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构建与优化研究

作者

蔡文昌(一作) 耿庆钰(通讯)

滇鹰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本研究专注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构建与优化。通过阐述构建的重要性,剖析当前现状与面临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涵盖技术提升、体系完善等方面。旨在为打造高效、精准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供思路,助力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构建;优化

一、引言

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构建与优化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从气候变化到生物多样性减少,从大气污染到水污染,各类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涌现。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就如同我们观察生态环境的 “眼睛”,通过对各类环境要素的实时、准确监测,能够为我们提供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的重要信息,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坚实依据。

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构建现状

(一)监测站点布局

目前,我国已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构建起了较为广泛的生态环境监测站点网络。在大气监测方面,城市中分布着众多空气质量监测站点,能够实时监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浓度。在水质监测上,江河湖泊、重要水源地等区域均设有监测断面,对酸碱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指标进行监测。然而,站点布局仍存在不均衡现象。一些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监测站点相对密集,而偏远地区、生态脆弱区的监测站点数量不足,难以全面、准确反映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

(二)监测技术手段

监测技术手段日益丰富多样。在大气监测中,采用了先进的自动监测设备,如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仪,能够精确分析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水质监测方面,在线监测技术不断发展,可实时传输水质数据。生物多样性监测也开始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获取大面积生态系统的影像信息,辅助物种识别与数量统计。但部分监测技术仍有待提升,如在监测一些新型污染物时,现有技术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还不能完全满足需求。

(三)数据管理与应用

随着数据管理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类环境监测数据已经实现了在一定程度上的集中存储与整合。这使得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能够生成详尽的环境质量报告、清晰的污染趋势分析图表等,从而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然而,目前数据共享的程度仍然有限,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的数据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数据的综合利用效率。此外,数据挖掘的深度还不够,许多具有潜在价值的信息尚未被充分挖掘和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据资源的潜力发挥。

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面临的问题

(一)监测网络覆盖不足

在当前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中,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那就是监测网络的覆盖范围并不充分。特别是在那些偏远的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复杂性以及交通的不便利性,建设和维护监测站点的成本变得非常高昂。这导致了监测网络难以实现全面的覆盖。例如,在一些深山老林、荒漠戈壁等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这种状况使得我们对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了解有限,一旦发生生态破坏事件,我们往往难以及时察觉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监测技术落后

在众多的基层监测机构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监测设备普遍老化和陈旧。这些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都令人堪忧。以水质监测为例,一些小型的水质监测站仍然依赖于传统的手工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误差较大,难以满足现代监测的需求。此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未能及时普及到各个监测环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进而影响了整个监测体系的有效运作。

(三)数据质量与整合难题

监测数据的质量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一些监测站点由于操作流程不规范、校准工作未能及时进行等多种因素,导致收集到的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在数据整合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不同部门以及不同类型的监测数据在格式和标准上并不一致,这种不统一性给数据的融合和综合分析带来了相当的难度。由于上述提到的这些挑战,我们很难从宏观的角度全面、准确地掌握生态环境的实时变化情况,这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构成了一个重大的障碍。

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优化策略

(一)优化监测站点布局

为了更好地适应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根据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人口分布情况、经济活动的强度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合理规划监测站点的增设与调整。对于那些生态脆弱区域以及偏远地区,应加大资金投入,采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供电,以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同时提高监测站点的覆盖率。此外,建立移动监测站点,在重点区域进行动态监测,以弥补固定站点可能存在的不足。同时,考虑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难以到达的区域进行远程监测,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确保生态环境监测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二)提升监测技术水平

为了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需要加大对监测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共同研发新型监测设备和技术。例如,可以开发针对新型污染物的快速检测技术,以提高监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同时,加强对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定期组织技术交流活动,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监测技术与设备,确保监测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此外,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监测设备的智能化管理,通过远程控制和实时监控,提高监测工作的自动化水平,减少人为操作的误差,进一步提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三)完善数据管理与共享机制

为了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利用,需要统一数据格式和标准,建立全国性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各部门、地区可以实时上传和共享监测数据,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此外,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可以揭示数据背后隐藏的生态环境变化规律,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更具前瞻性和针对性的建议,从而更好地指导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建立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确保数据在共享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合规性,避免数据泄露和滥用的风险,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健康运行提供保障。

五、结论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构建与优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尽管当前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面临诸多问题。通过优化监测站点布局、提升监测技术水平、完善数据管理与共享机制等一系列措施,能够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构建起更加科学、高效、全面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及时、准确地掌握生态环境变化情况,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撑,也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持续关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发展,不断探索创新,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生态环境变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柯亚芳.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成效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3(20):34-35+50.DOI:10.20025/j.cnki.CN10-1679.2022-20-11.

[2]留莹莹,吴媛媛,叶晓云,等.丽水市生态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体系构建与应用[J].能源与节能,2022,(07):174-176.DOI:10.16643/j.cnki.14-1360/td.2022.07.051.

[3]郑渊茂,王业宁,周强,等.基于景感生态学的生态环境物联网框架构建[J].生态学报,2020,40(22):8093-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