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特殊教育“点亮生命 多元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与未来展望
陈赐莲 王琳 岳姿汝
湖南省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422000
摘要:面对特殊教育“育人碎片化、适应能力弱、发展不均衡”的挑战,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历经20年探索,构建“点亮生命 多元育人模式”。该模式以五育融合为核心,首创“125微教育模式”“1+X+Y多彩生命课程体系”“技能培养三维模型”,通过“纵向学段进阶、横向课程联动、家校社协同”路径,实现特殊学生“缺陷补偿—潜能开发—社会融入”全链条发展。成果获5项省市级奖项,辐射50多所特校,被人民网等报道20余次,为新时代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邵阳样板”,对“残疾人共同富裕”“教育公平”战略意义重大。
一、时代命题:特特殊教育五育融合的现实挑战与价值导向
新时代特殊教育以“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为核心目标,五育融合是关键路径。当前特教实践面临三大挑战:
1.五育适配性不足:传统五育照搬普通教育框架,与特殊学生“具象思维为主、抽象理解薄弱”的认知规律脱节,如德育说教化、美育缺感官载体,导致融合“形式化”。
2.育人系统性缺失:多数特校聚焦“康复”“自理”,存在“重体育康复轻德育价值、重劳育技能轻智育迁移”问题,未形成五育协同格局。
3.社会融入衔接薄弱:五育实践与特殊学生就业、社区生活需求脱节,如劳育缺职业启蒙、德育少社交场景,难支撑“从学校到社会”过渡。
在此背景下,“点亮生命 多元育人模式”以五育融合为统领,锚定“让每个特殊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通过20年“理论创新—实践验证—辐射推广”闭环,破解特教发展难题。
二、模式构建:五育融合引领的多元育人创新框架
(一)理念内核:五育融合的“生命化”重构
立足特殊学生需求,将五育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实践形态:
德育:以“爱与尊重”为核心,借“班级值日”等生活化微实践,培养责任意识与社会规则。
智育:聚焦“实用化认知”,通过“超市计价”等,以康复性、应用性知识提升适应能力。
体育:结合“障碍补偿”,为听障生设计武术训练、为智障生设计平衡游戏。
美育:以“非遗+艺术”唤醒审美,如宝庆竹刻、手语舞蹈。
劳育:链接“职业启蒙”,通过按摩、竹刻等培养就业能力。
(二)实践架构:五育融合的三大创新载体
1.“125微教育模式”:以“生活化德育”为核心,含“1个理念+2个构建+5心策略”。“1个理念”即“微教育”,将五育嵌入“整理书包”等微任务;“2个构建”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网络与“三联两群”数字化平台,推动五育延伸至家庭、社会;“5心策略”以“初心、中心、核心、重心、轴心”为抓手,实现五育“一事一融”。
2.“1+X+Y多彩生命课程体系”:“1”(国家基础课)夯实根基,如语文用“手语故事”融德育与语言训练;“X”(特色拓展课)深化融合,如宝庆竹刻课融美育、劳育、智育;“Y”(生命德育课)强化价值引领,如微党课融德育与劳育。课程实施“和趣走课”制,按障碍类型、能力分层,落实“因材施教”。
3.技能培养三维模型:以“残而有为”为目标,构建“技能+素养+社会衔接”模型。视障生按摩培养,融劳育、智育、德育,就业率100%;听障生竹刻培养,融劳育、美育、德育,学生罗练成获“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智障生烘焙培养,融劳育、智育、德育,30%学生入职烘焙企业。
三、实践路径:五育融合的“三维联动”实施策略
(一)纵向贯通:“养成—知行—致远”学段进阶
按特殊学生成长规律,分层义务教育阶段五育目标:
低年级(养成阶):聚焦基础五育,如德育(文明礼仪)、体育(平衡训练),以“模仿—掌握”为主。
中年级(知行阶):强化五育融合,如语文+德育(感恩写作),以“理解—应用”为主。
高年级(致远阶):衔接社会需求,如职业技能课融多育,以“熟练—创新”为主,实现“从学校到社会”过渡。
(二)横向联动:“主题整合+学科渗透”课程融合
每月设“五育融合主题”,推动多学科协同。以“劳动月”为例:语文教“劳动故事”(智育+德育);数学统计“劳动工具数量”(智育+劳育);艺术设计“劳动主题手工作品”(美育+劳育);实践开展“校园清洁+社区帮扶”(劳育+德育+体育),形成“一课融五育”格局。
(三)家校社协同:“三位一体”育人网络
构建“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机制:
学校:建“医康教一体”教学点,送教上门16000余课时。
家庭:通过“家庭劳动打卡表”“亲子德育任务”,延伸五育实践。
社会:联合福利院、非遗基地建5个实践平台,如“宝庆竹刻工坊”,提供真实场景。
四、实践成效:五育融合赋能特殊学生全面发展
(一)学生发展:从“折翼”到“展翅”
20年累计培养学生567人:
学业与技能:20余人考入高校,罗练成等获“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竹刻作品获国际、国家级奖项26人次。
竞赛与就业:智障生陶贞傧等在全国特奥会获8金18银18铜,视障生按摩就业率100%,多专业学生创业或入职企业。
社会融入:70%学生能独立参与社区活动,社会适应能力提升85%。
(二)教师与学校:从“基础”到“标杆”
教师100余人次获国家、省、市荣誉,蒋小英获“全国三八红旗手”,陈赐莲获评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出版著作2部、绘本34本,发表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6篇)。学校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等荣誉80余项,“1+X+Y课程体系”纳入省特教课程改革案例。
(三)示范辐射:从“邵阳”到“全国”
成果通过“国培计划”等平台讲座20余场,指导50多所特校实践;校本资源在邵阳10所特校推广;央广网、人民网等报道20余次,陈赐莲受邀参加央视《经典咏流传》,获高度赞赏。
五、未来展望:特殊教育五育融合的前瞻性方向
1.数字化赋能:开发“特殊教育五育融合数字平台”,用VR模拟社会场景;建“学生成长数字档案”,实现“精准育人”。
2.“非遗+特教”融合:挖掘湘绣、木雕等地域非遗,开发“非遗五育课程包”,培养“非遗传承型”特殊人才。
3.跨区域协同:组建“特殊教育五育融合联盟”,编制《五育融合实践指南》,3年内覆盖全国108所特校,推动成果纳入全国特教师资培训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加强新时代特殊教育工作的意见[Z]. 2021.
[2]国务院. “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Z]. 2021.
[3]顾明远. 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新时代特殊教育的核心追求[J]. 教育研究, 2020, 41(08): 10-15.
[4]刘春玲, 江琴娣. 特殊教育心理学(第3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 189-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