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观察的幼儿园建构游戏分层指导策略研究
吴紫娟
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幼儿园南田分园 213162
摘要:幼儿园建构游戏作为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活动形式,其教育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指导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本研究立足于建构主义理论和儿童发展阶段性特征,通过系统观察记录不同能力水平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发现幼儿在材料选择、空间感知、合作互动等方面存在显著个体差异。基于观察数据,研究设计了包含基础技能培养、创造性引导和社会性发展三个维度的分层指导框架,并开发了相应的游戏情境创设策略和教师介入方法。实践表明,采用分层指导后,幼儿的建构作品复杂度明显提升,同伴协作意识显著增强,教师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幼儿发展需求并提供适时支持。研究成果为幼儿园教师开展个性化建构游戏指导提供了可操作的实施路径,对提升游戏教学质量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建构游戏;分层指导;观察法;幼儿园教育;个性化教学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建构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认知、社会性和创造力发展具有独特价值。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统一指导方式,难以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发展需求。许多教师反映,面对建构游戏中材料选择单一、空间感知薄弱、合作意识不足等问题时,往往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这种现状与《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强调的个性化教育理念存在明显差距。
从理论层面看,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儿童是通过主动探索建构知识的,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则揭示了不同年龄段幼儿具有独特的思维特点。这些理论都表明,有效的教育指导必须建立在观察和理解儿童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建构游戏的普遍价值探讨,针对分层指导策略的系统研究仍显不足,导致教师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的方法支持。
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观察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分析其个体差异特征,进而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分层指导框架。具体研究目的包括:揭示不同能力水平幼儿在材料使用、空间建构和社交互动方面的典型表现;建立基于观察数据的三维指导模型(基础技能、创造性发展、社会性培养);验证分层策略对提升幼儿建构能力和教师指导有效性的实际作用。研究成果将为幼儿园教师提供科学的观察工具和差异化的指导方法,最终实现"让每个幼儿在游戏中获得适切发展"的教育目标。
二、幼儿园建构游戏的理论基础与现状分析
2.1 建构游戏的理论基础及其教育价值
建构游戏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建构主义理论和儿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是通过主动操作和探索来构建知识的,就像搭积木一样,他们通过不断尝试和调整来理解世界。这一观点最早由皮亚杰提出,他强调儿童是在与环境互动中逐步发展认知能力的。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进一步补充说明,在成人或同伴的适当帮助下,儿童能够完成超出其独立能力的任务。
从教育价值来看,建构游戏对幼儿发展具有多重促进作用。在认知发展方面,幼儿通过摆弄积木、拼插材料等,能够直观理解形状、大小、数量等基本概念,培养空间感知能力。比如当孩子尝试搭建一座桥时,会自然思考如何保持平衡、计算需要多少块积木等问题。在社会性发展上,建构游戏常需要多人合作完成,这能帮助幼儿学习分享材料、协商分工、解决冲突等社交技能。在创造力培养方面,开放式建构材料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他们可以自由组合材料,创造出独特的作品。
当前幼儿园建构游戏实践中,教师往往更关注最终作品而忽略过程,指导方式偏向统一化。有些教师会直接示范"正确"的搭建方法,这虽然能快速呈现效果,但限制了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还有些教师提供的材料过于简单,难以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求。这些做法都未能充分发挥建构游戏的教育价值。
理想的建构游戏指导应该基于对幼儿个体差异的观察。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孩子的现有水平和发展需求,提供适当的材料和支持。比如对刚接触建构游戏的小班幼儿,可以从简单的堆叠、排列开始;而对有经验的大班幼儿,则可以鼓励他们尝试更复杂的对称结构或合作项目。这样既能保证游戏趣味性,又能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2.2 幼儿园建构游戏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当前幼儿园建构游戏实践中存在几个突出问题。首先是指导方式单一,很多教师习惯采用"示范-模仿"的统一模式,要求所有幼儿按照固定步骤完成相同作品。这种方式忽视了幼儿在动手能力、空间思维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导致能力强的孩子觉得太简单,能力弱的孩子又跟不上。
其次是材料使用不够灵活。观察发现,不少幼儿园提供的建构材料种类有限,且长期固定不变。比如只提供标准积木,缺乏纸盒、瓶盖等生活化材料。这种单一的材料配置难以激发幼儿的持续兴趣,也限制了他们的创造空间。
第三个问题是教师介入时机不当。有的教师过早干预幼儿的搭建过程,一看到孩子遇到困难就立即帮忙解决;有的则完全放任不管,错失了引导发展的机会。这两种极端做法都影响了游戏的教育效果。
对幼儿建构行为的观察记录也不够系统。教师往往凭印象评价幼儿表现,缺乏持续、详细的记录,难以准确判断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和需求。这直接导致后续指导缺乏针对性。
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部分教师对建构游戏的教育价值认识不足,将其简单视为娱乐活动;二是缺乏有效的观察工具和指导方法培训;三是班级人数较多,教师难以兼顾所有幼儿的个体需求。
这些现状与《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强调的"尊重个体差异""支持主动学习"等要求存在差距。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建立基于观察的分层指导体系,帮助教师更准确地识别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提供适切的材料和支持。
