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张清华
吉林省榆树市第三实验小学校 吉林 榆树 130400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识字教学占据基础且关键的地位。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为识字教学带来新契机。本文聚焦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与问题反思,先从应用层面展开,具体阐述通过动画演示激发识字兴趣、图文结合加深生字理解、音频示范规范发音的实施路径,进而针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旨在为优化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助力低年级学生夯实识字基础。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以往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多以课本、黑板为主要工具,教师通过领读、板书字形、讲解字义的方式开展教学。这种模式下,抽象的汉字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受限于单一的呈现形式。而多媒体技术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生动的动画、色彩鲜艳的图片、悦耳动听的音频以及内容丰富的视频等。这些多媒体元素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汉字的结构和含义。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一)动画演示,激发识字兴趣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基础,低段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具象思维占主导,单纯的课本讲解难以持续吸引其注意力。而多媒体动画能将抽象汉字转化为生动场景,让识字过程更有趣味性,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升识字效率[1]。在“口耳目手足”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动画课件展开教学。课件先呈现卡通人物“小明”的日常场景:早晨小明用“口”说“早上好”,画面同步将“口”字演变成张开的嘴巴形状;接着小明用“耳”听小鸟叫,“耳”字随之动画化为一对耳朵;随后他用“目”看远处的大树,“目”字渐变为人眼的轮廓;最后小明用“手”摘花朵、用“足”跑向草地,“手”“足”二字也分别对应转化为小手、脚丫的动态图案。学生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能直观将汉字形态与身体部位的功能关联,主动跟着认读,有效激发了识字兴趣。
(二)图文结合,加深生字理解
低段学生对汉字的构字规律缺乏认知,单纯讲解字形、字义易显枯燥。多媒体的图文结合功能,能将汉字与对应图像、情境直接关联,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字义和构字逻辑,让抽象的汉字学习更具象,加深记忆与理解。在“日月明”教学中,教师可制作图文课件辅助教学。课件先分别展示“日”“月”的图片与汉字:左侧呈现一轮红日的实景图,右侧对应出现红色的“日”字;接着切换到弯弯明月的图片,旁边同步显示白色的“月”字,让学生先明确单个字的含义。随后,课件将“日”与“月”的图片叠加,中间动态生成“明”字,同时配上文字说明“太阳和月亮一起出现,光线充足,就是‘明亮’的‘明’”。还可补充生活场景图,如夜晚路灯下明亮的街道、白天阳光明媚的公园,每张图下方都标注“明”字及组词“明亮”“光明”。学生通过看图识词、观图悟义,能快速理解“明”字的构字原理与含义,课堂提问时,多数学生能准确说出“日+月=明”,并举例说明“明亮的教室”,对生字的理解更扎实。这样的图文结合教学,让构字逻辑从抽象变得直观,既帮低段学生轻松掌握生字的字形与字义,又初步感知会意字的特点。
(三)音频示范,规范识字发音
低段学生处于拼音和汉字学习的起步阶段,多媒体音频能提供清晰、标准的发音范例,帮助学生纠正发音偏差,打好规范识字的语音基础[2]。在“春夏秋冬”教学中,先播放标准的普通话读音音频,每个生字都搭配慢速、清晰的发音,音频中还标注声调起伏,比如“春(chūn)”字会着重突出第一声的平缓延长,让学生先听准字音;接着播放带拼音的生字跟读音频,音频每读一个字就停顿2秒,留给学生模仿跟读的时间,若有学生发音模糊,可随时暂停并重复播放对应音频片段;最后播放生字组词音频,如“春天(chūntiān)、夏天(xiàtiān)”,音频中加入轻柔的背景音效(春天的鸟鸣、夏天的蝉鸣),既让学生熟悉生字在词语中的发音,又能通过音效联想季节特点。这样的音频示范教学,为低段学生提供了标准、可重复的发音参考,有效纠正了“春夏秋冬”等生字的发音偏差,帮助学生夯实语音基础。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反思
(一)避免过度依赖,确保学生主体地位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多媒体虽能丰富教学形式,但过度依赖会让学生陷入“被动观看”的状态,削弱其主动思考与实践能力。部分教师为追求课堂效果,整节课播放动画、音频,却未给学生留出自主认读、书写练习的时间,导致学生看似参与度高,实则未真正主动理解生字。比如教“口耳目手足”时,若仅让学生反复看动画,不引导其动手临摹、小组互考,学生可能只记住画面,却记不住字形结构。因此,教学中需把控多媒体使用时长,将其作为辅助工具,多设计认读比赛、生字拼图等互动环节,让学生成为识字过程的主导者,才能真正提升识字能力。
(二)注重内容筛选,契合教学实际需求
多媒体资源种类繁杂,若缺乏针对性筛选,易出现内容与教学目标脱节的问题。筛选时需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优先选择简洁、精准适配识字需求的内容,确保资源能直接服务于字音、字形、字义的教学。教师还应当制作具有创意的、多样性的、符合本班学生特点的多媒体课件,而非直接套用网络上的成品课件。只有让多媒体内容紧密贴合课堂实际,才能真正辅助学生理解生字,发挥其教学辅助价值,而非成为教学负担。
总体来说,多媒体技术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注入新活力,有效弥补传统教学不足。这些方法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未来,教师应持续探索与优化这些方法,紧密结合教育技术发展与学生需求,深度挖掘汉字文化内涵,助力学生在趣味中高效识字,为语文学习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周绪龙.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J].安徽教育科研,2025,(22):105-107.
[2]钟福荣.微课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运用路径研究[J].教师,2025,(14):59-61.