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有害生物防治措施

作者

陈红

温宿县林业和草原局 新疆阿克苏 843100

摘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维持生态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对林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影响森林植被和林木种苗的正常成长,破坏生态平衡,需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基于此,本文将探讨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及危害,结合当前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对策,希望能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水平,为林业产业稳定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有害生物;防治

引言

有害生物的存在会给森林生态平衡带来极大的威胁,同时也给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造成了巨大阻碍。当前,林业生态环境中有害生物种类多,繁殖速度快,使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难度较大,对林业资源和生态安全构成了潜在风险。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推动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发展[1]。

1.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及危害

1.1常见有害生物种类

(1)森林虫害

新疆主要林木害虫有春尺蠖、杨梦尼夜蛾、黄斑星天牛等。春尺蠖的幼虫生长速度较快,对新疆地区种植的杨树和榆树造成的危害极大,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树叶啃食殆尽,阻碍林木的光合作用。杨梦尼夜蛾会导致大片杨树叶受损,影响到树木生长。黄斑星天牛幼虫会啃食新疆杨、箭杆杨的树干,造成林木营养物质传输受阻,导致林木枯死。

(2)森林病害

新疆的森林病害以杨树腐烂病和白粉病为主。新疆干旱多风地区杨树腐烂病极易发生,给林木的正常生长带来极大的危害。白粉病大多发生在果树和阔叶树种上,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光合效率下降,从而对果实的产量与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3)森林害鼠

新疆主要的林区害鼠为子午沙鼠和大沙鼠。子午沙鼠以梭梭、沙棘等沙生植物为主要食物,在荒漠边缘和绿洲过渡区均有大量分布,严重损害了当地的防风固沙植被,降低了其生态保护作用。沙鼠以沙拐枣、红柳等为主要食物,常在其根部附近打洞,破坏其根系,造成植被枯死,对沙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威胁。

1.2危害表现

一是对林木生长产生影响,虫害春尺蠖、杨梦尼夜蛾会啃食树叶,导致树木成长缓慢。病害如杨树腐烂病会影响树木组织,影响光合作用,阻碍营养物质的吸收与运输,导致树木干枯。害鼠会啃食林木的根系,给树木吸收功能造成损害,使其难以正常成长,甚至导致死亡。二是会破坏生态系统,黄斑星天牛大量繁殖减少杨树数量,破坏生物栖息地,影响生物多样性。害鼠破坏沙生植物,影响沙漠生态系统的防风固沙能力,引发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三是带来经济损失,受有害生物影响的树木,其产量、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而使其经济价值下降;由于有效防治病虫害,又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林业生产成本大大提高[2]。

2.当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

新疆地域十分辽阔,林区分布较为广泛且地形复杂。部分地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方法比较落后,主要依靠人工巡查的方式进行,存在着效率低下、准确率不高等问题。例如阿尔泰山林区地形崎岖,人工巡查难度较大且范围有限,难以发现有害生物的踪迹。由于监控网点分布不够合理,无法对林区进行全方位的监控,某些害虫在早期很难被发现。同时,由于缺乏对监控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导致虫害的发展趋势不能得到精确的预测,无法对害虫的防控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预警信息。

2.2防治技术水平有限

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上,新疆部分地方仍过分依赖使用化学农药,长期大量的化学农药的施用,既污染了生态环境,又容易诱发害虫的抗药性,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带来困难。同时,由于缺少专门的技术人才和与之相配套的装备,先进的防治技术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出现病虫害时无法采取专业的防治措施。

2.3防治资金投入不足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新疆部分地区的林业部门缺少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对防治工作的资金和资源投入有限。由于资金短缺,防治设备老化,更新不及时,不能适应大面积防治工作的需要,很难有效遏制有害生物种类增加的趋势。另外,由于资金支持力度的不足,防治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与应用也受到很大的限制。

2.4部门协作与宣传教育不到位

新疆林业生态环境中的有害生物防治涉及多个部门,如林业、农业和环保等,然而,当前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并不完善,信息沟通不畅,在工作中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不利于形成有效的防治合力。另外,由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宣传教育不到位,广大林农和社会公众对有害生物的危害认知度不够,缺少参与有害生物防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有害生物防治的新观点与措施

3.1构建智能化监测预警体系

结合新疆实际,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通过在林区中布设多个传感器节点,对温度、湿度、光照等林木生长环境信息进行实时监测,获取林区内有害生物的数量和危害程度。利用物联网技术将监测数据传送至数据中心,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对监测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实现有害生物的动态预报,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比如,在大面积林区中应用卫星遥感技术,迅速识别出其中的异常区域,并通过无人机进行低空巡逻,实现对可疑有害生物的精确定位与细致调查,从而提高监测的效率与精度。

3.2推广绿色综合防治技术

第一,强化生物防治。加强对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防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通过培育和释放周氏啮小蜂来防治杨梦尼夜蛾;利用花绒寄甲来防治黄斑星天牛。此外,还应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可以在塔里木河流域培育沙棘、沙枣等植物,创造出有利于鸟类等有益生物栖息繁殖的良好条件,增强自然界对害虫的防治能力。第二,优化物理防治。在新疆积极推广使用物理防治技术,如灯光诱捕、性信息素诱捕和树干涂白等。在林区设置黑光灯、频振式灭蚊灯,并用性信息素诱捕有害生物,并扰乱它们的交配与繁殖。树干涂白不但可以阻止害虫的繁殖,而且可以保温,防止日灼。第三,科学合理使用化学防治。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应采取科学、合理的化学防治措施,但应严格控制其用量和使用范围,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同时要遵守安全用药的原则。为降低环境污染,应大力推广应用微胶囊剂和水分散粒剂等环保型新剂型。同时,还应加大对农药使用的监督力度,杜绝滥用农药的行为。

3.3加大资金投入与管理

新疆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增加有害生物防治相关工作资金的投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确保资金按时、足额地发放。投入的资金主要集中在防治装备的购置与更新、防治药剂的储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科研项目的实施上。同时,要强化对防治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完善经费的运用与管理体系,保证经费的合理、有效利用。此外,还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林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有害生物防治,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增强防治效果[3]。

结论

总的来说,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关乎林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稳定。相关部门应意识到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探索新的防治理念和方法,减少林区有害生物灾害的发生,不断提高有害生物防治水平。

参考文献

[1]邵解青.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分析[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4,53(12):120-122.

[2]刘文珍.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J].热带农业工程,2022,46(04):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