三、基于观察的分层指导策略设计与实施
3.1 分层指导策略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在设计幼儿园建构游戏的分层指导策略时,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首先是发展适宜性原则,即指导策略必须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例如,小班幼儿的指导重点应放在基础搭建技能的掌握上,如简单的堆叠和排列;而大班幼儿则可以引入更复杂的空间组合和合作建构任务。这种分层设计确保了每个幼儿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适当挑战。
其次是观察先行原则。教师需要通过系统观察,准确识别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现有水平和需求。观察内容包括材料选择偏好、搭建方法、问题解决方式以及同伴互动情况等。例如,有的幼儿喜欢反复使用相同材料进行简单搭建,这表明他可能需要更多基础技能支持;而有的幼儿能主动尝试创新结构并邀请同伴合作,则适合给予更高层次的创造性引导。
第三个原则是动态调整。幼儿的建构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指导策略不能一成不变。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进步情况及时调整支持力度和方式。比如,当发现某个幼儿已经熟练掌握基础搭建技能时,就可以逐步减少直接示范,转而提供开放性材料鼓励其自主探索。
在具体方法上,分层指导策略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基础技能培养维度针对建构能力较弱的幼儿,采用"小步骤"教学法,将复杂任务分解为简单步骤,辅以教师示范和手把手指导。创造性引导维度面向中等水平幼儿,通过提供多样化材料和半开放式任务,激发其想象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社会性发展维度则针对能力较强的幼儿,设计需要分工合作的建构项目,培养其领导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保持适度介入。既不能过度干预剥夺幼儿的探索机会,也不能完全放任错失教育时机。理想的介入方式是"支架式支持"——当幼儿遇到困难时先给予观察等待,必要时再提供适当提示,随着幼儿能力提升逐渐撤除支持。这种方法既尊重了幼儿的自主性,又能确保他们在挑战中获得成长。
3.2 分层指导策略的具体实施与案例分析
分层指导策略的实施需要根据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实际表现进行灵活调整。在基础技能培养方面,针对搭建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可采用"同伴示范"的方法。例如,在积木区活动中,教师发现小明总是将积木随意堆放,无法保持平衡。于是安排他与擅长搭建的乐乐一起游戏,通过观察同伴如何选择合适大小的积木作为底座,小明逐渐掌握了基础的稳固搭建方法。这种同伴学习的方式比教师直接示范更能让幼儿接受。
对于中等水平的幼儿,创造性引导是关键。以中班"搭建动物园"活动为例,教师提供了积木、纸盒、塑料管等多种材料。刚开始,大部分幼儿只是简单堆叠围栏。教师通过提问"动物们需要什么样的房子"、"怎样让游客看得更清楚"等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不同动物的生活需求。很快,有的幼儿开始尝试用纸盒做笼舍,用塑料管连接成参观通道,作品复杂度明显提升。这种半开放式的引导既给了幼儿发挥空间,又避免了完全放任导致的盲目探索。
在促进社会性发展方面,大班的"桥梁工程师"项目是个典型案例。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需要合作完成一座能承重的小桥。观察发现,能力较强的幼儿往往主导整个搭建过程。为此,教师特意设计了角色分工卡,包括"材料管理员"、"结构设计师"等,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决策。通过轮流担任不同角色,幼儿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协商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意识显著增强。
实施过程中,教师介入时机的把握尤为重要。以雪花片建构活动为例,当幼儿尝试拼插屋顶屡次失败时,教师没有立即示范正确方法,而是先询问"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在幼儿表示"总是掉下来"后,教师才提示"试试看把插口对齐"。这种适时的点拨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保护了幼儿的探索积极性。
材料的分层投放也是重要策略。小班初期主要提供大块积木、泡沫砖等易于操作的简单材料;随着能力提升,逐步引入需要精细操作的乐高、雪花片等;到大班阶段,则可增加纸杯、吸管等非标准材料,鼓励创造性组合。这种循序渐进的材料支持能有效匹配幼儿的发展水平。
通过持续观察记录,教师可以清晰看到分层指导的效果。例如某幼儿最初只能进行简单堆叠,经过针对性指导后,不仅能搭建对称结构,还会主动邀请同伴共同完成复杂作品。这种进步不仅体现在作品上,更反映在幼儿的主动性、坚持性等学习品质的提升。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系统观察和分析幼儿园建构游戏中幼儿的行为表现,证实了分层指导策略对促进幼儿建构能力发展的有效性。研究显示,基于幼儿个体差异设计的基础技能、创造性引导和社会性发展三维指导框架,能够显著提升幼儿的建构作品复杂度和合作意识。教师在实施分层指导后,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幼儿的发展需求,提供适时适度的支持,改变了以往统一指导方式的局限性。
从实践层面看,分层指导策略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实施路径。基础技能培养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建立信心,创造性引导激发中等水平幼儿的想象力,社会性发展则为能力较强的幼儿提供了合作与领导的机会。这种针对性指导不仅提升了建构游戏的教育价值,也促进了幼儿在认知、社交和情感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小梅.幼儿园建构游戏中教师支持与指导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5年第1期004-007,共4页
[2] 迟会文.介于教师观察指导下的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材料投放策略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5年第2期032-035,共4页
[3] 肖澄.幼儿园科学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策略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4年第2期0162-0164,共3页
[4] 刘红红.幼儿园建构区观察与指导策略探索[J].《西部教育研究(陕西)》,2024年第10期46-46,共1页
[5] 隗劲智.STEM教育理念下幼儿园建构游戏活动策略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4年第1期0061-0064,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