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节气食育语言活动的组织实施

作者

徐梦 冯丽

重庆市南岸区南坪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幼儿期是语言发展重要时期。语言作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五大领域之一,在幼儿成长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语言活动中,幼儿肯说、敢说、会说都需要得到锻炼和提高。而幼儿园教师是否能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展幼儿语言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幼儿语言活动的质量,甚至是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节气食育语言活动多为食育园本课程体系中“食知”板块内容,包括对生活经验的迁移和对气候、习俗等方面的了解,以及对食育儿歌、节气儿歌的赏析,对于幼儿来讲较为枯燥、晦涩,有效的活动组织形式便对幼儿的兴趣和掌握程度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幼儿园食育 节气食育活动 语言活动 组织策略

节气食育活动作为园本课程内容之一在课程中占比较重,而语言领域节气食育活动的安排也较频繁。一开始在此类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幼儿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活动组织中难以充分有效激发其兴趣,导致效果并不显著。如何创新组织此类活动的组织形式,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成为现实课程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因“岁”制宜,设置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语言活动

3-6岁阶段的幼儿语言发展差距很大,往往半岁之差能力就有很大不同。因此,需针对小、中、大班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设置不同层次的活动目标和内容,遵循其发展规律,帮助幼儿沉浸参与,有效掌握节气指导下食育语言活动的内容。

(一)小班:设置以视频、作品欣赏为主的活动,增强幼儿的直接感知能力

小班幼儿多为3-4岁,主要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直觉行动思维占据重要地位,但语言表达连贯性差、表述不清晰。因此小班教师在对节气食育语言活动的选择上应多以儿歌、绘本、视频等欣赏为主,吸引幼儿的兴趣,并引导幼儿尝试参与表达,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短句完整,长句不要求连贯、完整。

例如小班语言《立秋》这一活动中。教师采用视频观看的形式,让幼儿了解立秋的基本气候及习俗,观看后,再请幼儿发言,尝试表达自己在视频中所见所闻,并引导幼儿一短句形式说出,就比教师直接告知幼儿再请幼儿总结的方式更能让幼儿接受,也更能吸引幼儿兴趣。

(二)中班:设置以固定句式表述、仿编为主的活动,增强幼儿的完整表述能力

相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中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有了很大提升,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复杂性更强了。但此阶段幼儿表达特点多为想到什么说什么,语言缺乏精确性和逻辑性。采用固定句式的形式,可以帮助幼儿整理语言表达内容的精准性,为以后简短、具体表达自己观点奠定基础。如中班食育《水果歌》活动中,幼儿采用固定句式“XX水果黄黄的/红红的/紫紫的,XXXX黄黄的/红红的/紫紫的”,这样一来,朗朗上口,很大地提升了幼儿参与语言活动的兴趣,也能将其所要表述的内容,较完整地提炼表达出来。这些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帮助幼儿能够学会条理清晰地表达。

(三)大班:设置以完整总结、概括表述故事为主的活动,增强幼儿的经验迁移能力

大班幼儿语言发展相对比较成熟,能较完整地复述、表达完整的故事情节或谈话过程,且对身边天气、气候变化的感知也更强烈,能将生活和课程中相关经验迁移结合。在大班食育语言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主要以班级幼儿自己概括、总结为主,教师作为旁观者和引导者,帮助幼儿自己总结、概括相关知识并完整表述或讲述。如在《寒露时节的故事》这一活动中,幼儿观看视频后,在教师引导下,就寒露时节自身周边的天气变化,尝试总结出“早晚冷,白天暖和这一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和“暑气慢慢褪去,寒气慢慢出现”的气候变化等。

二、因“时”制宜,幼儿根据季节结合生活经验感知理解活动内容

春绿秋黄,夏暑冬寒。3-6岁阶段幼儿对于季节、气候的感知都有了最基本的印象。因此,在对气候、习俗相关食育语言活动的开展时,可结合生活中具体气候及习俗现象,帮助幼儿理解相关知识,并结合活动中相关知识掌握。

