设计难以适配全工况效率;二是热管理设计不足,电机运行中产生的铜损、铁损,控制器功率器件发热,易导致局部过热,影响系统性能与寿命;三是仿真与实际脱节,传统仿真仅验证电机稳态性能,未模拟车辆行驶中的动态负载(如路况变化导致的扭矩波动),仿真结果无法精准指导实际设计。

三、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关键模块设计

3.1 电机选型与结构设计

电机是系统动力输出的核心,设计需聚焦适配性:一是类型选型,根据车辆定位选择适配电机类型 —— 家用轿车侧重效率与静音,选择永磁同步电机;商用车侧重可靠性与成本,选择异步电机;二是结构优化,针对电机铁芯、绕组设计,采用薄硅钢片降低铁损,优化绕组绕制方式减少铜损;同时设计轻量化外壳,在满足强度需求的前提下降低系统重量;三是冷却结构设计,采用液冷或油冷方式,在电机定子、转子关键发热部位设置冷却通道,确保热量快速导出。

3.2 控制器设计

控制器负责电机运行的指令生成与功率调节,设计需兼顾响应与安全:一是拓扑结构选择,采用三相桥式拓扑提升功率密度,同时集成预充电、能量回收模块,实现制动时电能回馈;二是器件选型与保护,选择耐高压、耐高温的功率器件(如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同时设计过流、过压、过温保护逻辑,当系统参数超限时自动切断功率输出;三是控制算法优化,采用矢量控制算法实现扭矩、转速的精准调节,同时加入自适应补偿模块,应对负载波动导致的转速偏差。

3.3 传动与匹配设计

传动部件负责电机动力向车轮的传递,设计需保障效率与平顺:一是传动比优化,根据车辆动力需求与电机特性,确定最优传动比,平衡低速扭矩与高速效率;二是减振结构设计,在电机与传动部件连接处加装减振元件,减少车辆行驶振动对电机的影响;三是系统匹配,确保电机、控制器、传动部件的参数匹配(如电机输出扭矩与传动承载能力匹配),避免局部部件过载。

四、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仿真优化策略

4.1 多工况动态仿真

模拟实际行驶场景验证系统性能:一是工况模型构建,搭建典型行驶工况模型(如城市拥堵工况、高速巡航工况、山路爬坡工况),输入不同工况下的扭矩、转速需求;二是系统动态响应仿真,通过仿真软件模拟电机在不同工况下的转速变化、扭矩输出,控制器的指令响应速度,分析系统在急加速、急减速时的动态性能;三是效率映射仿真,绘制全工况效率图谱,识别效率低于 85% 的工况区间,针对性优化电机绕组、控制器算法,提升低效率区间的转化效率。

4.2 热仿真与可靠性验证

通过热仿真提升系统可靠性:一是热场分布仿真,建立电机、控制器的三维热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的温度分布,识别局部过热区域(如电机绕组端部、控制器功率器件);二是热耦合仿真,结合车辆行驶中的环境温度、冷却系统散热能力,仿真长时间高负荷工况(如连续爬坡)下的系统温度变化,验证冷却结构是否满足散热需求;三是振动可靠性仿真,输入车辆行驶中的振动参数(如颠簸路面的振动加速度),仿真电机、控制器部件的振动应力,验证结构强度是否满足寿命需求。

4.3 仿真与设计迭代优化

建立 “仿真 - 优化 - 再仿真” 的迭代机制:一是仿真结果分析,对比仿真数据与设计目标(如效率、温度、响应速度),定位未达标的模块(如控制器响应滞后、电机过热);二是设计参数调整,针对问题模块优化参数(如调整控制器算法参数、修改电机冷却通道结构);三是二次仿真验证,将调整后的设计方案重新代入仿真模型,验证优化效果,直至所有指标满足设计需求,避免实际生产中的反复试错。

五、结论

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设计与仿真需通过多模块协同设计、多工况仿真验证,解决传统设计效率低、可靠性差、仿真脱节的问题,提升系统综合性能。当前设计仍面临极端工况下效率适配难、热管理与轻量化平衡难、动态仿真精度不足等挑战。

未来,需进一步研发多工况自适应控制算法,提升系统全工况效率;探索新型轻量化、高导热材料,平衡系统重量与散热性能;推动仿真软件与实车测试数据的融合,提升仿真精度;同时建立系统设计标准(如部件参数匹配标准、仿真验证流程标准),为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规模化、高质量化生产提供支撑,最终构建 “高效、可靠、精准” 的设计与仿真体系。

参考文献

[1] 唐赛 . 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硬件在环测试系统设计与开发 [D]. 河北 :河北工业大学 ,2023.

[2] 时培磊 , 时培成 . 二级减速式轮边驱动系统设计与仿真 [J].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9(1):72-77. DOI:10.3969/j.issn.1674-8085.2018.01.015.

[3] 杨永涛 . 基于高强度电工钢的新能源汽车电机设计研究 [J]. 汽车知识 ,2025,25(3):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