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上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的几点思考

作者

高书彦 居云飞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云南省临沧市 677000

[摘 要]上好思政课,事关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上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事关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养成。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需要把中华民族团结发展的历史史实和现实实践结合起来,需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需要把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结合起来,需要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教育结合起来,需要加强教学和科研的相辅相成,进而持续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教学质量,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大学生;教学质量

当今世界是一个民族的大千世界,有3000多个民族林立并存。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融入世界,世界也在不断接纳中国。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生力军,更好地认识多元文化并存、多种宗教共处的大千世界,掌握良好的跨文化理解、沟通和交流能力,在“互为他者”的世界体系中提倡“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作为迅速崛起的中国国民必备的素养。同时,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们各项事业胜利的保障。引导各族群众尤其是青年大学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实际相结合,对新时代民族工作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推向了新的高度,为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指明了方向。

2021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切实做好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加强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求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各级各类教育全过程,教育引导各族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自觉投身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实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列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彰显了党中央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重视。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面临更多新形势新特点,迫切需要强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使其形式更为多样,教育内容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上好思政课,事关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上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事关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养成。

通过调查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教学存在以下不足。

一、教学形式单一

高校在民族观教育方面,虽然开设了民族理论课程,但教育形式也较为单一,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和互动交流环节,更缺少直观的沉浸式体验的VR场景设置,难以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及身临其境的沉浸感。

二、实践机会不足

大学生参与民族实践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虽然部分学生参加过其他民族的活动,如泼水节、火把节等,但整体参与度不高,且活动形式较为简单,缺乏深度体验和交流。这使得大学生对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三、育人平台缺乏

各高校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平台和线上育人平台缺少,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第二课堂教学部分不足,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线上平台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部分少之又少。

四、第三方教育不足

部分家庭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存在偏差,甚至存在一些错误的民族观念,对大学生的民族观产生不良影响。社会舆论方面,虽然主流媒体对民族团结的宣传较为积极,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意识形态的渗透使得现实和网络上仍存在一些负面言论和错误观点,对大学生的民族观产生干扰。

如何上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笔者如下几点思考。

一、把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到现在、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经历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实践,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提供了无比生动的光辉史实,要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讲清楚讲明白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主线,以史论今,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各族儿女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的光辉实践,在纵向对比中凸显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二、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

上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缺一不可,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缺一不可,要把课堂教学的谆谆教导和课外实践的躬行历练结合起来,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组织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所思所悟,利用第二课堂、“三下乡”等活动,到民族地区支教支边,亲身体悟“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伟大奋斗史,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帮助大学生实现从情感认知到实践自觉的跨越。

三、把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要善于运用线上教学资源和教学案例,丰富线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有能力的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对接教学资源更为集中更为聚焦的国家大型专门场馆等,以VR沉浸式教学等智能化手段,增强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感,使其更加直观的感受。亦可开发“石榴籽”APP等,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和青年获得感。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加强互联网治理,谨防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入侵,形成网上网下同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局面。

四、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的教育联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青年大学生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父母要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传统美德,以千千万万个各族家庭和家风汇集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提供有力支持。

五、需要加强教学和科研的相辅相成,

教学与科研相长,要注重用科研反哺教学,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的研究,聚焦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内容,加强学理性研究,编写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辅助读物,找准课程与大学生的思想共鸣点,用鲜活的语言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华儿女的故事。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各族儿女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的光辉实践也成为其他多民族国家处理自身民族问题的重要借鉴。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欧美霸权主义国家妄图利用其主导的话语体系,丑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光辉形象,削弱中国道路中国之治的伟大成就,并以此阻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以我为主导力量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华儿女的故事,理所当然的纳入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内容之中。 这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针对国际舆论斗争形势的变化而呈现出的新特点。由此可见,继续强化深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教学效果更为迫切更为需要。

上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从课程建设、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助力他们树立正确民族观,增进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不仅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更能在长远意义上促进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因此,高校和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实施,上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内容,确保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为培养具有正确民族观的新时代大学生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四、五卷.2014-2025

[2]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

[3] 王喆 蔡珂.民族议题的国际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话语叙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J]. 民族学论丛 . 2024 (03).

[4] 高金萍 李庆豪.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三重逻辑[J].中国高等教育 . 2022 (18).

[5] 武汉理工大学. “四精”铸牢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高校思政,-2024.

[6] 王瑜. 培育一颗颗团结奋斗的“石榴籽”[N]. 光明日报,2022-12-06.

[7] 云南民大附中. “五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民族教育研究,-2024.

[8] 王鉴,秦积翠,栾小芳,关莹.解读中国多元文化教育-《贵州民族研究》-2007(2)

[9] 罗树杰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简论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6)

[10] 韦成功(导师:戴钢书).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4(3)

[11]  刘倩(导师:海路).北京市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研究 .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20(6)

本文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项目编号YB2020011;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边境国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项目编号2023J1266。

高书彦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讲师。

居云飞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