(一)春季节气:《春分的探索》

春分时节,气温逐渐回暖,大地春色更浓烈,冰化草长,莺飞燕来。如在中班《春分的探索》一课中,班级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来到幼儿园操场寻找春分。“呀,小燕子都飞回来了!”“我发现花台里面的花树长了很多嫩绿色的芽!”孩子们相互交流着,谈论着,都是在自己探索、发现过程中所了解到的春分。分享环节中,幼儿有了前期经验的铺垫,胆量越来越大,关于春分的讨论也越来越兴起,大大提升了幼儿对于本次语言活动的参与兴趣。

而在大班春分一课的探索中,重点放在了幼儿更感兴趣的习俗鉴赏上。春分可以做什么?大班幼儿在通过与家长一起查找资料的基础上,了解到和多与春分有关的习俗。竖蛋、放风筝、踏青、吃春菜......有了资料调查的基础后,班级幼儿对此就开始展开讨论,“我们可以去春游呀,最近天气太好了。”“我想躺在草地上做游戏。”“我的妈妈给我买了风筝,我们可以去放风筝。”......草长莺飞二月天,扶堤杨柳醉春烟。春天气温渐高,正是踏春郊游的好时节。关于春分习俗的鉴赏也在幼儿的谈论中纳上了日程。

(二)夏季节气:《大暑知多少》

大暑时节,气温上升,闷热难耐,重庆幼儿对于身边气候的变化体会最深。例如大班《大暑知多少》这节课中,活动的重难点主要主要设置为让幼儿了解大暑的气候特点和季节食物。重庆属于火炉城市,大暑时节是最热的时候,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高温、酷热和雷暴雨等,幼儿对于大暑时节重庆的基本气候特点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的感知有明确的了解,因此在开展本次活动时便能迁移自身经验,大胆表述出来。而对于本季节的季节食物,西瓜、冰凉食物等也是颇受幼儿喜爱,大部分幼儿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发言,勇敢表达。

“我觉得好热呀,我的头发每天都是湿的”“对,妈妈说,这段时间我都可以吃冰激凌了。”“我还听到了外面打雷了,好吓人。”小班的《大暑》谈话活动中,幼儿也争先恐后,侃侃而谈。在生活经验的迁移中,小班幼儿逐步了解到了大暑节气的相关气候特点和饮食习惯。

(三)秋季节气:《霜降柿子红》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时的重庆,基本已经全面进入秋天,秋高气爽,温度下降,柿子也慢慢出现在幼儿的生活中。通过《霜降柿子红》这一绘本的学习,中班幼儿对于霜降这一节气中吃柿子的习俗的由来了解颇深,并且延伸到食操活动亲自动手制作糯米柿子饼中,加强对霜降吃柿子这一习俗的印象。分享环节,也能大胆表述出吃柿子是霜降的特有习俗之一,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培养了幼儿爱分享、会分享这一园本课程体系中“食礼”板块的美好品行。

登高赏菊是霜降的另一习俗。金秋十月,菊花金黄,为了迎接霜降到来,幼儿园的菊花一派喜气洋洋散布在幼儿园的各个花台门厅之间。小班的《霜降习俗我知道》中,幼儿就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环境布置和在家调查对霜降节气习俗大胆表述,并对此有深刻的印象。

(四)冬季节气七:《冬至到了》

冬季节气中主要以“冬至”这一节气为例。冬至,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时节,主要的季候特点表现为越来越冷。对于冬至气候特点的学习,主要以《数九歌》帮助幼儿理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儿歌朗朗上口,幼儿在念儿歌过程中,也能从儿歌的内容中逐步了解到冬至最显著的气候特点。且因为冬至后,就数九的说法一直是祖辈家长们这一代比较流行的,在家园联动的基础上,也能帮助幼儿更好理解掌握。

而对于冬至习俗的了解主要以生活经验的迁移为主。“冬至可以吃什么?”中班《冬至吃什么》课堂中,教师问着。“我知道,要吃羊肉汤,上次我们幼儿园就吃了的。”“我们家吃了饺子。”......这些答案都来源于幼儿平时生活中亲身经历的的经验和熏陶。

因此,节气指导下的食育语言活动尽管晦涩、枯燥,但采用适宜的方法就可以大大提升幼儿参与这类活动的兴趣。园所环境创设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园联动中耳濡目染的熏陶,最重要的就是生活经验的迁移。了解、感知的基础上再来参与到活动中,就是所谓“因时制宜”最好的诠释。

三、因“材”制宜,创新幼儿活动参与形式

所谓因“材”制宜,即是根据不同的活动题材和类型,设置不一样的活动形式。在我国,语言活动基本上可以分为谈话、早期阅读、文学、讲述和听说游戏等五种活动类型,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实践中,表现为比较重视文学和讲述活动[1]。食育语言活动中对于活动形式的选择主要有食育谈话活动、食育讲述活动、食育文学作品和食育听说游戏。不同题材的食育活动,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方式也不一样。

(一)食育谈话活动:以创设轻松氛围开展为主

谈话活动可以激发幼儿与他人交谈的兴趣,帮助幼儿习得谈话的基本规则,增强通过交流获取信息的意识,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2]。谈话相对于其他活动类型来讲更自由、更随意,主要让幼儿能够大胆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言,在倾听和发言中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食育谈话活动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组织食育谈话活动时,应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多以参与者或同伴角色出现,与幼儿平等交流为主。幼儿可以畅所欲言,不想说话时也可以不说。例如《立秋可以种什么》这一谈话活动中,幼儿结合自己的调查表大胆在班级中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倾听他人的不同观点,整个活动过程幼儿轮流发言,氛围轻松活跃,效果良好。

(二)食育文学作品:以打节拍,动作辅助表演等形式呈现

幼儿园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寓言、童话、儿童诗、儿歌、绕口令等多种体裁[3]。食育语言活动中的体裁出现得较多的是食育儿歌,包括学习的儿歌和班级幼儿自编自创的儿歌。对于食育儿歌的学习主要采用唱读打节奏的形式和动作辅助的表演的形式开展。例如食育儿歌《黄瓜》的学习,头戴小黄花,身披绿衣褂。清热又降火,美名叫黄瓜。一句拍三下打节奏帮助记忆朗诵,很快幼儿便朗朗上口,大胆表演。而在儿歌学习的过程中,也能不断理解作品经验并将其迁移到生活中,帮助认识生活中事物及现象。

(三)食育讲述活动:以个人鼓励、物质奖励形式开展

讲述活动是发展幼儿独白语言的教育方式,为幼儿创设一个相对正式的语言运用场合,要求幼儿依据一定的凭借物,使用比较规范的语言来表达个人对某事、某人、某物的认识并进行语言交流[4]。这一类活动的组织主要以幼儿的独立表现、讲述为主,愿意在集体面前展示,且讲述内容连贯、逻辑清晰。例如《番茄大变身》这一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和家人共同收集的资料内容,在集体面前大胆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番茄可以做番茄鸡蛋汤、凉拌番茄、番茄酱......我最喜欢......因为......”,讲述完毕后便可以获得小贴纸奖励,这样的形式可以大大提高幼儿参与讲述活动的热情。

(四)食育听说游戏:以小组竞赛形式开展

听说游戏活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教育活动,活动的目标是以培养幼儿的倾听和表达能力为主,活动内容主要集中在听和说的理解和表达方面。食育听说游戏主要包括节气习俗问答方面。例如班级常玩的有:《谷雨习俗我知道》这一游戏。幼儿分小组进行,教师提问:谷雨可以干什么?幼儿举手抢答:谷雨可以走谷雨/赏牡丹/禁杀五毒......抢答正确幼儿小组可以积一分,活动结束后,分数最高组可以获得相应奖励。这样的竞赛形式可以大大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和兴趣,且回答问题必须仔细听问题,也可很大程度上潜移默化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学会倾听。此外,小组竞赛的的形式也可逐渐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共和集体荣誉感。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就节气指导下食育语言活动的组织策略进行分析和梳理,在节气指导下的食育语言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注意三个“制宜”,因“岁”制宜、因“时”制宜、因“材”制宜,把握幼儿对不同类型活动的参与兴趣,设置不同的组织形式,变枯燥为有趣、变晦涩为易懂,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到食育语言活动中来,在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的同时,促进幼儿对节气传统文化的理解,为弘扬传统食育文化奠基。

参考文献:

[1]龙红芝.试析语言活动类型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失衡[J].学前课程研究,2008(04):13-15.

[2]张菲菲.幼儿园谈话活动的组织研究[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19(Z1):51-52.

[3]胡剑红.支架幼儿语言学习的教学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01):67-69.

[4]何伟.浅谈如何指导教师开展幼儿园讲述活动[J].课程教育研究,2018(2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